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宇
(四川文化傳媒職業學院,四川 崇州 611230)
2018 年3 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出,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2005〕18 號)中明確提出:“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由文化部牽頭,建立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統一協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文化行政部門與各相關部門要積極配合,形成合力。同時,廣泛吸納有關學術研究機構、大專院校、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各方面力量共同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充分發揮專家的作用,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家咨詢機制和檢查監督制度。”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職業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職業教育可以成為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力軍,發揮其自身的靈活性和特色,為傳承和保護貢獻出自己的力量。
在總書記提出的文化自信的大背景和國務院提出的關于保護和傳承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意見書中,我們不難看到國家對于文化發展的決心和力度,在高職院校的課程改革中也不斷的在調整,以便尋求更加精準的定位,通過高職院校的專業課程入手,幫助非遺進校園,扎根專業領域,通過專業性的學習和實操來實現更深層次傳承和發展,在課程中,我們還可以結合更多的現代手段將傳統戲劇以更加新穎的方式得以傳播開來。
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不斷增強,我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交流也變得越來越頻繁,這當然不僅僅局限于經濟貿易往來,也包含了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但是,就當前的社會發展現狀來看,雖然我國人民在接受一些外來文化時表現出了較高的熱情,但是在對于本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上,有一部分人會以一種無所謂的態度來對待甚至產生厭煩情緒。就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音樂文化來說,特別是中國戲曲文化,除了一些上年紀的人喜歡聽之外,絕大多數的年輕人更偏愛一些流行音樂或者一些外文歌曲。由此可見,重視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展在當前的社會發展中已經是一個十分重要的任務。
作為流行于川渝一帶的曲藝音樂品種之一,小曲小調便是四川清音的本名。更是因其伴奏樂器的緣故,也有人稱之為“唱月琴”或者“唱琵琶”。說起四川清音的起源時期,雖然目前沒有定論,但一般都是要從明清時期的俗曲以及外地和本土的傳統民間小調曲目說起。其小曲由于具有娛樂性質,所以主要流傳于四川宜賓、瀘州、成都和重慶一帶的城市及中小鄉鎮的商業地區。同時這也說明了它的歷史一路見證了明清時期川渝一代的商業發展狀況。四川清音通常采用四川方言進行演唱。和四川這個城市一樣,具有包容性的四川清音吸收了大量的民歌小調,這也使得它的曲調十分豐富,唱腔優美婉轉,四川清音工有八個大調、一百余支小調,唱段兩百多支。它的伴奏樂器有琵琶、竹鼓、檀板等。在四川清音早期表演形式較為單一,都是由一位女聲端坐獨唱,左擊檀板,右擊竹鼓,自擊自唱。隨著社會的發展,也在表演形式上有了變化,在伴奏樂器上越來越豐富,演員人數也不再是獨角戲。為了方便演唱更是由坐姿改為站姿。在四川清音的劇目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昭君出塞》、《尼姑下山》、《斷橋》、《思凡》等。其演唱內容多為歌頌歷史人物,;反映現實生活及革命歷史題材。同時四川清音也在2008 年被列入到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中。我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由于外來文化的涌入,現代藝術形式大量涌現,傳統的藝術形式無一例外的受到了沖擊,四川清音傳承之路異常艱難,老藝人大多過世或年事已高,傳承出現斷層,無人繼承;市場也逐漸在弱化,其瀕危狀況不容樂觀。
談及四川清音的傳承價值,首當其沖的就是其歷史文化和學術研究價值,四川清音藝術作為巴蜀歷史文化的傳承載體之一。從現有的曲目中,我們可以領略巴蜀大地的風土民情、了解當時社會的歷史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四川清音用其獨有的方式記載和傳承了巴蜀文化,這種特殊的歷史文化價值是值得后人認真研究和傳承的。其次是其藝術價值:從它的曲牌中,不難發現它與江浙山陜等許多地方的民歌小調之間緊密的聯系,不僅如此,它還與四川其他曲藝形式相互呼應,相互融合。在充分吸收其他藝術給養后最終成為具有濃厚文化韻味地方曲藝形式,這就體現了它的藝術價值。四川清音藝術作為我國曲藝形式中重要的一種,傳承和發展是持續發展曲藝事業的需要。也是中國傳統音樂藝術發展的重要組成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職院校的課程體系中,有公共選修課和專業基礎課程,在這兩種課程類型中都可以很好的把傳統音樂不同程度的進行融入。因此,可以通過開設一門相關的公共選修課,以及融入到部分專業課的基礎課程中。來逐漸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樹立一個對傳承民族音樂文化重要性的認識。讓同學們通過對傳統音樂文化的深人學習,感受到傳統音樂文化所帶給他們的精神享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使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得到更好的發展。在專業基礎課程中加入傳統音樂的重要成分,進而更深層次的對傳統音樂文化進行繼承。兩種課程體系分別在不同深淺的程度上達到繼承的目的。
當前社會,經歷了經濟和科技大發展的時期,在外來文化影響頗深的快節奏現代化社會中,站住文化自信的腳跟,對自己民族傳統文化的自信和繼承顯得尤為重要。近些年,豐富的電視綜藝,繁雜的社會自媒體,從主流到個性,無不彰顯著傳統文化的魅力,隨著這些對時代有意的相關活動開始不斷增加。但是在如此龐大的文化體系中準確的找到精準的定位去傳承,這是需要大家童工努力的。要想使中國傳統的音樂文化緊跟時代發展的步伐,不被時代發展的洪流所湮滅,就必須保證傳統文化的創新性,而不是單一地局限于對幾種形式的發展上。在一些歌曲作法的課程或者音樂制作等課程中,可以使傳統音樂元素融入現代樂曲的編配中,器樂上同樣也可以用節奏和旋律的變化把傳統音樂變得更加有活力和創造力,讓傳統音樂文化成為創作的源泉和基底。
不同時代有不同時代的發展方式,在不同時期對于傳統音樂文化的繼承,更需要長期的不斷的去完善,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它可以在歷史的演變中的鮮活度和意義。在央視頻道的《國樂大典》中,已經展現出了傳統和現代藝術相結合的音樂形式,并且初現成效,受眾反響熱烈,掀起了一波傳統音樂的新浪潮,這就是非常典型的案例,也是很好的一種表現形式。當然這僅是音樂這一類目,從其多樣化的發展特點出發,把符合時代意義以及對文化傳承有著特殊意義的部分保存下來,并補充新鮮的血液,讓傳統音樂傳統藝術繼續在歷史舞臺上增光發亮。
充分發揮政府和企業的作用,做到大融合,大發展,只有做好一個文化閉環,才能真正的讓其更好的運轉起來,在政府的惠民項目以及文化下鄉活動中,政府可以采取政校聯合,把任務下攤到地方高校,讓高校中的愛好者和專業從事表演專業的學生能夠在大環境下,得到鍛煉,使傳統音樂文化得到傳承,同時也提升了普通民眾對于傳統文化以及傳統音樂的審美和關注度,從而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在校企合作中,企業可以以項目為任務,結合高校學生實習實訓的培養原則進行更好的結合,形成一定的經濟循環。用市場說話,讓傳統音樂文化更加具有生存動力。
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涉及的不僅僅是文化自信的問題。更是賴以生存的文化根基。繼承和發展我國傳統音樂文化要取精去粗,不斷創新,提高意識,利用好高校的資源,結合政府聯手企業,在多邊的努力下,共同承擔起傳承的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