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樸紅梅 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
□眭美琳 廣州大學附屬藝術學校
近年來,廣東省外語藝術職業學院藝術教育學院舞蹈教育系師生通過大量的田野調查,收集、整理了嶺南民間舞蹈素材,提煉、編排舞蹈組,并應用于課堂教學與研究,還創作了《繡緣》《紅棉盼》《雷公佑紅土》《荔枝灣》《漁水瑤》等原創嶺南舞蹈作品。其“田野·課堂·舞臺”教學模式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尤其是原創的嶺南舞蹈作品屢次獲得省級、國家級舞蹈賽事的獎項,其中小舞劇《繡緣》還受邀赴韓國、英國、西班牙等國演出,受到國外觀眾的喜愛和稱贊。
民間舞蹈生于田野,長于田野,可以說,田野是民間舞蹈的根、民間舞蹈的魂。走進田野是了解、熟悉、收集民間舞蹈的必經之路,能夠獲得第一手資料,零距離接觸自然和人文環境,還能夠直接向民間老藝人學習“原汁原味”的民間舞蹈。正因如此,這些年,舞蹈教育系師生一直堅持對嶺南民間舞蹈進行田野調查。比如,瑤族盤王節期間,舞蹈教育系師生赴連南調研瑤族長鼓舞,春節期間赴潮州調研英歌舞,七夕期間赴廣州珠村調研乞巧文化,端午節赴番禺看賽龍舟等。通過豐富多彩的田野活動,收集民間舞蹈、民間俗語諺語、民間故事、婚葬節慶、風俗習慣等,讓學生親身接觸民間生活、了解民俗文化和民間舞蹈的內涵,從而達到開闊視野和啟迪、熏陶人文情懷的目的。
小舞劇《繡緣》就是在一次帶學生參加廣州市東圃鎮珠村乞巧節活動后創作的作品。珠村位于廣州市天河區東圃,因村旁有三座圓圓的小山崗,被喻為“三顆珍珠”,故名三珠崗,又稱珠子村,后簡稱珠村。該村建于南宋紹興元年(1131),距今已有800 多年的歷史。珠村人非常重視保護歷史文化,村內的祠堂、廟宇、社壇等基本保留至今。珠村民俗活動精彩紛呈,保留有舞獅、拜貓、拜太公、扒龍舟、擺七娘、唱大戲等傳統民俗活動。從2005 年至今,在市、區、街道等各級政府的引領下,“乞巧文化節”已經連續在珠村舉辦了8 屆,每年都會引來不少市民參觀,成為廣州重要的民俗節慶。2011 年6 月,珠村乞巧習俗成功入選國家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珠村的“乞巧”已經成為天河區、廣州市的文化品牌。珠村也因乞巧節而聞名廣東,其中最為隆重和最有特色的要數“擺七娘”。節日當天,氣氛非常熱烈,全村未婚嫁的女子在最擅長手工活的“巧姐”的帶領下學習刺繡。她們穿針引線,縫制繡品、公仔等手工藝品敬貢天上的七娘,以求自己找到如意郎君。宋代劉克莊曾寫詩道:“粵人重乞巧,燈火到天明。”清末民初珠村舉人潘名江的《珠村七夕吟》記載:“珠村大祠堂,要擺大七娘。小女勤乞巧,男兒換靚裝……”從中可見當時珠村乞巧節的情景。極具儀式感和動態性的“擺七娘”活動激發了不少師生的興趣和好奇心,我們鼓勵學生進一步了解擺七娘的文化背景,進行藝人采訪,捕捉典型動作,并幫助學生感性體驗和深刻理解民間文化的概念與內涵。這樣的田野活動有助于學生深入體驗民間藝術的魅力,了解民間藝術的傳承環境,認識民間藝術的風格特點,體會民間藝術的價值。當然,最重要的是能激發學生學習和傳承傳統文化的興趣,為民間舞蹈進課堂做積極準備。
以往,舞蹈教育系的民間舞蹈課程主要參照北京舞蹈學院課程體系,以漢族、藏族、維吾爾族、朝鮮族、蒙古族、傣族等民族的民間舞蹈為主要教學內容。作為地方高職院校,我們應扎根本土,注重地域特色,承擔保護、傳承、發展嶺南優秀傳統舞蹈文化的責任。認識到這一點后,我們盡快調整了課程設置,專門開設了一門“嶺南民間舞蹈”課程,充分利用地理優勢及相關社會資源,將嶺南民間舞蹈文化融入第一課堂。
我們充分調動師生,把從參與各種民俗文化活動和田野考察中獲得的嶺南民間舞蹈資料進行系統的收集、整理、分析,根據課堂教學的需要,制訂可實行性方案,提取典型環境下的典型動作和元素,進行加工和提煉,形成課堂教學的動態、動律、姿態及小組合。比如,小舞劇《繡緣》的主體舞段就是從課堂小組合發展而來的。師生從乞巧節活動中捕捉到了“繞線”“繃花架”“打粉”“刺繡”“裝裱”等動態畫面,通過單一元素提煉、多個元素重組、生活動作美化、舞蹈動作連接等多種方法,編排了《繡鴛鴦》小組合。它主要汲取了廣繡工藝的原生態動作,融合嶺南舞蹈的柔美與靈動,表達了豆蔻少女對美好愛情的期許和盼望。從田野到課堂,嶺南民間舞蹈的藝術魅力深深地感染了學生,大家希望把它發展成舞蹈作品或者小舞劇。
廣繡,主要是對廣州及佛山地區民間刺繡工藝的統稱,與潮繡(潮州地區刺繡)并稱粵繡,于2006 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統美術,項目序號:319,項目編號:Ⅶ-20)。粵繡與蘇繡、蜀繡、湘繡并稱我國四大名繡。廣繡的歷史悠久,唐代蘇鄂編撰的《杜陽雜編》記載:“唐永貞元年,南海貢奇女盧眉娘,時年十四,能于尺絹繡《法華經》七卷,字如粟粒而點畫分明。”[1]有著1400 余年歷史的廣繡,是嶺南人引以為豪的非物質文化財富。20 世紀80 年代,廣繡出于各種原因曾面臨失傳的處境。進入21 世紀,政府非常重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相繼出臺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 號)、《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辦發〔2005〕42 號)等文件。廣繡的保護和傳承得到新的發展,其過程比較曲折,涌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故事。粵繡(廣繡)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陳少芳一家人從事廣繡保護、傳承的故事非常具有代表性。
我們認為廣繡是一個值得挖掘的文藝創作題材。它不僅見證了源遠流長的民族手工藝發展的興衰,展示了廣州人慢工出細活的工匠精神,還包含著海納百川、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這一題材不僅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和積極的社會意義,還有著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獨特的行業色彩,可惜過去尚未受到業界關注和開發。因此,我們試圖在教學組合《繡鴛鴦》的基礎上發展創作小舞劇,進行一次運用嶺南舞蹈表現廣繡工藝、謳歌廣繡精神的藝術探索,為傳承、發展嶺南傳統文化出一份力。
我們著手創作小舞劇時,有幸認識了廣繡傳承人陳少芳老師及其家人。陳少芳,廣東番禺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粵繡(廣繡)代表性傳承人。她在廣繡處于“人亡藝絕”的20 世紀80 年代,毅然籌建廣繡藝術研究所,編寫教材,旨在搶救、保護、創新、發展廣繡技藝,鍥而不舍地投入廣繡藝術的創新工作。陳少芳在吸取傳統廣繡優秀技藝的基礎上,為傳統廣繡技藝融入眾多現代繪畫藝術元素,形成了現代廣繡藝術的新風格和自成一派的“刺繡絲線色彩構成法”和“現代藝術肖像繡”,引領廣繡技藝建立了一個又一個新的里程碑。更為感人的是,陳少芳及兒子、兒媳、孫女一家三代,一直致力于廣繡的推廣、宣傳、教學等工作。
小舞劇《繡緣》主要是以陳少芳老師的大兒子譚展彬和大兒媳婦李敏以廣繡結緣的愛情故事為題材,展示了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的“粵繡”之美,體現了廣東藝術創作者傳承并發展民族文化的探索與追求精神。師生主創、主演團隊曾多次到陳老師的“廣州市繡·苑工藝坊”體驗生活,了解廣繡工藝生產流程和勞作形態,觀察繡匠外貌特征和精神氣質,充分利用肢體語言、舞蹈語匯來演繹人物、表述故事。憑借田野觀察的堅實生活依據和課堂組合的扎實基礎,我們將柔美的嶺南舞蹈與精巧的廣繡工藝水乳交融,完美呈現在絢爛的舞臺上。
小舞劇《繡緣》以動人的愛情故事和極具沖擊力和感染力的舞臺表現力征服了無數觀眾,2016 年,參加第五屆嶺南舞蹈大賽一舉取得作品金獎、編導金獎、表演金獎的好成績。2019 年春節,《繡緣》還受邀赴西班牙薩拉曼卡市參加了“中國年”活動。1500 名西班牙觀眾都在聚精會神地觀賞小舞劇,謝幕時,全場觀眾起立熱烈鼓掌,久久不愿離開,并紛紛上臺和演員們合影留念。這正是藝術的魅力。我們根植于嶺南,開拓創新,用嶺南舞蹈傳遞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培育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千年文化的新生代傳承人,通過《繡緣》這一扇窗,向世界傳播嶺南文化之美,展示嶺南舞蹈之美。
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每位高校師生的光榮責任與使命,是每個公民的應盡之責。一方面,我們要帶領學生走向田野,積極進行校外實踐,并把課堂教學與田野調查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充分理解民間舞蹈的價值,體驗民間舞蹈的魅力;另一方面,在藝術層面發展、創新嶺南民間舞蹈,為傳統舞蹈注入新鮮血液,為其帶來無形的力量,以吸引更多的人來關注它,讓它生生不息,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