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佳藝/馮宏
情感是在人的內心與生活現象相互作用下,產生的感受。是人們對客觀事物態度的體驗,它是人們對客觀世界的反應和內心的感受。情感是一種精神狀態,通常表現為快樂,悲傷,憤怒和其他感受。在生活中,人們不僅會意識到每個事物的意義和作用功能,也伴有不同的態度。比如,聽到優美的旋律會產生愉悅和清晰的感受;聽到響亮而嘈雜的聲音會讓人感到厭惡。
古代人常說“情之所至、音之所生”,這就說明人為情所動,聲為情所發。對于聲樂演唱來說,更多依靠審美情感來演唱歌曲,雖然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經歷和環境是有限的,但可以通過演唱來展示一個無限的情感世界。如果歌者缺乏一定的實踐,就需要從作品和其他渠道來獲得這種審美體驗,通過學習作品來增加自己的經驗,感染自己,再通過一些聲樂技巧表現出來,從而將其轉化為自己的情感體驗和表現風格。在情感作用下,將實踐和體驗轉換成審美藝術,并在歌唱中表現出來。
那么聲樂演唱是如何打動人心的?究其原因,除了具備傳唱簡便的優點以外,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歌者通過演唱反映出社會現實以及情感內涵,在演唱中將情感傳染給觀眾,使之被這種情感美所感動,因此大眾很容易喜歡上這種音樂表現形式。盡管全世界語言不相通,但從人類社會開始,就有數不盡的歌曲種類,不同類型的歌曲表現著豐富多彩的情感。無論你是何種職業,都會想通過唱歌來發泄自己當下的真實情感,這不正是聲樂的魅力所在嗎?
正是因為聲樂演唱的形式之多,才表現出了其中的情感美,也反映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列夫托爾斯泰曾說“人們用語言傳達思想,用藝術傳達情感,藝術活動就是建立在人能受別人感情感染這一基礎。”聲樂演唱可以充分證明這一點,它可以使人的內心情感世界完美和諧,從而突破觀眾與外界的界限,并在靈魂中獲得足夠的安慰。其次,聲樂表演的情感美表現在聽者欣賞不同聲樂作品的同時,獲得各種生活經歷,從而將他們的情感世界擴展到更深更廣的方向。聲樂表演的情感美也體現在其可以誘發觀眾的情緒,使情感增強力量、負面情緒得以排解。負面情緒也可轉變成樂觀情緒。如激昂的歌聲可以使人情緒激動,明亮的歌聲可以撫平悲傷的心靈,舒緩的歌聲可以使激烈的情緒得到緩解等。
總之,聲樂演唱中的情感美能讓人們在演唱中連接和交流彼此的情感,更能凈化自己的心靈,升華人生。
在平時的學習生活中,各行各業,各個領域的人在接觸新的事物時,首先想要去了解它,比如在看一部電影時,你會想了解導演及演員都是誰,這部戲是如何產生的;在欣賞畫展時,想要了解這幅畫出自誰手,是在何種背景下完成的畫作;在閱讀一篇好的文章時,你會想知道作者是在一種什么心境下寫作的,他想表達什么樣的情感。聲樂演唱也是同樣道理,要想表現一首歌的情感,第一步就是了解音樂形象音樂背景,而并不是急于演唱出來。
當學習《玫瑰三愿》這首作品時,就要了解到它屬于藝術歌曲,由黃自作曲龍七作詞,創作于1932年淞滬會戰期間,在日本法西斯的入侵下,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中國人民充滿對國破家亡的憂憤之情,龍七看著腳下凋零的玫瑰花,觸景生情,將自己的滿腔抱負借花吐露出來,黃自與之產生共鳴便為之作曲,產生了這首膾炙人口的藝術歌曲。
在學習歌劇中的經典片段時,要根據自己的人物形象去分析,全面的了解作品,作者的生平,所處年代,還要觀看整部歌劇,對大體內容理解充分,這耗費的時間和精力會更多。總之,無論是歌劇還是普通聲樂作品,要想把情感配合技巧直擊人心,了解作者和背景是必不可缺的。
無論作品的內涵多么豐富,歌者技巧多么高超,倘若缺乏情感表現,演出無疑是膚淺的,表演將成為“賣弄歌唱技巧的化妝音樂會”,因此歌唱者生活體驗的豐富程度與作品的完成度有著密切關系。老藝術家和青年演唱者演繹同一首作品表現的情感就有所不同,對作品的理解與體會也有著很大不同,老藝術家的生活經驗豐富,在時代的變遷中嘗盡人生百味,這些豐富的人生體驗是金錢所換不來的財富。青年演唱者要想把人生百態全都經歷一遍,是很困難的,但是可以通過觀察身邊人、身邊事這種途徑來獲得人生的感悟,多多的觀察生活中的一些小細節,即使沒有親身經歷,也會在心里深深留下記憶。
生活中的情感體驗有諸多方面,在演繹不同類型的作品時,要學會從觀察、體驗到的生活經驗中提取恰當的情感,把自己某段經歷的心路歷程與作品中的情感相結合,這樣流露出的情感是真摯的,也與作者本身的創作情感最貼切,因為作者創作的初衷是希望歌唱的人表達情緒是真實的,而不是把情感“演”出來。
著名歌手韓紅不僅是一位公眾人物,更熱衷于公益事業,曾經的一首《天亮了》感動了無數人,這首歌的背景是一對父母在纜車故障時用雙手舉起了孩子,可是他們卻失去了生命,韓紅了解這件事的緣由后幾番打聽才找到孩子。韓紅曾說自己5歲就失去了父親,母親也不在身邊,她深知兒女對父母有著深深的依賴,在看見孩子的那一刻,她便決定收養他,也是借由這個故事,韓紅創作并演唱了這首感人至深的歌曲。她深切的渴望父母的愛,孩子就像自己的縮影,深深觸動了她,很多人也翻唱過這首歌,可真正能讓人潸然淚下的,只有韓紅。這首《天亮了》創作與演繹的成功,與她真真切切的情感體驗是密不可分的。
歌者能否恰到好處的流露情感,與生活中的情感積累有著極大關系。“真情流露”就是不斷增加的生活閱歷,經過二次創作實現的情感再現。要想把二次創作演繹的優秀,既要結合熟練的歌唱技巧,更要把個人積累的豐富生活感受融入到歌曲中。想要讓觀眾深切感受到歌者的“真情流露”,應積攢充足的人生體驗,多觀察身邊的人和事,把這些作為人生必修課,然后把生活中豐富的情感素材做歸納總結,這樣的話,歌者在表現情感時會更加得心應手。
是否具有較高的文學藝術修養和豐富的文化底蘊,這對歌者來說有很深影響。歌者通過閱讀一些文學作品感知其中各色人物的思想感情,這些感受會潛移默化在大腦中形成記憶,并幫助歌唱者詮釋作品。除了提高文學修養還應培養自身的興趣和愛好,增加與音樂相關的專業知識,如戲曲、器樂、舞蹈等。以筆者為例,自幼學習鋼琴和舞蹈,漸漸體會到藝術是相通的,學鋼琴的同時,不僅會識譜彈奏,也學習些和聲、復調、音樂史等知識,這些知識在筆者學習聲樂演唱過程中起到很好的輔助性作用,學習舞蹈幫助筆者在演唱時的肢體動作具有協調性。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作為聲樂歌唱者,筆者還建議學者們多多學習中國的戲曲文化,戲曲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美學特征,如今很多歌曲創新后融入了戲曲,李玉剛的《新貴妃醉酒》就將流行音樂與京劇進行了巧妙的結合,使這首歌充滿了“李玉剛韻味”,這樣的創新,不僅使更多人愛上中國戲曲,更極大發揚與傳承了中國傳統文化。
由此看來,學習與聲樂相關的藝術形式,吸收姊妹藝術中的精華,可以提高個人藝術修養,從而在演唱中表現出深入人心的情感,充實藝術表現力,只不過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歌者要具備足夠的毅力和耐性,把所學變成自己一生的財富。
藝術實踐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重要過程,也是聲樂課堂教學的延伸與拓展,這對聲樂表演者來說是必不可缺的一項活動。聲樂演唱的藝術實踐包括:觀摩音樂會演出、在校進行專業課考試、參加聲樂比賽、參加各種形式的演出活動等。藝術實踐有助于演唱時克服緊張心理,鍛煉掌控舞臺的能力,歌者能更加準確地與觀眾進行情感溝通。實踐是歌者積累經驗與提高水準的必經之路,通過實踐,不斷摸索,只有真正站在舞臺上,才能發現平時忽略掉的問題,多次登臺后漸漸地熟能生巧,情感表現的也會越來越自然。
在實踐的過程中,還需要歌者開拓思維,發揮想象力,想象是歌曲表達和二度創作的橋梁。歌唱時眼神空洞的人表明他沒有內心活動,在學習新作品時可以借助一些媒體工具,若這首歌曲屬于某部電視劇或電影主題曲,那么可以先完整觀看它一遍,對劇情有大致的了解,這樣,在演唱時自然而然會聯想到劇情,情感與畫面感也就出現了。在上場前可以做心理暗示,把自己想象成特定的角色,把舞臺想象成熟悉的環境,從而增強對環境的熟悉感,幫助歌者全身心投入在演唱與表達情感上,這樣的情感表現是完整的。
聲樂作品是演唱者的依據,當拿到一首作品時不能亂唱,更不能隨意改變歌詞及旋律,要尊重每一位作詞、作曲家,因為聲樂作品中包含的風格、形式和內容,有其自帶的屬性和演唱要求,這些都體現著聲樂藝術的獨特魅力。音樂家在創作聲樂作品時,都是經過長時間的推敲才定稿完成的。這不像物理化學實驗一樣需要測量,而是來自作者人性的光輝和生活的積淀,是情感體驗促使完成的。作品不論是一兩天完成,還是日積月累完成,都傾入了藝術家大量的情感。在正式上臺演唱之前,演唱者通過自主學習樂譜來了解創作者的意圖,這種審美體驗就是演唱者的主觀感受,并且是領先于聽眾的。
在一份原譜中,作者和表演者是不同的主體,他們的意識形態本不相同,但在演繹作品時情感表達必須是一致的,這種相同的情感還要貫穿于演唱者表演時的整個過程。只有表演者具有恰當合理的情感表達時,才能完全正確的展現作品。表演時情感滲透于每個人的靈魂之中,這時就需要保證情感表達的正確性,換句話說來說,在自己有限的知識儲備中最大限度感知作者要表達的情感,然后加入歌者正確的情感觀、價值觀,才得以使作品被完整充分的展示。在這里,情感的正確表達對作品有著重要意義。
聲樂作品不同于繪畫作品,它是通過演唱者表演來把情感傳遞給觀眾的,在這里演唱者作為情感表達的載體。一些歌者理解能力有限,相應的詮釋的情感也不夠到位,還有一些歌者表達情感過度強烈,會有適得其反的效果,這些都會影響演唱者傳達情感。
因此,恰當的情感表達能喚醒聽眾的回憶及經歷,煽動氣氛,使聽眾在享受音樂的同時,與演唱者形成一種無聲的默契,從而促進情感交流并達成共鳴。舉個例子,歌者在演唱《帕米爾,我的家鄉多么美》時,就需要把歌曲中塔吉克族熱情好客、能歌善舞的特質傳達出來,讓觀眾一邊欣賞,一邊想象出美麗的云雀自由自在的飛翔于秋日美景中,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激發聽眾對帕米爾高原美景熱愛與贊美之情,又很好的調動了觀眾情緒,真的達到“余音三日繞梁不絕,曲散情未盡”。
聲樂這種表現形式相對其他樂器來說顯得有些單調,演唱時以人聲為主,情感與內容也是通過不同歌者的不同音色呈現的,演唱者要運用自己的音色來塑造不同歌曲的情感及故事主線。比如在演唱《莫斯科郊外的晚上》時,歌者要考慮一下,這首歌曲的整體旋律跨度不大,平穩的音色就足以渲染浪漫的氣氛。相對,在演唱《一杯美酒》時,需要明亮歡快的音色,因為音樂想要表達的是新疆人民熱情奔放、對愛情的憧憬和對美好生活的贊美之情。合理運用音色,能更好的把情感傳達給聽眾,從而刺激他們的感官。
人們創造音樂是一種情感寄托的方式,好的音樂不能僅限于把它創造出來,還需要獲得聽眾的認同感。在如今的社會音樂教育中,“感同身受”這種觀點接受度較高,因為音樂具有著很高的鑒賞性。在筆者看來,演唱一首作品就像在放映一部電影,歌詞就是臺詞,旋律就是畫面,歌唱者通過每一個樂句及情感的表現來為聽眾放映一幕幕的景象,觀眾們伴著高低起伏的旋律,置身于歌者為他們打造的全新世界里,這不僅僅是“身臨其境”,更是“聲臨其境”呀!這樣整個曲目表演完畢后,觀眾對歌曲和歌者都將有新的認識,因此聲樂演唱既傳達了歌者的情感,又促進了聽者的感官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