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敏 劉夏
摘要:校園綠地生態規劃設計應時代的發展要求而生,校園環境作為教育的物質載體,在經濟社會中起著重要作用。學校因文化而馳名,文化經校園環境以流傳,校園環境是學校凝聚力和創造力的源泉,是學校煥發青春、昂揚向上的支柱。文章以校園的概念、功能、類型為基礎進行分析研究,根據不同的校園綠地類型提出校園綠地生態規劃設計的理論與方法。
關鍵詞:校園綠地生態;規劃設計;理論手法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8-0-03
0 引言
校園綠地生態規劃設計雖無形卻無處不在,惠澤學校方方面面,雖無言,卻擲地有聲。在我國大、中、小、幼各類學校中,校園綠地生態規劃設計順應時代而發展,校園綠地生態規劃熱潮正酣,校園綠地生態規劃設計不同于一般的綜合類公園綠地的規劃設計,它是教育工作者和學生的創作萌芽基地,富有深刻的功能意義,在生態上順應時代潮流,在文化上為教育改革貢獻了新思路,在學校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校園綠地生態規劃設計內涵豐盈,能夠渲染校園主題氛圍,通過學校師生的言行表現出來,其表現形式是物質與精神的統一、顯性與隱形的統一、理念與實踐的統一。校園生態是動態的,是學校環境建設的根本,是新興校園規劃設計的靈魂,校園綠地生態規劃設計的根本在于形成一種精神,形成一種氛圍,是一種強有力的磁場效應[1]。
但當今我國校園綠地生態規劃設計理念提出較晚,在實際的校園規劃設計中,因場地原因或其他因素,校園生態往往局限于不完整的生態或片面的生態,未能形成系統的、科學的校園綠地生態規劃設計理論。文章在概述校園綠地生態規劃設計的基礎上,研究分析校園綠地生態設計的作用與影響,為校園綠地生態規劃設計提供一定的借鑒與參考。
1 校園綠地生態規劃建設
1.1 校園綠地生態規劃建設的概念與內涵
1.1.1 生態校園
“生態校園”是運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對校園進行規劃、設計、建設、管理,以求達到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校園綠地布局與結構合理、自然環境優美,是高效利用物質、信息且對環境友好的集學習、工作、活動、休閑功能于一體的人工生態系統[2]。校園綠地生態是以形式語言的方式對場地空間設計立意的表達,對校園主題意境有重要的導向、規范、凝聚、激勵、輻射及提升功能;校園綠地生態規劃于學校有內強素質、外樹形象的作用,能實現校園內涵發展,提高校園核心競爭力。這有利于塑造學校品牌,提高學校知名度、美譽度以及學生對學校的忠誠度,便于培養出優秀人才。
1.1.2 生態規劃
校園生態規劃是根據校園生態規律及發展計劃,對校園生態平衡的維系、保護所作的規劃。廣義的生態規劃包括全國、區域和局部地區的生態規劃,其中校園生態規劃的內容主要有四點:一是提高校區內自然系統的經濟價值,合理有效地利用校區內不可再生資源;二是保護校區內可再生資源穩定增長、迅速恢復,提高可再生資源的質量;三是實施嚴格的校區內自然生態系統平衡政策,統籌各物質保障,做好監管、研究工作;四是綜合治理校區“三廢”污染及保護人類生存空間。對校園綠地進行科學生態規劃,合理有效地利用校區內現有的各種自然資源,有效發揮校區生態自然的功能,促進師生身心健康。
1.2 校園綠地生態規劃的功能
1.2.1 生態功能
校園綠地生態規劃的主要功能是生態功能,其是校園規劃的出發點,園區的規劃設計必須遵循生態理念,在校園的景觀規劃上要堅持生態平衡,園區建筑材料要選擇可循環利用的材料,減少校園污染物,將生態理念貫穿校區綠地規劃的始終。
1.2.2 教育功能
校園的主要功能是輔助教育功能,在校園綠地生態規劃中,教育功能是最重要的。校園是教書育人、傳播知識的場所,生態校園的建設為教育提供基礎,在對人才的培養中,生態校園的教育能夠起到思想引導、情感熏陶、提升境界和塑造人格的作用,在學生的成長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2.3 運動功能
在生態校園的規劃中,運動功能是重要的規劃層面。校園綠地附屬于學校,是學生在課堂教學之外行為養成的重要場所。園區的運動功能體現在為學生課堂之外的活動提供運動場所,能對學生行為習慣、社會公德的養成產生重要影響,運動功能應貫穿于校園綠地生態規劃的始終。
1.2.4 創新功能
創新是每個學生的天性,是響應國家主流戰略趨勢的動向。校園綠地生態規劃設計的創新功能體現在通過園區激發學生潛力,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校園綠地生態創新不僅體現在材料、技術的創新上,也體現在思想和文化的創新上。
1.2.5 紀念功能
在校園綠地生態規劃中,校區內多使用可再生資源設置具有紀念意義的雕塑、建筑、植物等,在滿足紀念功能的同時注重資源的循環利用,減少校區污染物的排放,關注校園與自然的和諧[2]。
1.2.6 人文關懷功能
多數校園重約束、輕人格建構,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不能及時跟進。校園綠地生態規劃設計要以人文關懷為指導精神,注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不再設計刻板的校區環境,應設計生態的、多彩的、寓教于樂的校區環境。
1.2.7 娛樂功能
在校園綠地生態規劃中,也要重視娛樂功能,以輔助其他功能更好地發揮,讓校園充滿生機與活力。
2 校園綠地生態規劃設計理論手法
2.1 不同類型的校園綠地
不同類型的校園綠地決定了校園的作用、功能,學生年齡段的不同也使園區風格與寓意有所不同。例如,在幼兒園校區綠地生態規劃設計中,其規劃設計服務對象以2~7歲的學生為主,在設計中應以少文字、多異型的童趣造型為主,多渲染童真趣味,偏重于娛樂功能和教育功能,以啟蒙知識為主,在綠地生態規劃中以靚麗色彩為主,體現生態互動,多設計互動式景觀以引導學生參與景觀互動。
2.2 校園綠地的功能
學校是教育社區,是傳承文化、培育人才的主要場所。在校園綠地生態規劃設計中,應以校園的使用功能為主,使用與之相適應的設計手法,打造適合師生的休閑空間。在滿足師生使用需求的基礎上,確保整個校園綠地生態規劃設計的功能定位和主題意境的體現,增強校園的吸引力。例如,托克托縣一所中學的園區景點以木質中式鏤空雕刻為宣傳欄,展示其核心理念,中間展板展示《勸學》《為學》等勵志求學的文言名句,著重體現了校園綠地生態規劃對學校綠地的功能解讀(見圖1)。
2.3 校園綠地生態規劃的思想主題
校園綠地生態規劃設計的思想主題指導整個校園的規劃設計,當校園確定為幼兒園、小學或中學或高校時,校園中的各個園區和主要景點的主題都應受學校思想主題的統帥。例如,在武川中學“禮園”的規劃設計中,以點景雕塑“禮”作為設計點,輔助生態綠化營造校園氛圍(見圖2)。
2.4 生態技術的運用
在校園綠地生態規劃設計中,有些學校存在綠化問題,沒有專業人員定期修理維護綠化帶,缺少專業人員管理校園環境,生態規劃設施不完善。為響應21世紀教與學的需要,構建學校文化品牌,在基礎設施、環保綠化的建造方法及新型材料的應用上均要以生態構建為主旨。將海綿城市、雨水花園、立體綠化等多種生態視角下的景觀引入校園,構建綠色發展的校園。
2.4.1 營造具備雨洪生態管理的校園環境
在校園中,硬質鋪裝較多,更便于師生活動、學習、交流、讀書等,但在校園綠地生態規劃中應結合地形設計具有雨水調蓄功能的校園廣場。根據校園的地形地貌,構建豐富的豎向校園生態景觀,廣場不僅能供師生交流活動還能儲存雨水。廣場周圍樹木植被茂密,雨水回落到廣場坐臺空隙后會被廣場四周茂密的植物吸收,多余水分經過廣場向四周滲透。
2.4.2 規劃雨水生態循環利用系統
校園綠地道路鋪裝面積較大,在降雨量較多時,地面雨水徑流大,雨水的收集需要更好的規劃設計,生態蓄水系統完善以備循環利用。把海綿城市理念運用于校園生態規劃設計中,匯集雨水再循環利用,將日常建筑用水和自然降水有機結合,使其生態循環利用。
2.4.3 建立屋頂花園灌溉系統
校園生態規劃設計中綠地面積較少,建筑物較多且體積大,可以合理利用屋頂進行生態綠化設計。我國北方地區降雨較少,因此可在屋頂建立具有收集雨水功能的系統,這樣收集雨水比較方便、快捷,收集到的雨水水質較好,且受到的影響較小,后期維護的成本比較低。綜合利用屋頂花園灌溉系統收集到的水資源,可作為校園園區植物灌溉用水、建筑用水等,這樣也科學地解決了屋頂綠化持水力不足的問題。
2.4.4 構建校園綠地雨水徑流排水系統
校園綠地生態規劃設計的指導思想是“經濟實用,景觀長久”。校園環境是育人環境,應不求奢華、樸素大方、經濟適用。綜合利用校園地表徑流,減少校園的水資源浪費,避免水資源污染、枯竭,采用生態滯留區、滲透池凈化、雨水花園等方式凈化儲存雨水。將海綿城市的措施和理念應用于校園綠地規劃設計中,有效地解決校園內澇、雨水渠道排放超標等系列問題。合理構建校園綠地徑流排水系統,突出校區景觀特色,讓師生在戶外課堂中觀賞自然景色,感受不一樣的生態校園,形成像“水木清華”和“荷塘月色”的著名校園景觀,吸引學生。
2.4.5 建立校園生態雨水循環系統
校園生態規劃設計的綠化指標較高,按照國家規定,綠地面積要達到人均7~11 m2,綠地率要保持在30%以上。在規劃設計中必須遵循生態原則,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恢復自然,建立校園生態雨水循環系統是運用生態學的觀點和策略進行校園綠地規劃布局,使校園綠地規劃在生態上合理,在構圖上符合要求。在夏天,自然蓄水池的蒸發可以降低室內溫度,達到調節氣溫的作用。校園綠地生態規劃設計要從生態出發,節約用水,綜合利用生態措施和手段,使校園生態處于一個良性的生物循環系統中。
3 結語
隨著中國教育水平的逐步提升,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的校園環境已經開始成為學生擇校的首要考慮因素。生態、環保、綠色、健康、舒適的校園更能夠滿足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需求,也能使教師在教學和工作的過程中身心舒暢。因此,校園綠色生態規劃設計研究是大勢所趨。在校園綠地生態規劃設計的過程中,學校領導要重視綠色校園的建設,加強對校園綠化人員的管理,加大對綠色校園的宣傳,引領師生一起保護生態環境、維護校園環境,只有這樣才能夠早日實現校園綠地生態規劃設計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魯敏,楊盼盼,閆紅梅,等.高校生態校園植物配置概念設計:以山東建筑大學新校區為例[J].山東建筑大學學報,2014,29(1):9-27.
[2] 王科.獨立學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以揚州大學廣陵學院為例[J].藝術科技,2021,34(14):38-39.
作者簡介:魯敏(1963—),女,遼寧北鎮人,博士,教授,系本文通訊作者,研究方向:生態園林、生態規劃設計、校園規劃。
劉夏(1991—),女,山東濟南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園林規劃、校園規劃、校園夜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