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玉澎 江西財經大學
咽音歌唱技法是意大利傳統美聲中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喊嗓方式,其在歌劇表演中的運用極為廣泛,對于解決交際高音難這一問題有著諸多裨益,被譽為“美聲的金鑰匙”。對于咽音技法,我國于20 世紀50 年代初期展開研究,而后,由林俊卿博士所撰寫的《歌唱發音不正確的原因及糾正方法》一書,將我國對咽音的研究引入正軌,同時,由王寶璋教授所編寫的《咽音技法與藝術歌唱》一書對這一歌唱技法所具有的強烈科學性、有效性、創新性等特性做出了進一步闡述。
高校聲樂教學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作為音樂專業基礎課程,聲樂對培養學生音樂素養有著諸多裨益。同時,學生自身聲樂水平也體現了高校辦學質量。通過咽音技法對現有教學模式加以改善,能在完善教學方法的同時,提升教學效率。另外,咽音技法中的部分方法與常見練聲方法存在一定差異,其中,咽音技法具有更為明確的目的性,首先,其對發聲器官的整體訓練與調整更為注重,同時對發聲時的整體狀態、思想共鳴等的協調統一也有所要求,并強調將上述部分共鳴腔的建立作為核心,從而促使學生快速把握發聲技巧。咽音技法的科學性、有效性早已被證實,正是由于其優勢,其使用范圍遠遠超出美聲歌唱范圍,在諸如民族音樂、流行音樂、戲曲等不同類型的歌唱形式中得以應用。并且咽音技法也能夠對使用者發揮嗓音保健與治療作用,為聲樂教學提供具有強烈科學性的練習手段[1]。
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教師使用咽音技法,能夠幫助學生掌握歌唱音色概念,咽音技法的主要形式包含聲樂表演、讀譜視唱、音準節奏、朗讀表演、音域拓展等相關知識,若學生能夠掌握咽音技法,其自身演唱能力便會得到大幅度提升,同時能有效縮減訓練周期。在專業聲樂課程實踐中,教師將咽音技法與聲音教學理念、方法、教材等內容相結合,能夠幫助學生以更加科學的方式提高發聲能力,同時促進學生演唱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最終使學生形成豐滿明亮的音色與良好的藝術思維[2]。
林俊卿博士認為,聲帶無極振動狀態能夠實現,必須由咽喉對某種發聲活動加以控制[3]。眾所周知,人類聲帶位于喉室兩側兩條纖弱的韌帶上,并不具備任何感知神經。由此可知,“聲帶控制喉嚨整體工作狀態,要想掌握咽音技法,演唱者必須將喉咽腔、口咽腔、鼻咽腔、呼吸系統等作為支撐,同時需要依托大腦神經系統與鄰里因素”。若想在具有高度協調統一性的環境中促使發聲器官完成一項復雜與協調的工作,便需直接依靠喉咽腔。林俊卿博士經過研究后認為:“咽部是一個能夠獨立調節共鳴的發音管。”而這主要是由于人類喉咽腔從橫向切面角度上來看,為圓形管狀體,若不在后天加以有效訓練,便會始終處于松軟狀態,同時由于其內壁過于堅實,無法與美聲歌唱要求相匹配,從而無法令聲音引發良好的共鳴效果。因此,在使用咽音歌唱技法過程中,教師需對學生咽部形成發音管這一內容進行強調。另外,在管體自身狀態與作用之下,學生可通過管體直徑大小的優勢條件對聲帶張力加以間接調節。站在這一角度上來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培訓學生管體直徑調節能力,從而使學生在通過“打開喉嚨”對喉咽腔內部張力進行有效控制的同時,能夠在音階上行下進的過程中對聲帶三種不同振動狀態加以有效控制,進而切實實現“自由交換”及“聲帶無極振動”狀態。
1.無聲練習
咽音技法訓練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聲音素質。在我國,這一技法訓練通常被專業歌唱演員運用,很少運用在高校聲樂教學中。在高校實際聲樂教學中,教師可對學生聲音展開初步訓練。實踐表明,咽音訓練不僅能夠促使學生提升接受度,而且對提升學生聲音素質也有著諸多裨益。同時,這一技法訓練能夠使學生保持新鮮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其形成獨特咽音形象,拓展其音域與音量,豐富其音色表現能力等。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先通過無聲練習訓練學生對發音的掌握。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差異,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應使用不同的方法,否則可能導致其咽喉發生病變。因此,教師在使用咽音技法訓練時,需引導學生積極、自然張開咽喉,從而提高其咽壁站定及下顎放松能力,并增強學生呼吸肌肉群彈性及靈活性,而此類約束也與學生自身音質與音色有著最為密切的關聯。教師可要求學生每天使用張大口的方式對舌骨肌與二腹肌前腹進行放松與練習,并且根據學生不同差異設定為每日最少一百次,最多三百次。在經過此方式訓練下顎肌肉放松后,學生的舌骨與下頜舌骨肌自然也會放松,并且喉器開始前傾,最終在喉口咽壁處形成管口。
2.技巧性練習
學生在經過無聲練習后,便需立即步入技巧性練習階段,教師可引導學生由氣泡音轉為類似青蛙或鴨子般的低咽音,隨后帶領學生練習哼咽音與小開口低咽音。若想讓學生完成低聲區至高音區的無痕過渡,同時擁有頭聲高位置共振效果,教師便需讓學生在練習過程中始終保持正確姿勢,同時提升高音區“u”字母音的表演能力,將舌頭形成溝狀,發出“a、o、e”三個音階,在中低音區適當延長時間。在學生能夠逐步獲得喉口,適宜控制咽部,并能夠順利發出“a、o、e”音階后,教師應要求學生加大氣量,在八度內反復大跳。在這一過程中,部分學生會出現無法唱出相對音階或高音變純假音這一普遍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教師需引導學生形成“高音是假聲,但不是純假聲”這一思維模式,同時傳授給學生混合聲練習技巧。另外,針對高音困難、聲區不統一等問題,教師也可通過讓學生進行張小口姿勢練習咽音的方式加以有效解決,這能夠對聲音中咽音成分質量的正確性產生直接影響,即聲音金屬性與穿透性。王寶璋教授的咽音技法,主要將數號練習與使用“麗”“綠”等字作為咽音練習的主要方式,這一方式為融呼吸、發音、咬字、共鳴等為一體的全能練習方式,對培養學生語言正確發音習慣、獲取濃烈藝術咽音有重要作用。其中,數號練習主要要求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打開喉嚨,按照順序朗讀數字,并在說出數字時始終保持馭氣狀態,所使用氣力不宜過大,在說到號字時,學生應凸胃、收腹、加強自身氣息,同時確保胸腔中有震動感。在字音咽音練習過程中,學生需要帶有一種彈跳感,這一感覺需要上跳到上眉心后發出,需著重注意字音結實、明亮、集中、高位置、穿透力等特性。
3.咽音與歌唱結合
在優質歌聲中,有很多音與咽音息息相關,部分尚未系統化學習咽音的歌唱家在歌唱時也帶有一定的咽音。經過咽音所發出的歌聲表明,歌唱發音主要以真聲為基礎,但是歌唱與正常語言在發音技巧方面存在較大差異,因此,可將歌唱視作經過處理后的語言。對于任何歌唱流派而言,咽音技法都有著諸多裨益,而咽音技法訓練的目的并不是與母音的不同發音進行區分,而是讓學生在經過訓練后,能夠發出更為高亢嘹亮的聲音,隨后與“eh”字母相結合完成過渡,從而能夠發出高亢嘹亮,并且帶有母音的音色。
綜上所述,咽音技法具有較高使用價值,并且具有強烈的科學性,將其在高校聲樂教學中有效應用,對于學生而言有著極為重大的現實意義。同時,優質歌聲中必定會帶有咽音成分,但是單純的咽音并不能直接用于歌唱中。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必須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到因材施教,從而在弘揚民族文化、發展民族音樂的同時,使學生樹立獨特聲音概念,促使其與現階段社會多元化發展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