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萌 山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
歐洲中世紀時期的藝術被人們稱為“黑暗時代”的藝術,這是由于那個時期歐洲社會動亂,人民生活在苦難中,他們沒有先進文化和正確思想的引導,人性的光輝也被掩蓋了起來。人們只信仰上帝是他們的救世主,這樣的思想在當時的歐洲廣為流傳。因此,這個時期的藝術也形成了強大的基督教藝術風格,同時也產生了拜占庭及哥特式等藝術風格。盡管如此,這個時期的藝術也有著獨特而燦爛的一面,我們應客觀、理性地去看待那個時期的藝術成就。“中世紀”這個詞語被人們廣泛熟知,每當提到中世紀,人們就會聯想到那個戰亂的時代,政治、經濟及文化處于停滯狀態,教會勢力不斷擴大,政權的分散及地主對人民的剝削導致民不聊生。最重要的是宗教的干預使人們的思想被控制,因此,這一時期的思想、文化均呈現出不同的面貌,而中世紀時期的藝術也長期遭到人們的否定。
很久以前,宗教的觀念就已經浮現在人們的腦海里。早期的人類十分崇拜圖騰,他們所進行的一些巫術活動也都體現了神怪觀念,對人類具有不可制服的威力。除此之外,一部分思想家也認為教義才是慰藉他們苦悶心靈的良方妙藥。中世紀藝術在特殊的歷史時期也表現出了一種特殊的形式,如宗教對藝術產生的一些積極影響,但更值得思考的在于宗教對藝術的利用,特別是在黑暗的中世紀,宗教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直接影響了藝術的發展。我們從建筑藝術中可以看出,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各式各樣的神廟、中世紀哥特式的教堂、佛教的廟宇、伊斯蘭教的清真寺等能體現宗教對藝術的影響。在繪畫領域,中世紀的繪畫拋棄了古希臘時期的優美與和諧,反而主張壓抑人性的思想。現代人對中世紀充滿了無限的遐想,在法國巴黎的盧浮宮內,中世紀的藝術之美卻是罪惡的源泉。盧浮宮內的圣像畫占據了中世紀繪畫的很大一部分,然而這些作品中的人物在今天看來卻是那樣的生硬和呆板。例如,《圣母子圣西里亞克和圣喬治》這幅作品中,他們的身體是扁平的,皮膚也比較灰暗,面容十分冷俊,姿態也很生硬、呆板。在這些特征的基礎上,畫面又賦予了大片金色的背景,作者通過這樣的表現方式告訴人們,畫面中所描繪的并不是活生生的人,而是暗指某種神圣力量的存在,而這與古希臘藝術截然不同。在中世紀藝術里,原來古希臘典雅優美的元素已不復存在,中世紀的人們普遍認為,現實與美麗的藝術,實際上是誘惑人心的罪惡,形體越美好,色彩越逼真,就越偏離上帝指引的道路。因此,這一時期的藝術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它以失真的、沒有立體感的形象來傳達上帝永恒的真理,所以畫面一旦彰顯神性,就會在某種程度上壓抑人性。
中世紀基督教最杰出的文化就是哥特式建筑,從外形上能夠看到,它有著高聳的尖塔,尖塔直直地刺入青天,讓人心生敬畏。不僅如此,哥特式教堂還有著陰冷的墻面,且瘦長的柱子向上直立,使人產生了一種接近天國的幻覺。這種造型的設計體現了中世紀教會至高無上的權威,目的就是要把受苦受難的信徒的目光引入蒼天,讓他們忘卻現實,憧憬天堂,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影響人們的精神狀態。因此,哥特式建筑作為歐洲中世紀文化的真實寫照,值得我們認真思考其背后的意義。而位于塞納河中西岱島東南端的巴黎圣母院,也是哥特式建筑的代表,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其中的玫瑰花窗。這些玫瑰花窗全部采用幾何圖案拼接而成,除帶給我們視覺沖擊力外,在色彩上也是別具一格的,它主要由紅色、藍色、綠色三種顏色搭配而成。紅色代表犧牲奉獻的“圣血”、藍色代表圣潔、綠色表示救恩與希望。因此,玫瑰花窗既表現了教堂的形式美,又暗含了基督教的信仰。
后來,直到文藝復興興起之后,人們的思想才從宗教的束縛中解放出來,這時才真正開始贊頌人性的美好,以及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激發了人類的勇氣和決心。在這場運動中,人的能力被肯定和認可,也為未來的科學研究找到了新的方向。縱觀整個歐洲中世紀的歷史,我們應拿出合理、可觀的態度來看待,雖然那一時期的藝術從總體上看的確是衰落了,但它在藝術上的成就值得我們仔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