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子涵
《禮記·樂記》中有“凡音者,生人之心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這樣的記載。由此我們可以這樣認為,人們把感受到的事物可以通過來自于內心的音樂去傳達喜、怒、哀、樂的情感。而能把內心的情感用語言、形體表達出來的最好的藝術形式當屬聲樂表演藝術。聲樂表演藝術是眾多表演形式中與觀眾融合度最高的一種藝術形式,是一種基于技巧,而附帶更多表現力和情感結合的音樂表達。
這種藝術形式通過“聲音”與“表演”完美結合作為傳遞的載體,要求表演者不單要“知”聲樂理論、聲樂發展史、聲樂美學、歌唱語音學等知識,還要有轉換為技術訓練、情感體驗、藝術表達、舞臺演繹等“行”的能力,才能達到反映創作者的意愿、演繹表演者心聲,引起聽者感情上的共鳴,創作出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作品和舞臺形象。
聲樂表演藝術的學習對身體素質、思維力、觀察力、理解力和審美情趣等都有較高的要求。在具備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還需要閱讀大量的文學、詩歌作品,提高文學藝術修養和高尚的審美趣味,培養良好的藝術表現和交流溝通能力,才能準確的完成人物塑造和情感再現。所以聲樂學習絕不是孤立的,它應當是多種文化的綜合體現。那么健康的身體、智慧的頭腦、敏銳的心靈感知就成為必不可少的條件。
1、身體——精準構架人聲樂器是達成目標的重要手段。歌唱是全身器官協調運動的過程,音符和詩詞組成音樂作品需要通過人聲去表現,這是其它樂器所沒有的特征。這樣對人聲的樂器的構架就顯得尤為重要,初學聲樂的人通常就是用嗓子把一首歌的音符、節奏、歌詞唱下來了,就完成歌唱。往往這樣的歌唱都是用身體的一種自然本能反應的條件在唱,即不能唱的悅耳動聽,還可能因為長期的違背其生理規律導致歌唱器官的損傷。
人聲樂器跟其它樂器不一樣的就是它不是一件可以購買的成型的商品,這件樂器所有的器官零件都長在人身上,而每個人的器官原件質量不一樣是沒有可復制性的,而這些器官同時還具備多樣化的功能。如:每個人就一副聲帶,既要用它說話又要歌唱;一對肺葉,既要維持我們的生命的需求又是歌唱生命的源泉。這需要在了解人聲樂器的工作原理基礎上,根據自己身體器官的條件去獲取適合自己嗓音特點的技術方法,對身體的呼吸、發聲、共鳴、咬字吐字器官的肌肉進行訓練,從本能的自然狀態、刻意的不自然狀態到科學的必然狀態,這個過程是長期的不但需要調整、調整、再調整,還需要有持之以恒、堅持不懈的意志力,人體的各個器官和肌肉才能形成協調和記憶,讓各部分器官發揮充分的作用。這個過程是制造樂器的過程,只有制造、調理、使用和愛護好人聲樂器,讓功能發揮到極致,才能使它唱得自如、感人的同時又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2、頭腦——準確的思考、分析、理解、觀察和行動能力是達成目標的關鍵。頭腦是思維器官,思維能力是施以行為的總指揮。在歌唱學習中常常會聽到這樣的告誡“多用腦、少用嗓”,在現實中能歌唱活動達到一定高度的人往往不一定是嗓子最好的人,而是有好嗓子還有正確的思維能力的人,因而積極合理調動思維是實現有效教學的關鍵因素。
學習聲樂表演的過程也是不斷運用思維思考的過程,由于聲音看不見、摸不著,很多概念都有抽象的特點,不能具體直觀的看到其生理運動的狀態,思維方式就極其重要了。如:打開喉嚨歌唱這個概念,由于每個人的生理狀況不同打開到什么樣的狀態,就需根據生理條件靠思維想象去尋找一個合適的度了。喉嚨開過大會撐,造成聲音散、不集中;開過小會捏,聲音出現聲音發緊、擠卡的現象。正確的思維貫穿于聲樂表演的始終,能使歌唱者充分發揮想象力,利用相關的聲樂理論知識去樹立正確的聲音概念,在反復的實踐中去感悟、去總結,理順邏輯、發揮想象、塑造形象和協調動作等多類思維能力才能達到有效學習的效果。
3、心靈——正確的情感體驗和心理活動是達成目標的主導。演唱者需要有分析、理解作品內容和體驗作品感情的能力,能運用歌聲去表達作品的內容、思想感情。演唱者的技巧的藝術表演跟心理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心理調控能力直接作用于技能技巧和情感的發展之中。
聲樂表演是情感表達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是通過歌聲表達對客觀事物的內心感受和反映。聲音和情感是聯系創作者、演唱者和觀眾的紐帶,聲樂演唱發于聲動于情,需要演唱者通過情感的體驗、傳達和表現的方式進行二度創作。在這個過程中,人類的情感帶來的喜、怒、哀、樂的心理變化會在人和音樂中不斷交融。聲樂表演與眾多音樂表演形式的不同之處在于文字語言——歌詞,它與音樂共同構建了作品特定的情景和情感,迸發出不同的生命力。演唱者不僅需要領悟作品的歌詞和音樂內涵,準確鮮明地把握作品的情感內涵,還要注入情感體驗和個性特征,將情感用于演唱之中,才能將內在的情感刺激與外在的情感刺激有機地融為一體。創造出意境并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意境中,通過動人歌聲和動情的藝術表演來感染和影響欣賞者,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由此可見,聲樂表演中的情感是對人的一般情感的濃縮、改造和升華。
良好的心理狀態,有利于演唱者對生理機能和心理活動進行調節和控制,更好的提高演唱技術和進行藝術表演。復雜的心理活動伴隨著聲樂表演藝術活動的始終,往往歌唱欲望強烈時演唱的效果要遠遠好于沒有歌唱欲望的演唱,這就是處于主導地位的積極的歌唱心理狀態所起到作用。積極的心理活動能支配和調動歌唱器官的參與度,沒有心理上的歌唱欲望,歌唱器官的參與和協調能力不到位就沒有好的歌唱效果,發自內心的歌唱時身體的各個器官才會積極的配合。因此,演唱者要善于平衡好自我心理狀態,用科學的技術去協調和控制好歌唱器官,調動自身的情感,全身心地投入到作品的音樂中去,才能創造符合作品需求的藝術形象。
1、只知不行非真知,只行不知非真行。“以知吞行、以行吞知”的現象都是不可取的,聲樂表演藝術中的“知”包含了認知和感知兩個方面。客觀認知上要具體的掌握聲樂理論、聲樂發展史、歌唱語音、歌劇賞析、音樂理論的相關知識;主觀感知上要解決對音樂的思考力、理解力、想象力、表現力的問題。“行”是在“知”的指導下對身體器官、頭腦、心靈的訓練過程,需要反復練習,具有十分強的操作性,演唱者在不同的發展階段的需求應做好同步發展和分步實施,以“知”為基礎指導“行”的深入;以“行”為實踐促進“知”的探究,二者相輔相成、密不可分互為因果。沒有真正對知識的了解和理解不可能得以在實踐中去實現,知識終究會轉化為行為,通過行為去踐行才能最終達到知行統一的目標。
2、聲樂表演訓練中“知便是行,行便是知”的融合。演唱者在剛接受正規訓練、協調各個器官的過程中,往往會失去平衡,出現所謂的自然歌唱被破壞、而新的歌唱還沒建立的混亂狀態。這時養成一字一句、一個音符一個節奏反反復復的練習的好習慣,調節好參與歌唱的肌肉器官的力量,建立正確的聲音觀念,懂得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應該說這時的“知”與“行”都簡單易懂,也是學習聲樂的初級階段。在掌握了正確的歌唱技能,身體器官能協調去表現歌唱技術后,演唱者對音樂的理解力、表現力、思維力就顯得極其重要了,“知”需要在“行”的過程中得到更深的領悟和理解。要通過思考總結上升為經驗的理論,才能達到“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的自然歌唱的最高境界。如何做到從技術的束縛中解脫出來,自如、輕松、隨心所欲、沒有技巧痕跡的歌唱,讓理論成為技術的指導,技術與演唱者交融后成為身體的一部分可通過以下訓練去實現:
1、哼鳴練習:有閉口哼鳴、開口哼鳴、開閉相結合的哼鳴三種方式,它能幫助演唱者獲得氣息支持力量的同時調動發聲器官、共鳴器官的參與。通常利用語音“n”或“m"結合音階上下行進行,閉口哼鳴練習時如同閉口打哈欠時雙唇自然地閉上、口腔內部要打開,利用挺立的咽壁狀態把聲音通過鼻咽腔向額竇、鼻竇處擴展,在整個過程保持住在一個位置的聲音形態。開口哼鳴即在閉口哼鳴的基礎上放松的打開牙關,而開閉相結合的哼鳴是將閉口、開口哼鳴交換進行,當嘴的張開與閉攏不影響聲音統一和位置的一致時才表明方法是正確的。建立一種全身協調、整體歌唱的生理機制,獲得統一聲區、美妙的音色、良好的音質和能強弱變化的音量。
2、“U”音訓練:“u”母音對初學者建立科學的發聲狀態和對有一定程度的演唱者音質改善方面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利用“u”母音結合音階上下行練習,雙唇收攏呈撮口,口腔后部肌肉挺立,軟腭上抬,喉位下放,整個口咽腔形成一條細長的發聲共鳴腔體,形成豎立的聲音形態。它的最大特點就是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到腔體打開的感覺,對喉頭的穩定、聲區統一都有著重要作用。
3、彈唇訓練:雙唇輕輕閉合,唇中部感覺如同叼著一朵花一樣,小腹慢慢收縮,均勻流動的運用氣息使雙唇顫動,發出“嘟嘟”的響亮的聲音形態。建立起氣息均勻、喉頭解放的感覺,對聲音的連貫、聲區的統一有十分明顯的效果。
1、呼吸連貫訓練:連音是歌唱技巧中運用的最多的技巧,連貫的旋律線條能增強音樂的表現力,要做到保持好氣流,有控制的根據樂句需求使用氣息的多少,就不能不談橫膈膜和小腹的控制。橫膈膜在不歌唱時是放松的,在歌唱時由于肺部全部參與形成胸廓往外打開,作為歌唱支撐的主要力量橫膈膜、腰部及脊梁的重要作用就體現出來了。越往高音走氣越深,為了支撐聲音呼出氣息的力度就需加強,小腹必然會處于一種繃緊狀態,這樣的狀態使它形成一個支持點去減緩橫膈膜的支撐力。因而高音區、短樂句、弱處理的時候,所需要的氣息流量相對比較小,小腹的支撐力大。低音區、長樂句、強處理的時候,所需要的氣息流量相對比較大,小腹的支撐力較小。這樣的狀態可以通過腰腹部肌肉的運動看到其運動的方向和力度的變化,使歌唱者用最小的力氣和最節省的呼吸獲得流暢、自如、優美的聲音。
2、打開喉嚨訓練:打開喉嚨既能擴大基音又能美化聲音,吸氣時上腭的最后一顆大牙都向上提,以便于“拉開牙關節”,這時會厭產生自然挺立的力量,咽腔隨之打開、內繃,可以幫助演唱者建立暢通的聲音通道。可以通過哼鳴的方法進行練習,始終保持“吸”的狀態可以減緩頸部、舌根肌肉的緊張度,形成穩定的喉頭意識,獲取聲音連貫、均勻、色彩動人、有較強的穿透力。
3、整體共鳴訓練:整體共鳴就是要調動胸腔共鳴、口腔共鳴(包含喉咽腔共鳴、口咽腔共鳴、鼻咽腔共鳴)和頭腔共鳴全部參與。由于口腔四周肌肉能根據活動的情況改變其形狀,容量的大小也隨之變化穩定性較差,口腔共鳴被稱為“可調節共鳴腔”。所以在訓練時要注重咽上部硬軟腭空間調試、喉位的協調配合、舌位的調節力與基音的振動力的平衡度,對于良好的咬字吐字顯得尤其重要。而頭部及胸部的各腔體骨架較多、相對固定,不能隨活動情況改變其形狀,因此又稱為“不可調節共鳴腔體”。頭腔是獲得良好聲音的重要因素,歌唱的時候獲得高位置產生的感受因每個人的生理構造而不同,充分的面罩共鳴能使聲音更明亮、更具有穿透力、增加歌唱的持久力。利用生活中人在微笑的時候的狀態去尋找聲音進入頭腔的方法,這時的聲音位置是很高的,出來的聲音也是明亮、自然的。胸腔共鳴是基本共鳴,它是低聲區歌唱發聲的基礎,也是中低高聲區過度的橋梁,訓練時主張以吸氣的方式打開胸腔,使兩肋充分張開形成支持力,而非強制撐開,運用“lu、mu”等母音保持半打哈欠的狀態進行訓練。只的比例大小,有掌握好三大共鳴腔在各個聲區的比例大小,每部分共鳴腔內都形成其應有的符合歌唱的空間,空氣振動頻率又與聲帶的振動頻率一致時,才能充分發揮整體共鳴的作用,達到歌唱時擴大音量、美化音色、富有穿透力和致遠的力量。
4、咬字吐字訓練:宋代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就強調:“古之善歌者有語,謂:當使聲中無字,字中有聲”;羅西尼:沒有語言的歌唱,不如樂器好聽;卡契尼:歌詞為先,音樂、節奏次之,聲音在后。由此可見不論演唱中外文作品,都必須掌握語言發音方法,我們常常聽到“說得好就唱的好”的說法,其實這里的“說”并不是指日常的自然說話狀態,而是通過音樂化的語言,區別主要表現在元音的發音上,因為元音有利于歌唱,除生活中說話時運用的口腔外,還要加上口腔后部的喉咽腔與整個能帶動的腔體來完成。根據輔音加入唇、齒、舌的力量進行咬字,用平穩的氣息、結合共鳴先說后唱,有利于演唱者清晰準確地吐字咬字,還有利于演唱者準確把握語言的情感基調,以更好地表達出歌曲的情感內容。
聲樂表演藝術反對“只知不行、只行不知”,“知”要隨進步不斷拓寬視野,豐富頭腦,增強分析與思考的能力。“行”要跟上聲樂技術的發展步伐,要從辯證的角度去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從中提取科學恰當的技術,運用到實踐當中。做到對“知”與“行”的穩中求進的同時,有所繼承、有所揚棄、不斷更新、不斷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