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潔
(云南師范大學文理學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在“立德樹人”背景下推進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對提升全課程育人成效和幫助大學生全面發展有積極影響。近年來,課程思政的配套理論日益成熟,教學方法漸成體系,但是在教學實踐上還是存在目標設計不夠合理、方式方法有待創新、育人實效亟待提升等問題。在這一背景下運用一致性建構原則,通過創新課程思政教學設計,重點在專業課程與思政教學目標上保持一致,在教學目標與反饋結果上實現協同,在育才與育德上有機協調,進而幫助大學生實現專業技能和思想覺悟的同步提升。
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理論知識的教授、專業能力的培養、價值觀念的塑造,三者缺一不可。課程思政的核心在于將思政教育融入到高校的每一門課程中,實現了思政教學的常態化。高校大力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一方面仍然以知識教學、能力培養為基礎,使大學生能夠學有所長、學有所成,為將來的職業發展奠定基礎;另一方面,高度重視價值觀念的引導和道德品質的培育,使其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接班人。因此,課程思政是立德樹人戰略布局下的重要組成,也是實現思政教育與專業教學有機統一、協同推進的重要方法。
以往高校的人才培養中,對專業技能的教學給予了高度重視,而對于思政素養的培育則沒有提供大力的支持。尤其是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專業課程的技能教學和實習實踐,成為高校提升就業率的重點手段。但是實踐證明,只有扎實的專業技能而沒有過硬的思政素養,難以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推進課程思政深化改革、持續建設,進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戰略地位,堅持圍繞人才培養這一核心店,統籌各個專業、不同學科,共同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幫助每一名大學生逐漸成長為學識豐富、品格完善、知行合一的時代人才。
自十八大首次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以來,國內各級學校、各個學科,相繼開展了思政教學設計,致力于實現全員、全課程育人格局。在大量的教學實踐中,思政教學既取得了豐碩成果、積累了大量經驗,同時也仍然面臨諸多的不足。例如在課程設計中,缺乏配套的理論指導,目標設計不盡合理,教學結果與預期目標存在較大差距等。一致性建構原則是教育心理學家比格斯在20 世紀80 年代提出的課程設計指導性原則,主張教師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應關注學生的態度傾向、學習訴求,結合課程內容與特點,確立學習目標。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實踐后,開展評估來驗證預設目標的完成情況。根據目標完成度,不斷調整和持續優化教學策略,最終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以及保證教學目標的實現。
在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中,運用比格斯的一致性建構原則,其關鍵點主要體現在:首先,基于課程思政的育人要求,在目標設計上必須著重體現價值引領作用,尤其是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導向目標,搭建起基本的設計框架。在此基礎上,充分考慮學生的情感態度、成長需要,將思政課程教學與學生全面發展有機統一起來。其次,設立明確的評估指標體系,保證評估的客觀性、準確性。思政教學設計,是一個循序漸進且動態創新的過程,而評估工作可以衡量目標設計是否科學、可行,以及對課程思政育人實效性方面產生的積極作用進行直觀展示。教師利用這一評估體系,對一段時間以來學生專業技能、思想素質的提升情況進行準確衡量,明確課程思政的育人成效,指導今后工作的高質量開展。
課程思政的內涵是發揮高校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的“協同效應”,將思政教育滲透到各類課程中,致力于構建一種“全課程育人”的格局。在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中,如何協調好專業課與思政課在教學目標上的一致性,是必須要考慮的問題。在以往的人才培養工作中,專業課程負責教授技能,思政課程側重培養素質,兩者分工明確。而“立德樹人”背景下的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則需要將兩者的育人目標有機結合,這就對新時期的教學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一方面,要求各個學科的任課教師,必須明確該課程在高校整個課程體系中的準確定位,從專業課的人才培育角度,尋找與思政教育相關聯的內容,搭建跨學科“橋梁”,實現教學目標的一致性;另一方面,從學生個人成長、專業發展角度來考慮,結合每個人的職業生涯規劃,讓學生認識到專業技能的提升和思政素養的培育,對自我成長、未來發展同等重要。引導他們逐漸樹立辯證思維,客觀、理性看待課程思政的深刻意義和多重價值,進而積極配合教師完成好課程思政教學設計的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實現知識、能力與素質3 個目標的有機統一。
在課程思政的教學設計中,無論是知識目標、能力目標還是素質目標,最終都需要通過收集反饋信息、利用評估結果,判斷設計的目標是否順利實現。在此基礎上,對于目標未實現的,應側重于分析其原因,然后提出相應的改進對策,實現教學質量的提升;對于目標實現的,應重點總結成功經驗,在今后的教學中加以積累、運用。貫徹一致性原則,在科學設計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重視反饋的時效性、準確性,這也是保證課程思政發揮育人成效的關鍵所在。
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尊重個體差異,結合學生的思想覺悟、政治素養和價值觀念,制定個性化的培養方案,保證教學目標易于實現。在收集反饋信息時,一種渠道是利用日常師生接觸機會,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表現、態度傾向,對一段時間以來課程思政的開展成效作出評價;還有一種渠道則是利用調查問卷,根據學生作出的選擇、填寫的答案,進行分析進而推斷他們的價值偏好、思想覺悟。最終,由教師從專業角度作出客觀評估,利用反饋結果,一來可以較為準確的衡量學生在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成長情況,例如思政素養、思想品德是否得到提升;二來也有助于幫助教師明確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中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優化課程目標設計、創新課程教學策略,實現思政教學育人實效的進一步提升。
在以往的課程體系中,專業課程重在“育才”,以專業技能教學提升個人的技術、才能,增強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思政課程重在“育德”,旨在幫助大學生堅定政治信仰、提升文化自信和樹立正確價值觀念。兩者雖然相輔相成,但是缺乏聯動性,不利于培養德才兼備的復合型、高素質人才。相比之下,基于一致性原則的思政教學,能夠把“育才”和“育德”當作統一整體,在彰顯思政教學實效性的基礎上,更好的滿足個人成長的需求。
(1)從教學過程上來看,以達成知識目標為基礎,然后追求更高層次的能力目標、素質目標。三者之間既呈現出階梯式的推進,同時相互之間又密切關聯,保證了大學生實現了專業技能的增長和品德素質的提升。(2)從教學內容上來看,充分考慮了學生的專業特點和態度傾向,挑選一些專業相關的思政案例,在激發學生思考、探討熱情的基礎上,從案例中引申出思政教學的相關理論、核心觀點,深入淺出的幫助學生加深對思政教學內容的認同,實現道德品質與職業素養的提升。(3)從教學方法上來看,改變了傳統模式下單純向學生灌輸理論觀念的模式,構建了更加開放的課堂,提供了更為多元的方法,案例分析、小組討論、情景體驗等等,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將課程思政中傳達的價值觀,在社會實踐中逐漸內化為自我的一種素質。
結語:基于“立德樹人”這一教育之根本任務的指導,全面推進課程思政的設計、落實,進而達到預期的成效,成為現階段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比格斯提出的一致性建構原則,強調將課程目標設計、學習成果評估、教學質量改進等一系列活動統一起來、統籌兼顧,在提升課程教學實效和促進個人素質發展等方面保持了一致性。在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中,利用好這一原則,使專業課程和思政教學的目標保持一致性,教學目標與反饋結果保持一致性,育才與育德保持一致性,才能高質量地完成高等教育中課程思政實施目標,真正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