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萍

關鍵詞:專業結構調整;問題;應用型高校;陜西
專業結構調整和建設是高等院校發展的核心工作,是未來高等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第一任務[1]。陜西省是高等教育大省,陜西應用型高校較多,在新環境下,陜西應用型高校的專業調整與更新速度加快,增強應用型高校專業與陜西地方產業結構的適應性,滿足陜西支柱產業、重點產業的發展需求,但是疫情爆發后,陜西的產業結構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于人才的需求也相應發生變化。因此,陜西應用型高校專業結構需要順勢進行調整,建立與陜西產業結構相適應的專業結構體系。
一、應用型高校專業結構調整研究現狀
(一) 國外研究現狀
國外對高等教育專業結構和區域經濟相關的研究起步較早。比如,埃茨·科威茲(HenryErzkowit) 等認為大學、政府、產業之間存在螺旋上升發展的關系,注重教育與產業、課程體系與行業產業的銜接。從國外應用型高校專業結構調整機制來看,以德國、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在應用型大學專業結構設置上注重發揮市場的調節機制,并且專業調整也有廣泛的社會參與。
(二) 國內研究現狀
在學科建設方面,吳文清、高策和王莉等提出研究地方應用型高校學科建設與區域經濟變化相關性的研究,明確凸顯出高校在社會區域經濟發展中的關鍵作用,使之真正成為區域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中流砥柱[2]。王成端、王石薇以四川高等教育為例,提出應在政府統籌規劃下加強高校專業結構與地方產業結構的關聯性,建立高等教育學科專業結構調整動態機制[3]。
在專業結構優化方面,胡平提出在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大背景下,高等學校專業結構設置應該立足優化、發展、長遠和創新,采用發展特色專業方向,整合和改造傳統專業,加強新興專業的建設和發展等方面來應對挑戰[4]。
從學科專業和區域經濟產業結構之間互動發展的視角,潘懋元提出,應用型高校是依據市場變化,將應用性融入教學中,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高等學校。
現有應用型高校存在學科基礎薄弱、學科專業數量和學科專業門類較多等問題,因此,為提升高校核心競爭力、完善內涵式發展和提高辦學質量,對學科專業結構進行優化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主要針對應用型高校專業結構調整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進行分析,提出疫情下世界經濟增速放緩,國內經濟面臨較大沖擊,產業結構隨之調整,應用型高校應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與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相匹配,針對專業結構設置、人才培養等及時做出動態調整。
二、陜西應用型高校專業結構調整的必要性
(一) 疫情下我國各行各業的發展都面臨明顯的沖擊和嚴峻挑戰
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與結構調整的關鍵階段,經濟運行的總體方針是連續、穩定和可持續發展,突然爆發的疫情對我國整體經濟運行和各行各業的發展都帶來了巨大的沖擊和嚴峻挑戰,而應對挑戰的策略中的關鍵環節就是人才培養。應用型高校則應緊密聯系當前實際,調整專業結構,為經濟社會發展輸入緊缺性人才。
(二) 西部大開發的需求
我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陜西作為重中之重,傳統產業的改組、改造、優化升級和第二、第三產業的大力發展,將直接影響陜西高等教育的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方向,尤其對陜西應用型高校的學科專業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
(三) 陜西產業結構調整的迫切需求
西安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有力支撐和重要保證則是大力發展產業體系[5]。而產業發展對相關專業人才提出了大批量的需求,盡管這些年高等技術人才大幅度增加,但與社會需求仍有很大差距。隨著疫情后產業結構的調整,必然導致社會對人才需求的變化,進而直接影響人才培養結構的調整。而陜西應用型高校在專業結構設置、人才培養等方面需要與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相匹配,并及時做出動態調整,為陜西區域經濟發展輸送迫切需求的人才。
三、應用型高校專業結構存在的問題
(一) 專業結構調整不適應地方經濟發展需求,布局不合理
受新冠疫情影響,陜西全省工業、服務業、投資和消費等領域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面對嚴峻復雜的形勢,采取了一系列復工復產的措施,2020 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6 181.68億元,持續促進產業發展和經濟穩步恢復。應用型高校應立足社會需求,依據疫情下人們生活方式、消費結構等方面的變化調整專業結構,與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相適應,培養適銷對路的應用型人才。
然而,一些應用型高校的專業設置與地方經濟發展需求不相適應,專業布局不合理。例如,一些二級學科之間是相互割裂開的,而一些學科間的交叉只限于形式,沒有形成有效的滲透交叉,不能有力支撐地方產業結構的調整發展。
(二) 專業設置與優化不符合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
專業設置和調整必須基于高校自身資源的配置和發展[6]。但目前一些高校專業設置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完全脫節。另外,專業設置盲目追求過大,都希望專業盡量全。然而,各高校應該根據實際情況,以自身的辦學資源、條件為基礎設立、調整專業,優化產業結構所需的專業,培養國家和地方發展所需要的專業型人才。
目前,陜西全省三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2020年全省第三產業全年生產總值達到12 551.74億元,增長2.8%,分別高于第一、二產業,服務業占比持續提升(見表1)。陜西應用型高校的專業設置與優化應該與區域產業結構調整保持一致,加大對第三產業各類型服務業人才的培養,為產業結構的進一步優化和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助力。
(三) 專業設置缺乏市場特色,無法適應產業結構調整
陜西部分高校的專業設置沒有完全依托市場,無法滿足當今市場和區域經濟發展對不同類型人才的需要[7]。近些年來,陜西部分高校從不同層面去調整學科專業結構,但是沒有從根本上調整學科專業適應產業結構,大部分僅限于表面,更談不上適應產業結構的升級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要求,則出現了人才的結構性短缺和過剩同時并存的矛盾。例如,一方面,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專業設置少,導致國家經濟持續穩定發展所急需的高新技術類人才和面向地方區域經濟發展的應用型人才存量偏少,供給嚴重不足;另一方面,部分專業人才培養趨于飽和,畢業生持續攀升,就業問題突出。但是,這些專業招生計劃并未縮減,造成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
(四) 專業就業面窄,畢業生環境適應能力弱
一些高校專業由于其固有的特征,導致其就業面窄,無法形成各專業之間的相互交叉融合;另外,更為嚴重的是,一些高校對學生的培養上,重理論、輕實踐,培養的人才猶如溫室里的花朵,雖然專業基本理論知識較為扎實,但是環境適應性較弱,很難快速地融入社會當中,為社會經濟發展做貢獻,造成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嚴重下降。
四、陜西應用型高校專業結構動態調整的對策
(一) 學科專業設置要及時與國家宏觀調控政策保持一致
應用型高校專業設置與調整依據宏觀調控政策,不能只顧眼前,因為某些臨時緊缺現象而去設立專業,或者又因為經濟變化造成短期人才的就業困難及飽和而停止該專業招生。應用型高校應具有敏銳的洞察力,動態調整專業結構設置,增加服務型人才培養的比例,培養經濟社會發展中第三產業大幅需求的各類應用型人才,進而實現社會經濟和高校協同發展的雙贏局面[8]。
(二) 學科專業設置要及時與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保持一致
陜西應用型高校應該以社會區域經濟發展對各種類型人才的需求為依據進行調整。從根本上實現社會經濟發展的各類人才供應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均衡發展,實現社會資源與高校資源的有效整合。
(三) 學科專業設置保證在專業上具有自身鮮明的特色
陜西應用型高校在專業結構設置與調整中,應突出優勢,凸顯理念,因地制宜,與區域經濟發展協調一致,打造特色專業,為地方區域經濟發展培育特色人才[9]。同時,應用型高校要加強校企深度合作,教師和企業人員要真正融入到對方的工作環境當中,將專業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結合起來,協同育人,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