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 琪 湖北藝術職業學院
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決定著培養模式的選取和培養內容的組織。我國高等教育正從精英化教育向大眾化教育轉變,職業教育也不例外。而當下音樂表演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仍然與各大音樂學院一樣,以培養藝術精英人才為目標,希望培養出優秀的音樂表演藝術人才。高職學制時間為三年,時間較短,生源質量也有待提高,很多學生在進入學校前未系統地接受過音樂訓練,在短時間內很難成為“歌唱家”“鋼琴家”“演奏家”。從目前高職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的就業情況來看,畢業生大多從事最基礎的音樂表演和音樂普及工作,84%以上的學生沒有從事自己的本專業相關的工作,而是從事與音樂相關的工作。
音樂表演專業開設了專業核心課程、專業基礎課程等若干門常規課。其中,核心課程包括聲樂(鋼琴和器樂)、表演課、合作課等,專業基礎課程包括視唱練耳、樂理、曲式、和聲、中西方音樂史等[1]。大多數課程設置仍然延續國內九大音樂學院音樂表演專業的課程體系,嚴格按照學科分類。專業核心課程缺乏實踐部分,學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教室內學習,缺少參與實踐的機會,無法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而專業基礎課程,學科體系界限分明,過于強調每門課程的縱深學習,內容缺乏實用價值,學生難以做到學以致用。
樂理、視唱練耳、中西方音樂史、曲式、和聲都是國內九大音樂學院開設的課程體系,是為培養音樂研究型人才而開設的課程,其內容強調對音樂本質規律的探究。高職音樂表演專業學生的職業面向,決定著他們更需要掌握融合性、實用性更強的知識。多門專業基礎課程的開設、傳統的教學內容、嚴密的學術體系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也無法實現該專業的培養目標。
高職院校的音樂表演專業應立足當地經濟文化的需求,培養適應社會需要的,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掌握音樂表演專業必備的基礎理論知識,具備一定的音樂表演能力,面向企事業文藝團體、娛樂演藝界、地方群藝館、地方演出團體等崗位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型人才[2]。
為了解學生對本專業及課程設置的滿意度,進一步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我們在2014、2015、2016 級音樂表演專業學生中進行了一次專業滿意度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對本專業的滿意度并不高,有32%的學生是因為高考分數的限制才選擇本專業,有11%學生是因為父母意愿;34%的學生對自己學習該專業的興趣并不是很確定或者興趣較低,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后,有27%的學生對本專業的熱愛度降低;18%的學生對課程體系及教學內容設計的合理性表示不清楚或者認為不太合理。學生普遍認為該專業更注重實踐能力,希望在實踐方面得到更多的鍛煉機會,他們認為有些課程的內容與今后工作崗位所運用的能力有一些差距。
2017 年12 月12 日,我們邀請了音樂表演行業的專家、音樂學院的教授、省歌舞團的團長及眾多活躍在演出團體的表演藝術家在我院召開了音樂表演專業的課程建設座談會,學院參加座談的有院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和部分成員、專業帶頭人、課程負責人、骨干教師等。專家們強調:高職辦學必須有自己的特色,應該與音樂學院的教學模式有所區別。高職音樂表演專業的課程設置應該更強調實用性、綜合性,崗位上需要什么,課程上就應教授什么,不要受學科體系的困擾,要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根據前期的問卷調查和座談,我們明晰了高職藝術院校辦學的定位與特色,明確定位了音樂表演的核心能力,重新修改了音樂表演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修改后的方案更加強調該專業的實踐應用能力及音樂的綜合能力,如鋼琴表演的技能要求增加了,要提升與聲樂、器樂合作的能力,提升即興伴奏能力;器樂表演的技能要求增加了,要提升與其他器樂、人聲等合作的能力。
按照人才培養方案中培養目標的調整,服務于地方經濟文化成為高職音樂表演專業人才培養的重點[3]。音樂表演的專業核心課程不能再沿用音樂學院的教學內容及課程體系。
以聲樂表演方向為例,音樂學院的該方向主專業教學內容包括意大利古典時期作品、法國浪漫主義藝術作品、意大利代表歌劇片段、中國藝術歌曲、中國當代歌劇片段,這些在工作崗位上很少運用。這次課程內容改革中,我們減少了外國作品的占比,只要求學生有基本的了解,教學曲目以中國作品為主,包括中國藝術歌曲、中國歌劇選段、常用的湖北民歌和有湖北特色的作品、老百姓口頭傳唱的作品,將《洪湖水浪打浪》《沒有眼淚沒有悲傷》《六口茶》《叫一聲我的哥》《峽江情歌》《黃鶴樓》等作品列入教學必唱曲目。
在課程設計方面,我們以實踐課、表演課程為主,減少了純理論的講授,注重理實一體化。除了主專業,我們在鋼琴演奏和器樂演奏方向增設了合奏課、合作課課程,聲樂表演增加了排練課程。這些課程均為實踐課,以一個個具體的曲目為教學任務,開展實踐活動。以鋼琴合作課為例,我們要求學生運用合作藝術的彈奏方法來演繹作品,學生的演奏能協助演唱者更好地演繹作品;要求學生掌握伴奏技法,以適應各種舞臺實踐活動,從而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該課程除了講授鋼琴演奏的技術,更多的是講授中外藝術歌曲的作品風格和伴奏技法,以及與聲樂歌劇合作過程中,用鋼琴模仿交響樂的伴奏音色。我們通過讓學生演奏各個時期的作品,與聲樂者進行實踐合作,鍛煉學生的實操能力,彌補了傳統伴奏課程中只講和聲原理導致學生缺乏實際彈奏的不足。
在教學模式與方法上,我們運用“理論知識向實訓練習”“實訓練習向崗位能力”的教學模式,通過創設學習情境、開展項目教學,將學生的實踐能力轉化為職業能力,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案,如講解法、觀摩法、討論法、示范法等方法來組織教學。
在考核評價上,我們將學生的學習成果與舞臺實踐能力相結合,將知識能力和實踐能力相結合,將校內考試成績和校內外實踐情況相結合,強調技能的運用。
為落實“三教改革”要求,我們在教材、教法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打破了以往九大音樂學院專業基礎課程的學科分類,建立以職業能力為體系的音樂基礎課程體系,將“視唱練耳”“樂理”“基礎和聲”課程整合為“音樂基礎課”。這三門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偏理論,高職學生對這些課程興趣不高。課程整合后,我們把知識點融入具體的識譜、分析中,明確學習目的和路徑,從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同時,教法的改革對教材、師資也提出了要求,如應組建教研室優秀師資,集中力量編寫符合實際的音樂基礎課教材;進一步提高了師資水平,有計劃培養教師團隊,使之能勝任新的教材教法。
為落實教學內容理實一體化的要求,在教學內容的選取上,我們以實踐操作和具體應用為主,減少了純理論的講授,強調培養學生的實操能力和動手動腳能力,在理論知識方面,強調夠用原則。
綜上所述,經過對畢業生的調查問卷以及教學指導委員會對人才培養方案的論證,我們進一步調整優化了音樂表演的人才培養方案,優化了專業核心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的課程設置,完善了課程標準的制訂,為后續的人才培養和教學質量提升奠定了一定的基礎。然而高職院校也要清晰地認識到,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旅融合和文化產業的轉型升級,行業對音樂表演這一崗位的能力要求也在逐步提高,僅僅作為一名傳統的音樂表演者,現在來看并不能滿足崗位的需求。作為面向就業的職業教育,高職院校只有不斷地研究市場,研究行業變化,研究就業反饋,才能找準人才培養定位,從而為行業培養合適的表演人才。這注定是一個不斷調整、不斷優化的過程。總之,高職院校只有做好專業和產業、職業崗位的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的對接,才能辦好職業教育,藝術職業教育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