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馬伊
(大連藝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高校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育人功能是新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強調的“十大”育人內容,通過全方位的改革,共同構建了當前高校思想政治課的育人模式,形成了一個既有分領域又共建整體的育人體系,給高校的思想政治課(下文簡稱“思政課”)的發展方向指明了道路。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思想政治課,習總書記多次到高校調研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工作、思政課教師建設等問題,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重要的指示批示。高校必須緊緊圍繞習總書記指示批示精神,抓住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著力加強和改進黨對高校的領導,強化思政課實效,認真學習貫徹教育部下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著力加快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現代化,以適應新時代對高等教育發展的要求。
對于高校學生來講,走出高考升學的學習環境,面對祖國發展的需要,與社會期待更近了一步,如何端正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如何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堅定理想信念、樹立遠大的志向理想,進而珍惜學習機會,努力成長成才,為將來為黨和國家、人民做出更大貢獻,高校思想政治課的質量至關重要。
對于黨的方針政策的宣貫、意識形態的維護、學生思想品德的培養等等,將思政教育專業化、常態化。學校要切實擔負起學生、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責任,認真制定加強學生、教師思想政治工作的規劃、目標、措施,做到思想政治工作與專業教育的同部署、同推進,對教師日常課程思政成績的同檢查、同考核。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課程與工作責任體系格局,真正把思想政治教育同學校的管理、學校文化建設等工作結合起來,做到對學生、教師在思想上解惑,在精神上解憂,在文化上灌輸。建立課程、校舍環境、文化宣傳等不同維度的思想政治文化教育網絡,使思想政治教育培育成良好的學校文化。
聘請在理論與實踐上有較高水平的講師任教,并定期組織思想政治課教學培訓班,提高專職的思政課教師的專業水平,也要提高所有教師的思想政治素養,加強人格教育、實踐鍛煉、作風錘煉,提高思想政治。思想政治理論與素養的錘煉也要經常性開展,要培養一批政治過硬且善于做思想政治工作與政治宣傳的教師,進一步提高院校的思想政治高度。
思想政治工作網絡的構建不能理解成為單獨的計算機網絡教育,主要是形成整個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在形式上不斷探索深化“互聯網+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徑,堅持思想政治工作與日常教育有機結合創新大數據分析,手機app 等通過日常打卡、信息推送、網絡思想狀況調查和“微話題”討論等形式的創新,使得學生自主學習思想政治成為一種習慣。
思想政治課程內容對于學生來講,由于沒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在認知層面需要一個提升。學生離開應試為主的教育,對國家發展、社會發展、國際形勢等知識有了新的學習需要,需要教師對學生做好引導,需要構建正確的三觀,需要把好輿論方向,牢牢把握意識形態工作主動權,這就需要教師在日常做好思想政治學習的服務,多為學生答疑解惑,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
一個領域的教學絕對不是單一的,需要理論、研究、實踐等多項工作統一結合,共同進步。首先體現在制度完善上,對于思政課的質量提升,教師“課程思政”任務的落實,學校政治理論研究成果高度,學校學生思想政治覺悟如何提高等等,都要有制度作為保障。第二要形成整套的工作機制,各項工作要突出黨的領導,在各項工作中顯示出思想政治教育潛移默化的效果,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影響學生與老師,老師與學生的日常教育又提升了學校政治環境氛圍建設。第三,專業教師與非專業教師的互補,十大育人體系并不能指望一兩個思政專業的教師來完成,既要通過學校整體支持,又要發揮非專業老師日常教育優勢,同時,高校輔導員的作用十分重要,要做好學生日常思想動態分析與政治理論學習的引導。
思政課教學也要與時俱進,符合新時代要求,發揮科研育人功能,優化思政課教育科研環節和程序,完善教學質量評價標準,改進學術評價方法,促進成果轉化應用,引導師生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學術導向,培養師生至誠報國的理想追求、敢為人先的科學精神、開拓創新的進取意識和嚴謹求實的科研作風。
活躍思想政治教育的思維思路,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例如,通過組織舉辦思政微課技能大賽、課程教學教案專題研修培訓、精彩課堂評選、示范公開課、紅色教育基地實地教學等等,把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教學模式,統一結合好,做好教學方式的轉變與思路的轉變,最終促進學校教學課件設計、教改科研項目、創新創業教育的整體發展,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與政治站位、道德品質的提升,進而促進實踐、實習、實訓工作的共同發展,提升學校的立德樹人和育人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