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浩宇 閆晨雨 王一三
摘要 森林公園在保護生物多樣性、傳播生態知識和維持生態平衡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目前已成為學術界長期關注和研究的對象。以1995—2020年的CNKI數據庫相關文獻資料為基礎數據源,運用知識圖譜軟件CiteSpace5.6 R2對以“森林公園建設”為主題檢索到的955篇相關文獻的學科分類、發文作者、機構的分布、突變詞及研究熱點等進行可視化分析。研究發現:2004—2011年森林公園數量快速增長,相關文獻研究數量較多,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森林公園建設、生態旅游發展、生態文化探討等;森林公園建設已經成為多學科共同關注的研究主題,目前主要集中于林業、建筑科學與工程和旅游等領域;森林公園建設主要以林業為主力,主要發文機構集中于各大農林高校和研究院所;研究熱點主要集中于森林公園可持續發展研究、森林公園生態旅游研究、森林公園生態文化研究等方面。
關鍵詞 森林公園建設;CiteSpace;知識圖譜;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
中圖分類號 S-0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1)21-0243-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1.21.062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Visualization Analysis of Knowledge Mapping Based on Research Progress of Forest Park Construction
WANG Hao-yu? YAN Chen-yu? WANG Yi-san2
(1.Shaanxi Academy of Forestry, Yulin, Shaanxi? 710082; 2.College of Forestry, He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engzhou,Henan 450002)
Abstract Forest park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biodiversity protection, spreading ecological knowledge and maintaining ecological balance, and have become the object of long-term attention and research in academia.Based on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of CNKI database from 1995 to 2020, this paper uses the knowledge mapping software CiteSpace 5.6 R2 to visually analyze the subject classification, author, organization distribution, mutation words and research hotspots of 955 relevant literature retrieved with the theme of“forest park construc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from 2004 to 201? the number of forest parks has increased rapidly, and the number of related literature research was large. The research content mainly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st parks, the development of eco-tourism, and the discussion of ecological culture;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st park had become a research topic of common concern of many disciplines. At present, it mainly focuses on forestry, architectur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tourism and other fields; forestry is the main forc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forest park, and the main publishing agencies were concentrated in major agricultural and forestry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the research hotspots mainly focus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forest park, eco-tourism of forest park, ecological culture of forest parkand so on.
Key words Forest park construction;CiteSpace;Knowledge mapping;Research hotspots;Visual analysis
基金項目 河南農業大學科技創新基金(KJCX2018B01);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2020-ZDJH-146)。
作者簡介 萬浩宇(1978—),男,陜西榆林人,林業工程師,從事林業資源管理研究。*通信作者,講師,博士,從事生態旅游開發研究。
收稿日期 2021-01-25
森林公園是維持生態平衡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場所,隨著我國對綠色發展的重視程度逐漸加深,森林公園建設規模也在不斷擴大[1]。森林公園以良好的森林景觀和生態環境為主體,融合豐富的動植物資源,經科學保護和適度合理開發,為人們提供游覽觀光、科學教育、保健療養等活動的特定場所[2-3]。1982年,我國建立了第一個國家級森林公園,即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1992年7月《關于加快森林公園建設的通知》中提出了全國森林公園建設的原則。截至2013年底,我國共建立森林公園2 948處,規劃總面積1 758萬hm 30多年來,森林公園在數量、規模和結構上都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提升階段[4-6]。該研究運用CiteSpace5.6 R2軟件從文獻年度發表數量、學科分類、作者、機構及研究熱點等方面系統梳理森林公園建設的研究進展,并進行研究展望,以期為未來森林公園建設的深入研究提供參考和依據。
1 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1.1 研究方法
知識圖譜又稱為知識域可視化或知識領域映射地圖,是通過可視化技術描述、分析、構建、繪制和顯示知識及知識發展進程和結構關系的一系列圖形化方法[7-8]。隨著數據信息的快速發展,可視化分析軟件已成為目前流行且具有代表性的繪制知識圖譜的工具之一,CiteSpace是Citation Space的簡稱,譯為“引文空間”,是由美國德雷塞爾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的華人學者陳超美博士開發的一款主要用于計量和分析科學文獻數據的可視化軟件,該軟件主要基于尋徑網絡算法和共引分析理論,以頻次和中介中心性為主要判定標準,通過文獻計量方法對某一學科或領域的主題、研究熱點及發展趨勢等進行分析[9-12]。頻次數量代表判別節點的重要程度,中介中心性是以某個節點的最短路徑數目來代表節點重要性的指標,其判別臨界值為0. 節點的中介中心性>0. 說明它是關鍵節點。
1.2 數據來源與處理
數據收集是研究的首要工作,應注重數據的客觀性、全面性和準確性,以期達到客觀、全面和準確的目的[13-14]。研究數據來源于中國學術期刊出版總庫中國知網(CNKI),其內容涵蓋自然與基礎科學、經濟與管理、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等領域的諸多內容[15]。為全面了解森林公園建設的研究進展,以“森林公園建設”為主題在CNKI中進行檢索,時間跨度設置為1995—2020年,初步檢索到1 315篇相關文獻,對所有的文獻進行篩選,剔除會議、報紙、通知等與研究關聯度較小的文獻,最終獲取到955篇樣本文獻作為分析數據(檢索時間為2020年12月28日)。
該研究主要運用CiteSpace5.6 R2軟件中的尋徑網絡算法、修剪切片網、靜態聚類和顯示合并網絡等可視化方式,對文獻數量、學科分類、發文作者、研究機構及文獻來源期刊等方面進行分析,利用突變強度和持續時間檢測突變詞變化率較高的關鍵詞,采用關鍵詞聚類視圖分析該領域的研究熱點,進而探析森林公園建設前沿領域的演進趨勢。
2 結果與分析
2.1 文獻數量年度變化及學科分類分析
通過對文獻數量在時間上的分布情況進行分析,有關森林公園建設研究文獻數量年度變化如圖1所示,結果顯示,該領域相關文獻研究數量呈波段上升的趨勢并可分為3個發展階段,1995—2003年為緩慢起步階段,森林公園建設數量較少且投入主體單一,相關文獻研究數量少,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建設森林公園的意義、問題及發展對策;2004—2011年為波動遞增階段,森林公園數量快速增長,森林旅游市場逐漸成熟,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森林公園建設、生態旅游發展、生態文化建設探討等;2012—2020年為總體放緩階段,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城市森林公園建設研究、森林公園可持續發展等方面(表1)。從研究的學科分類來看,森林公園建設已經成為多學科共同關注的研究主題,目前主要集中于林業(37.70%)、建筑科學與工程(18.12%)和旅游(14.97%)等領域。
2.2? 發文機構及文獻來源期刊分析
對發文機構和文獻來源期刊進行分析,可以幫助了解該領域各研究機構的活躍度和掌握該研究領域的期刊分布狀況,確定該領域的核心情報源[17]。分析結果如表2、3所示,根據文獻數量可知,森林公園建設研究發文機構主要集中于各大農林高校和研究院所,其中北京林業大學、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福建農林大學、東北林業大學和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發文數量位居前五,在今后的研究中需要加大基層科研工作者的關注;通過對文獻來源期刊分析,森林公園建設主要以林業為主力,期刊《現代園藝》《中國林業》《國土綠化》《綠色科技》和《綠化與生活》刊登文章數量均在20篇以上,表明這些期刊對森林公園建設研究的關注度較高。
3 森林公園建設高頻關鍵詞及研究熱點分析
3.1 突變關鍵詞檢測分析
突變詞檢測可以反映文獻在一定時間內被引頻次的增長情況,直觀地體現不同時間的文獻研究前沿,突現性越強,說明文獻被引頻次增長越快[18-19]。該研究突變詞檢測參數設置為:a1/a0=2.0,ai/ai-1=2.0,the number of states= gamma=1.0,minimum duration= 得到突變詞檢測排名前10的關鍵詞(表4),紅色部分表示突變持續的時間,突現性最強的關鍵詞是生態文化建設,突現性強度為5.570? 突變持續時間較長的關鍵詞有森林旅游業、生態環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建立中國國家公園體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森林公園建設發展上升至國家層面,至此,相關文獻研究數量逐漸增多。
3.2 高頻關鍵詞及研究熱點分析
關鍵詞是文獻核心的濃縮與提煉,高頻度出現的關鍵詞反映了該領域的研究熱點和發展趨勢[9,20]。該研究使用CiteSpace5.6 R2軟件繪制文獻高頻關鍵詞共現圖譜,時間切片設置為1年,節點類型為關鍵詞,Selection Criteria:top10%,閾值為(? 20),(? 20),(? 20),進行可視化聚類分析,如圖2所示。分析結果表明,該領域關注范圍較為廣泛,關鍵詞共現網絡中共有節點731個,連線1 275條,網絡密度為0.004 8,學術研究網絡已形成一定的規模,模塊值Q等于0.625 7,表示網絡劃分聚類結構顯著,平均輪廓值S等于0.536 6,表示關鍵詞聚類結果合理,高頻關鍵詞依次為森林公園、建設、國家森林公園、森林旅游、對策、生態文化、可持續發展等。通過對高頻關鍵詞進行聚類統計,結果可知,目前該領域相關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森林公園可持續發展研究、森林公園生態旅游研究、森林公園生態文化研究等方面。
3.2.1 森林公園可持續發展研究。
森林公園可持續發展是指在滿足森林公園的旅游者和所在地居民需求的基礎上,通過森林旅游資源的可持續經營管理措施,實現森林公園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發展模式[21]。翟姣[22]分析了原山國家森林公園發展的特點及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并對森林公園的可持續發展提出了相應對策。唐建兵[23]系統研究了森林公園綜合體規劃的內涵和形成機制,并提出了相應的具體措施。周姿彤等[24]基于生態文明理念,分析大連城市森林公園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探討了森林公園特色經營管理模式。森林公園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演替過程,在發展中最重要的是協調好森林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實現這一目標是較為漫長的過程,需要采取相應措施促進森林公園的發展不斷趨于順向演替,防止發生逆向演替,最終實現森林公園的可持續發展[21]。
3.2.2 森林公園生態旅游研究。
森林公園是生態旅游的重要場所,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態旅游行業受到廣泛重視,通過開發森林公園生態旅游資源,有助于促進經濟效益以及生態效益的良好發展[25]。梁佳寧等[26]運用層次分析法分別從資源價值、服務管理體系、發展條件、環境品質4個方面對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生態旅游資源進行評價,并提出相應對策及建議,對今后森林公園生態旅游的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雷愛雪[27]提出森林公園發展生態旅游時要從生態旅游產品開發類型出發,并論述了森林公園生態旅游項目的開發原則。程理[28]對森林公園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進行分析,并探討了保護森林公園旅游資源與生態環境的方法,以促進森林公園生態旅游的發展。李雪琴[29]認為森林公園的建設與森林生態旅游發展間具有緊密的聯系,闡述了森林公園建設對促進森林生態旅游發展的重要意義,分析了建設與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合理的應對措施。楊財根[30]認為森林公園在生態旅游規劃中應強調社會服務功能,注重人與自然相互協調的生態環境構建。森林公園是生態旅游的載體,其生存和發展依賴于生態環境,因此森林公園建設應從生態旅游的角度出發,采用恢復生態和重建自然景觀等方法,通過合理配植植被,完善森林公園綠化建設,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31]。同時,生態旅游業在發展過程中應充分發揮森林公園的生態環境優勢,以生態為基礎,促進森林生態旅游可持續發展[31]。
3.2.3 森林公園生態文化研究。
森林公園以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成為森林康養、生態文化建設的重點區域[32]。李揚[33]對我國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的現狀進行了深入研究,并闡述了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的優勢及作用,提出提高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的措施。張齊立[34]基于森林特色資源分析了圭山國家森林公園生態文化特征,以此確定森林生態文化建設的方向和內容。卓秋萍[35]對福建省北山森林公園生態文化資源進行分析,指出北山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方面存在的不足,并探討了生態文化硬件規劃和軟件策劃的建設思路。陳威旭等[36]基于公眾需求,探討重慶市森林公園生態文化教育建設的重點。目前我國正處于生態文明新時代,生態文化建設成為森林公園發展的主動力,因此森林公園建設需要將生態、人文和自然文化有機融合,通過制定相關措施,更好地推動我國森林公園生態文化的建設[37-38]。
4 結論與展望
以1995—2020年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相關文獻資料為基礎數據源,通過CiteSpace5.6 R2軟件對以“森林公園建設”為主題檢索到的955篇相關文獻的學科分類、發文作者、發文機構、文獻來源期刊、突變詞及研究熱點等進行可視化分析。研究顯示,2004—2011年森林公園數量快速增長,森林旅游市場逐漸成熟,2011年文獻數量達到最多,研究內容主要集中于森林公園建設、生態旅游發展、生態文化建設探討等。森林公園建設研究已經成為多學科共同關注的研究主題,主要發文機構集中于農林類高校和研究院所。研究熱點主要集中于森林公園可持續發展研究、森林公園生態旅游研究、森林公園生態文化研究等方面。
通過對目前森林公園建設相關研究進展進行梳理和總結,未來研究應著重從以下方面進行:①拓寬研究領域,對森林公園建設的現狀、問題及對策等基礎性問題進行深入性的探索研究,如向自然教育、生態環境、社會服務等方向進行探索,增強研究分支的延伸,完善研究脈絡與知識體系,使我國森林公園研究構成更廣泛、系統的研究體系;②進一步加強機構合作研究和學科融通,森林公園建設研究涉及多個學科、涵蓋各類知識,但目前我國對森林公園建設研究的機構類型偏少,主要機構是農林類高校和研究院所,在今后的研究中應增加多種行業的人才投入建設;③森林公園是生態旅游、生態文化建設的重點區域,在今后的研究中不僅要注重森林可持續性、物種多樣性的保護和資源的合理配置,還需要結合時代,推進創新,挖掘多元文化,使森林公園建設體系內容更加動態與豐富。
參考文獻
[1] 張天博.森林旅游可持續發展與森林公園建設研究[J].山西農經,2020(11):87,89.
[2] 蘭思仁.國家森林公園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04.
[3] 盛俐,劉媛.我國森林公園發展中的問題及對策[J].林業資源管理,2009(4):20-25.
[4] 蘭思仁,戴永務,沈必勝.中國森林公園和森林旅游的三十年[J].林業經濟問題,201 34(2):97-106.
[5] 王長安.我國森林公園建設和森林旅游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林業資源管理,1998(3):39-44.
[6] 姜濤,劉宇,楊俊,等.從國內碩博士論文統計分析透視森林公園研究的發展[J].河北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5,29(4):69-7 80.
[7] 王新才,丁家友.大數據知識圖譜:概念、特征、應用與影響[J].情報科學,201 31(9):10-1 136.
[8] 陳悅,劉則淵.悄然興起的科學知識圖譜[J].科學學研究,2005,23(2):149-154.
[9] CHEN C M.CiteSpace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10] 鄭群明,王露,胡舒雯.基于 CiteSpace的我國風景道研究進展[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19,34(8):73-79.
[11] 曹輝,陳婉婷,張靜嫻,等.國際國家公園管理研究知識圖譜分析及啟示[J].生態與農村環境學報,2020,36(10):1233-1242.
[12] 侯劍華,胡志剛.CiteSpace軟件應用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現代情報,201 33(4):99-103.
[13] 鄭群明,申明智.我國國家公園管理研究知識圖譜分析[J].北京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19(2):55-61.
[14] 李德華.國內工匠精神研究的熱點與趨勢:基于2015—2018年文獻的Citespace可視化分析[J].職業技術,2019,18(10):10-17.
[15] 李慢.基于citespace5.2視角的國內人工智能研究可視化分析[J].智庫時代,2018(44):201-202.
[16] 王學勤.竹子栽培文獻計量分析與可視化圖譜分析[J].浙江農林大學學報,2016,33(2):330-339.
[17] 孫頡,原保忠.滴灌研究文獻計量學分析[J].中國農學通報,2015,31(19):237-245.
[18] 王原,謝乙瑩,李敬,等.基于CiteSpace的中國國家公園文獻計量分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9,42(6):585-590.
[19] 張增可,王齊,吳雅華,等.基于CiteSpace植物功能性狀的研究進展[J].生態學報,2020,40(3):1101-1112.
[20] 肖練練,鐘林生,周睿,等.近30年來國外國家公園研究進展與啟示[J].地理科學進展,2017,36(2):244-255.
[21] 梁定栽,曾慶東.森林公園的穩定性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熱帶林業,201 39(2):7-9.
[22] 翟姣.原山國家森林公園發展問題及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20,48(7):146-148.
[23] 唐建兵.森林公園綜合體旅游規劃探討[J].福建林業科技,2015,42(1):199-203.
[24] 周姿彤,張冰.我國城市森林公園可持續發展分析:以大連城市森林公園為例[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20(3):263-268.
[25] 李宏斌.森林公園生態旅游資源開發現狀及可持續發展對策[J].現代園藝,2019(8):165-166.
[26] 梁佳寧,劉洋,馬亞云,等.北京城市森林公園生態旅游資源評價研究:以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為例[J].現代園藝,2020,43(21):45-48.
[27] 雷愛雪.森林公園生態旅游產品開發類型及其開發原則[J].現代農業科學,2008(5):34-35.
[28] 程理.森林公園旅游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探討[J].南方農業,2019,13(9):77-79.
[29] 李雪琴.森林公園建設與森林生態旅游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綠色科技,2019(13):262-263.
[30] 楊財根.森林旅游景區旅游規劃模式研究:基于休閑旅游的視角[J].旅游論壇,2009,2(2):193-198.
[31] MURPHY P E.Tourism:A community approach[M].London:Methuen,1985.
[32] 戴瑞.基于森林文化建設的森林公園總體規劃探討:以北京市上方山國家森林公園總體規劃為例[J].現代園藝,2019(9):172-174.
[33] 李楊.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現狀優勢與作用[J].綠色科技,2019(16):47-48.
[34] 張齊立.基于森林特色資源的生態文化建設研究[J].現代園藝,2019(13):89-90.
[35] 卓秋萍.福建省南安市北山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探討[J].亞熱帶水土保持,2020,32(4):40-4 57.
[36] 陳威旭,陳竹,周莎,等.重慶市森林公園生態文化教育公眾需求分析[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0,4(4):96-100.
[37] 胡春姿,俞暉.我國森林公園生態文化建設探討[J].林業經濟,2007,29(10):37-39.
[38] 郭華杰.發揮森林公園在林業生態文化建設中的作用[J].花卉,2019(18):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