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亞娜 貴州民族大學
美聲主要是指優美的聲音,這一說法源自意大利。美聲一直是高雅、優美的代名詞,它也有著科學的發音方式,是一種值得被推崇的聲樂方式。但是,當前很多的觀眾并不具備專業的音樂知識,不能體會美聲的魅力,所以,音樂工作者可以將聲樂與人們所熟悉的民族唱法相融合,使美聲具有民族風格,使歌唱更有張力和感染力。在美聲中運用民族唱法是非常考驗演唱者的水平的,也是需要音樂工作者不斷在實踐中去探索和總結的。
民族唱法側重的是聲音的強度和清晰度,旨在通過氣息和聲音來達到表達歌唱情感的目的。而美聲唱法,始終側重氣息的輸出,并以此來保證聲音的優美動聽,并不在乎發音的清晰度和聲音的線性流出。所以,美聲一般雄渾深厚,飽滿柔美,而民族音樂鏗鏘有力,直接透徹。這也表明兩者的嗓音運用技巧是不一致的,美聲為了歌曲的美感,會更加圓潤松弛,一般會將喉頭的位置放低,讓聲音靠近口腔的上方,從而實現音域的寬廣和統一;而民族唱法在圓潤的同時,更強調情感的表達,所以經常會伴隨顫抖、連滑等技巧。同時,兩者所展現出來的共鳴強度也大不相同。美聲中最常見、最基本的方式就是頭腔共鳴,使聲音更具穿透力和傳播的廣度;而民族唱法的共鳴一般是口腔和鼻腔,盡量讓嗓音前傾流出,這也是為了滿足演繹歌曲時情感跌宕起伏的需求,同時提升演唱的張力。
我國民族歌曲的體裁一般主要是號子、山歌和小調,具有自身的特色和獨特的文化背景。比如,在唱勞動號子時,演唱者需要吆喝或是吶喊,形式非常粗獷有力。那么這個時候,演唱者就可以充分地借鑒美聲中深氣息的方法,采用胸腹的聯合呼吸來產生混合共鳴,然后結合民族的發聲,從而形成一種類似吼叫的自然腔調,讓聲音在充滿彈性的同時具有強烈的穿透力,進而在婉轉流暢的演繹中,充滿真情,實現聲情并茂的目標。而山歌因為是勞動人民在山野間勞作時唱的曲子,所以聲音很高亢,節奏也非常自由。加上不同地區的風格不一樣,所以需要演唱者變化不同的腔調。一旦演唱方法不當,就很容易出現氣息不穩、高音費勁、聲音嘶啞的情況。那么這個時候,演唱者就可以充分借鑒美聲中的真假音互換,來調節整體混合演唱中的共鳴,從而達到聲區位置的統一,這樣就能很好地調整和改善自己的音量、音色和音高。而曲風委婉細膩的小調,一般在咬字時,口型常常是橫向拉開的,這樣發出來的聲音很單薄,而高音很容易變得很尖很細,缺乏彈性。這個時候,演唱者就可以利用美聲中的咬字技巧,把發音位置放在口咽,這樣更有利于發聲,音色也會更加圓潤飽滿。
同一首歌,因為演繹的方式不同,會有不同的味道。比如,《金風吹來的時候》本是一首民族風格的歌曲,樸實而委婉。但是當關牧村用她渾厚的女中音演繹時,聲音明亮自然,氣息流暢,夾雜了民族唱法中的倚音、滑音等技巧,像這樣美聲的呼吸方式,加上民族的唱腔和韻味,就能更好地展示作品,從而塑造更美好的音樂形象。而用美聲唱法演繹中文歌曲時,字音和聲腔的關系肯定不是漢語原來的聲字關系了,所以演唱者要遵循母音連貫的原則,強調音腹的聲音效果。比如,對于《楓橋夜泊》中的第一個“月”字,演唱者可以更加簡潔和短促地把聲母過渡到元音,讓聲音的著力點快速地混入咽腔,這樣就能很好地強調母音的豐滿性,既能達到美聲的效果,又能把漢字表達得清晰好聽。而我國很多民族聲樂源于戲曲,所以聲音上的表達和形體上的表演是不可分割的,這就需要演唱者能夠充分運用面部的表情和肢體,來詮釋對歌曲內容的理解。比如,吳敏霞在用意大利語唱《木偶之歌》時,為了切合主題,用了比較稚氣的動作,在生動刻畫木偶的形象的同時,把美聲的穿透力表現得淋漓盡致。
總之,美聲中有最科學的發聲原理,能夠塑造出最優美的聲音。而民族唱法有很強的民族風情,充滿了濃郁的情感,演唱的方式也很多樣化。所以,在信息化的今天,實現兩種音樂形式的融合能夠給我們帶來不一樣的視聽盛宴,能夠讓民族唱法走向世界,從而實現藝術無國界,讓世界共享美聲和民族的音樂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