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玉潔茹 陜西學前師范學院
在高校音樂欣賞課教學中,教師要把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作為教學的核心,同時把學生的興趣作為教學的動力。然而,現階段,高校依舊存在不重視音樂教育的現象,這就導致高校音樂教育未能發揮其真正的價值。因此,為了開闊學生的眼界,高校要重視音樂欣賞課,充分發揮音樂教育培養學生審美能力的重要作用,還要不斷地創新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從而培養學生的藝術審美情趣。
現階段,部分高校不重視音樂欣賞課的教學,認為音樂欣賞課程沒有被納入音樂考試的范疇,所以不需要設置特定的課程,導致音樂欣賞課程只流于形式,并沒有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另外,部分高校音樂欣賞課教學資源不充足,主要表現在沒有公共的藝術教研室、缺少專職教師等。
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播者,其專業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著學生的綜合素質。然而,部分高校音樂欣賞課教師專業水平并不是太高,因此,制訂的教學目標也是比較模糊的。同時,部分教師認為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內容就是讓學生聽音樂,并沒有進行備課,這就使學生無法清晰地了解音樂欣賞課的主要內容是什么、其有什么作用。長此以往,不僅影響了音樂教學效率的提升,也不利于學生音樂欣賞能力和審美情趣的培養。
在音樂欣賞課中,學生常常會感覺乏味,甚至有些學生還會出現厭煩的心理。這主要是因為部分高校在音樂欣賞課教學中所選用的作品為古典交響樂,單一的欣賞作品會讓學生感覺枯燥無味,降低學生對音樂欣賞課程的學習興趣。另外,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我國進入了網絡時代,多媒體開始廣泛運用到教育教學中,為教師進行教學帶來了更多便利,高校音樂欣賞課程也不例外。多媒體擁有豐富的教學資源,學生可以通過多媒體獲取更多的音樂作品,然而這些作品質量參差不齊,學生的欣賞能力還有所欠缺,一旦處理不好這些作品,就會影響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提高。
當前,部分高校音樂欣賞課教學資源不充足,主要表現在沒有公共的藝術教研室和專職教師。因此,為了促進高校音樂欣賞課的健康發展,首先,高校和相關部門要提供充足的財力和物力,以確保高校能夠建立公共藝術教研室;其次,聘請專職教師,確保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師具備較高的專業素養;最后,做好教研和督促工作,這就要求高校結合音樂欣賞課教學資源及授課模式,科學、合理地構建課程體系,從而發揮音樂欣賞課的價值,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1]。
部分高校在音樂欣賞課教學中,教師認為教學內容就是聽音樂,而且沒有進行備課,這就使音樂欣賞課的教學目標較為模糊,不利于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音樂素養是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在進行音樂欣賞課教學時,要創新教學方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自身的音樂素養也會得到提升。案例教學法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方法,為教師進行音樂欣賞課教學提供了多樣化的教學形式。首先,教師可以將音樂作品劃分為不同的類型;其次,教師要根據學生的特點和學習習慣選擇更加適合學生的教學形式,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此外,引入案例教學法能體現出欣賞作品的多元化和條理化,從而明確音樂欣賞課的教學目的,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2]。例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流行音樂的特征,教師可以采用案例教學法,將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進行對比,讓學生感悟不同音樂類型所具備的魅力。通過多樣化的音樂欣賞作品,不僅拓寬了學生的音樂知識面,也能讓學生充分感受到不同類型音樂的魅力和特征,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每一門學科都有其特定的教學流程,為了保證音樂欣賞課的有序開展,高校需要規范教學流程。第一,明確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這就需要教師在選擇音樂欣賞曲目時充分了解學生的需求,從而選擇更加合理的音樂欣賞曲目,并運用突出重點教學的方式,有效完成教學目標和計劃。第二,強化音樂欣賞課教學效果。首先,為了加深學生對音樂欣賞曲目的了解,在欣賞作品之前,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曲目的作者和背景,讓學生對作品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其次,教師設計有針對性的音樂欣賞問題,鼓勵學生積極進行討論和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后,教師鼓勵學生用完整的語言來表述自己的結論,從而有效拓展學生的思維,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第三,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首先,在完成音樂欣賞曲目之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感受作者作曲時的情感,讓學生充分感受音樂的魅力。其次,教師鼓勵學生表達自己的感受,促使學生在想象的過程中提升音樂素養。最后,為了增強音樂對學生的感染力,教師還可以引入不同類型的曲目,通過多樣化的曲目拓展學生的音樂思維,也可以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和習慣選擇適合自己的曲目,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刻地感受音樂的魅力[3]。
有的高校在音樂欣賞課教學中,課堂是師生交流的唯一平臺,這種單一的交流平臺不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進而影響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進入網絡時代后,多媒體技術被廣泛運用到了教育教學中,其豐富的教學資源及便捷性,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率。因此,要想提升音樂欣賞課教學效率,高校要搭建多元化的師生交流平臺,如互聯網交流平臺,利用網絡的云共享功能,將音樂欣賞作品上傳到網站,然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在網站上下載和聆聽。通過這種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方式,增強了音樂欣賞課程學習的靈活性,有利于激發學生對音樂欣賞課的學習興趣,也有利于教師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選用更加適合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并提升教學效率[4]。例如,在引導學生欣賞“古典音樂”時,教師可以先根據教學內容制作課件,并將制作好的課件上傳到互聯網學習平臺上,讓學生在課余時間下載課件并觀看,學生觀看完畢后,教師要組織學生在網絡學習平臺展開討論,使他們自由發表觀點,這樣一來,教師就可以清晰地掌握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而及時調整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更深入地了解古典音樂的特征,從而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高校音樂欣賞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鑒賞能力,因此,在進行音樂欣賞課教學時,教師要明確學生在課堂上的主體地位,為學生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提供更多的機會,還要鼓勵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在鑒賞音樂作品時拓展思維。例如,在欣賞“民族音樂”時,首先,教師可以將學生劃分為不同的學習小組,組織學生與小組成員進行溝通和交流;其次,教師要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然后將學生的觀點進行整合,并對各個小組進行針對性的指導;最后,教師鼓勵學生自主創作民族音樂,進一步拓展學生思維,讓學生在創作的過程中感受音樂的魅力,從而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綜上所述,高校音樂欣賞課程的真正意義是讓學生在欣賞音樂作品時充分享受音樂的美,感受音樂的獨特魅力。由此可見,音樂欣賞課對學生音樂素養的提升有著重要作用,然而,目前,不少高校的音樂欣賞教學中還存在著問題,因此,高校音樂教師要轉變傳統的觀念,重視音樂欣賞課的教學,同時不斷創新音樂欣賞課的教學模式和實踐途徑,進而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使學生的綜合素質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