□范巧珍 張潔夫 桂林旅游學院
中國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音樂作為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凝聚了中華民族的智慧,并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音樂文化。多種多樣的音樂文化在一定層面上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底蘊和精神,是民族風俗習慣、信仰的體現,是民族歷史的剪影。在現代社會,由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提倡,我國的歌曲曲風、形式和種類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民族的根本不能忘,由此很多高校將傳統音樂形式作為高校課程之一[1]。
作為高等人才培養的基地,高等院校應肩負起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責任。這是因為高等院校是為專業領域輸送人才的重要堡壘和陣地。尤其是音樂師范院校是音樂人才教育培養的重要高校,在保護音樂類非遺中占有比較大的優勢。高等師范院校應加強對文化傳承方面的校園建設,營造濃厚的音樂類非遺保護氛圍,大力推進音樂類非遺加入音樂主要必修課程,努力完善音樂類非遺課程的考核體系。這一系列措施在音樂類非遺保護工作中起到推進和弘揚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積極作用。
綜觀目前我國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其實有很多值得傳承的傳統音樂,而如今卻出現了缺少傳承人的現象。這種現象的出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無疑是毀滅性的。通過對該現狀進行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問題的成因是復雜的。例如,西北地區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域比較偏遠,因此對音樂類非遺一直都強調開發,忽視了音樂類非遺的保護,還有甚者將音樂遺產作為“搖錢樹”。現在因為生活環境的變化,很多傳統音樂都是以唱片、節目、電影等形式留存下來,變成了音樂博物館中的展覽。由此也導致了音樂類非遺在傳承上的滯后和不足[2]。
目前在高校音樂教學中雖然教學內容和范圍較為廣泛,但其內容和地方民族音樂之間并沒有太緊密的聯系,無法體現出地方民族音樂的獨特之處。教師進行教學實踐時,對一些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并沒有表現出應有的重視,甚至并沒有針對音樂類非遺進行系統性保護的想法,這勢必造成民族非遺音樂無法實現成體系的教學。這是因為其缺乏民族音樂的理論基礎,也不會具有真正的藝術性。
在高等院校進行音樂類非遺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力量的呈現是文化發展傳承的核心,所以師資力量的缺乏是音樂類非遺出現傳承發展滯后的主要原因之一。當下,許多教師并沒有形成保護音樂類非遺的強烈意識,甚至對音樂類非遺的相關知識還不是很了解。部分高校簡單地認為民間音樂的非遺保護可以通過請相關藝術家到校授課來實現,這其實并不是治本之策,雖然這種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高校專職教師人數的不足,但是民間藝術家數量和質量上也有諸多限制,部分民間藝術家有著較為獨特的“三觀”和信仰,可能與當代大學生有著較大的差異,這也不利于音樂類非遺教學內容的落地[3]。
很多高校的傳承教學中,由于專業師資的缺乏,音樂類非遺的教育受到了很大的阻力。很多教師在教授音樂類非遺時過于重視理論知識的背誦和記憶,對相應的實踐不是很重視,也較少開展音樂類非遺的比賽、編曲比賽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非遺音樂有很多都帶著濃厚的方言,很多音樂教師和學生對其中的方言其實并不理解,所以,在教學中也不能很精準地把握其中的含義,這勢必降低學生參加實踐表演的積極性,無法保障非遺實踐活動的順利開展。最為關鍵的是音樂類非遺教學內容并不能僅依靠理論教學,其是需要依靠實踐才能掌握的一門知識。在此背景下,許多高校會在此風氣的影響下重視理論、輕視實踐,這與音樂類非遺的教學特點背道而馳[4]。
高校在進行音樂類非遺教學時,需要注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升學生對課程內容的重視程度。高校學生能否順利地進行相關內容的學習,其中重要一環在于該內容是否屬于專業主干課程,如果不屬于,學生不會有太多的興趣進行深入學習,這就會造成音樂類非遺資源的傳承困難重重。高校的音樂專業承擔了為國家輸送音樂人才的重要任務,可以說先天資源較為豐富,理論上將音樂類非遺課程加入其主干課程水到渠成。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筆者發現高校即使設置了音樂類非遺課程,但課程開設的形式單一,無法形成體系。音樂類非遺內容加入主干課程流于形式,無法起到實際的效果[5]。
音樂類非遺傳承同其他非遺資源一樣,其中存在著許多差異性。基于此,高校需要巧妙地整合當地資源,尤其要注重地域優勢的發揮及高層次人才的爭奪。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建立可操性強的傳承模式,投資建設最具區域特色的音樂類非遺資源建設項目,并要求地方高等學校的學生必須學習音樂類非遺知識。
作為音樂類非遺傳承的重要主體,教師的作用不言而喻。在一定程度上,教師的音樂綜合素質直接決定了音樂傳承的效果和質量。很多高校面對音樂類非遺師資不足的問題采取聘請民間藝術家的形式加以解決,這是極具創新性的嘗試,給音樂教學帶來了諸多益處。但是高校需要在人才引進之前,對當地的音樂類非遺特點進行評判,爭取邀請較為契合的民間藝術家加入高校人才隊伍中,從而不斷提升整體隊伍的教學實力。
除此之外,高校應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建立完善的音樂類非遺教學體系。對于現有教師團隊,高校需調動其積極性,督促教師提升個人音樂素養和綜合素質,為非遺音樂的傳承提供質量和效率保障。
音樂類非遺資源項目作為音樂類非遺傳承的重要實踐環節,需要大學生的重視和參與。通過參與到這個項目中,學生能快速、全面地了解音樂類非遺的相關知識體系,提升自身的音樂技能和綜合素質。而且學生只有更多地接觸群眾喜聞樂見的音樂類非遺活動,才能深層次地感受到藝術的純粹。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福建七橋節,七橋音樂作為地方性的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意義重大,而且具有很強的地域特色。學生通過實踐進行學習、感受,能夠體會到非遺音樂獨有的特色和美感。由此可以看出,非遺音樂的傳承離不開實踐,只有通過實踐活動,學生才能對非遺音樂有所認知,領悟音樂類非遺文化的精神和底蘊,并調動自身傳承此音樂的積極性,最終達到傳承非遺音樂的目的。
基于我國音樂類非遺項目的多樣性和各地域之間的差異性,因此想開設一門能夠覆蓋國家級非遺項目的課程并不現實。因此,在音樂類非遺傳承過程中,高校需要有選擇地將最具地域特色的音樂類非遺項目作為教學內容,開展特色科學課程,根據區域特點設定相關傳承目標。
例如,高校可以開設湘西地區特色合唱班、苗歌、常德文科學院、常德花鼓戲等,還可以開設類似于湖北省嘉善田閣這樣的學習區域。
中國是一個有著5000 多年歷史的國家,有56 個民族,匯聚了眾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有很多需要傳承的音樂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音樂類非遺愈來愈受到高等學校的重視。在這樣的形勢下,高等學校需要提升相應的師資,加強課程建設,構建發展體系,可以從地域特點、師資建設和實踐活動三方面出發,提升音樂類非遺傳承教學的有效性和針對性,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精神,傳播并弘揚傳統音樂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