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書晴 羅曼
摘要:文章以公共藝術對當地小區的介入發展,強調項目活動的公共性、互動性、藝術性、在地性表現特質。通過對社區再生營造,對公共藝術的響應,提高居民對周邊環境的關注度并增強其環境保護意識,提升社區活力和凝聚力,激活社區消極自然景觀,完成從社區居民生活復歸到萬物自然的回歸,為社區注入新的活力與生命力,力求藝術復歸現場進行公共藝術的進一步實踐。社區公共藝術是社區公共場所為社區成員提供的共同關注點和共同主題,以“共生”為關鍵詞,旨在討論公共藝術以及公共藝術與社區居民互動交流的愈發生活化。
關鍵詞:社區營造;公共藝術;共生
中圖分類號:TU98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1)18-0-03
公共藝術介入社區環境,在城市公共空間中已經有了明顯的發展,成果和效益慢慢地體現出來。讓藝術融入當今生活,進入社區,利用公共藝術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審美水平及文化素養,具有積極的教育價值及宣傳意義,能夠持續激發人民群眾對美的向往,將美當作對生活及居住環境的重要追求,最終將其落實到城市的各個角落中。正是因為受到公共藝術的影響,社區顏色才會更加絢爛多彩,空間才會更富有層次。公共藝術有效增強了社區的趣味性,緩和了城市空間顯著的緊繃感及嚴肅感。其能夠有效優化城市空間面貌,使藝術表現方式更加多樣化,不斷融入更多色彩,能使社區的藝術共生感更加強烈,最終增強所有居民的幸福感,使城市更加和諧美好[1]。
1 公共藝術與社區文化建設的融合
公共藝術作為城市規劃及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核心有四:一是體現公共空間的有序規劃,二是代表城市特有的文化特征,三是帶動城市旅游經濟發展,四是營造良好的公共環境。近年來,公共藝術的設置空間由城市街區轉移到社區。公共藝術將社區群眾看作創作活動的主體,將社會空間當作創作的場所,將良好的溝通交流作為創作目的。近年來,我國社會持續發展與革新,社會各界對公共藝術的需求也有了相應的提升。從之前只關注作品自身蘊含的內在美學及空間布局,逐漸發展到深度反思社區存在的問題。體現人民生活、反映人民精神面貌的公共藝術品是拉近與社區居民的距離,實現與社區群眾高效溝通交流的關鍵形式[2]。對社區建設及城市文化工作而言,最為關鍵與核心的內容就是社會文化。形式多樣、生動活潑的社區文化,能夠有效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改善居民的精神面貌,激發城市的活力,提高城市的綜合競爭水平。改革開放以后,我國政府不斷加大對社區文化的支持力度,先后在社區文化設施完善、經費支持、隊伍構建以及資源供給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實踐,通過不斷探索,有效突破了發展瓶頸,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公共藝術構建了和諧且具有文化意義的社區公共空間,通過社區公共藝術的再生營造社區氛圍、提升文化品質。現在城市居民對城市公共空間的品質及美感有了更精細的要求,不斷有人提出在城市設計及建設過程中充分融入藝術理念,有效改善城市空間,打造更有文化氛圍的城市風貌。在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推動公共藝術貼近生活、融入生活已成為社會普遍認同的理念。
2 人文精神與社區文化精神藝術形式的融合
城市居民因為社會活動聚集在一起,社區成為他們互相聯系的場所,隨著社會的發展,社區的功能也日益豐富,其不僅為人們創造溫馨的生活場景和美好的回憶,還為居民提供人文精神關懷。將公共藝術全面介入社區空間,是社區生活藝術活動的主要體現方式,可以讓人們有效分辨和感悟生活以及外部環境,能夠加深人們對空間的感受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對于社區公共藝術而言,其核心及關鍵不是建設能夠長期存在的實物,而是通過互動參與的形式,打造能夠進行溝通交流的無形空間,包容群眾不同的觀念,以公共利益為基礎,對其公共性以及藝術性進行全面解釋[3]。公共藝術一方面可以利用設施及建筑等藝術表現方式,使社區群眾感受到環境的變化;另一方面,也能夠體現該地區的文化內涵以及增強群眾對文化的歸屬感。公共藝術對社區環境進行優化,主要通過藝術強化的形式,不斷加深具有代表性的記憶。社區在公共藝術當中融入對群眾關懷的內容,一方面能夠增強群眾對社區的歸屬感及認同感,另一方面能夠使群眾在社區環境中肯定自我。社區里的公共藝術,往往是群眾能夠直接感受到或能接觸到的設施,這也是最接近藝術的公共體現。當前,公共藝術正在從城市外在逐漸轉變為內在的社區領域,也適應了社會發展和人們精神生活的需求[4]。在社區公共空間場域中的公共藝術,是承載著人們情感記憶的藝術,是關乎集體的、大眾的、多元的文化藝術活動,彰顯著一種有關“再生”的藝術主張與價值理念,推動城市發展建設,通過藝術的形式、內涵去解決社會當中普遍存在的公共問題。公共藝術體現了屬地的公共文化、公共審美、價值觀、地域文化、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是對地方文化精神的理解和闡釋,滲透并影響著當地民眾的價值觀念;締造了人與人、人與物、人與自然、人與環境的和諧關系,以此達到重新塑造地方精神的目的。在同社區深入融合的過程中,公共藝術屬于文化類型、生活方式以及美學形態的一種藝術;地方重塑主要是對地方的精神風貌、文化價值以及美學欣賞等進行重新塑造。公共藝術可以有效提高社會治理效率,有利于人文風貌的保護,有助于社區文化與人文精神的塑造。開展公共藝術的持續介入,能夠有效改善社區環境,激發社區活力,同時將社區以新的面貌重新并入城市中,產生多方面的效果[5]。
2.1 社區公共藝術的文化價值
社區的公共藝術品應與觀者互動,引起共鳴,并且讓觀者融入其中,最終延伸出更多的思考。公共藝術品的價值體現,通常需要建立在社區所處區域的風土人情、歷史延續、民俗文化等多種因素上。假如可以全面反映社區精神風貌,引導群眾自覺參與其中,產生情感共鳴以及依賴感,對社區文化精神進行自我思考和認知,創造出社區公共藝術文化特有的人文精神和社區特色,就能促進人文精神與社區文化的結合,讓社區文化精神迸發出新的創作靈感,從而在公共藝術的構建與存在意義的形成過程中產生明確的文化認知,向社區外部展現特有的社區人文精神和文化精神。公共藝術融入社區體現了社區的文化精神和人文精神,文化價值是社區文化的重要體現,可通過了解社區的歷史文化和周邊文化環境,結合特定空間的歷史文化條件進行研究和分析,為社區公共藝術注入新的創作思想,對社區文化價值進行探究展現了居民對社區人文精神的追求。當地居民的文化活動和文化記憶是真實存在的,只有將文化精神蘊藏在文化價值當中,才可以全面滿足群眾多樣化的精神及文化需求。在社區中,通常會充分體現社區文化價值和人文精神的表達,試圖引起社區居民的文化精神認同感,喚醒其對社區文化的歷史記憶。另外,社區文化價值不僅僅通過公共藝術實現,更是由社區人文精神和居民文化精神共同努力構建而成的,兩者融合,最終體現出公共藝術的相關特點。在開展藝術創作工作之前,應該結合社區的客觀實際,思考怎樣將文化價值充分釋放出來,采用藝術形式同社區文化相互融合、相互推動的方式,將其全面納入社區公共區域,不斷為公共區域注入更豐富的思想內涵[6]。
2.2 社區公共藝術的再生營造價值
社區公共藝術作為社區文化的一種形式,可以為社區創造豐富的藝術空間,并賦予社區多元化的價值。
社區公共藝術的改善,使整個社區的公共空間在本質上得到了巨大的提升,賦予其新的生命力和創造力,社區就不再是簡單的公共空間,其不僅能滿足居民對公共空間的需求,而且具有了生活方面的價值,甚至在文化和藝術方面也有獨特的價值。公共藝術介入社區公共空間,讓整個社區擁有了新的生命力,社區的藝術性和觀賞性也顯著提高,居民以社區為媒介溝通交流,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良好的社區公共藝術可以促進社區居民之間互動與學習,密切居民之間的關系,提高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這也是公共藝術再生營造的重要意義。將公共藝術全面融入社區,能夠有效改善社區破敗、蕭條的風貌,也能夠對附近地區產生良性影響,促進周邊商業發展,提高經濟效益,為地區注入新的經濟活力,創造新的城市空間觀念。社區公共藝術的再生營造有利于提升社區凝聚力與融合度,增強居民生活幸福感,使其適應當今城市的發展模式。優秀的公共藝術一方面能夠使社區更加美觀,另一方面能夠推動社區良好發展。只有充分認識公共藝術所蘊含的價值內涵,才能使公共藝術得到良性健康發展。
3 社區營造響應公共藝術之共生性
公共藝術代表的是藝術與社會關系中一種新的取向,而社區公共藝術則明確了藝術與社區的關系定位。社區公共藝術具有多重目標與功能,如美化社區公共空間、保存社區歷史記憶、啟發社區創造才能、營造社區包容氛圍、帶動地區經濟發展等。對于社區公共藝術而言,遵守的核心原則是引導居民形成共同參與的意識,需要牢固樹立以人為核心的認知,全面分析群眾的生活理念及居住形式,充分考慮群眾對環境的多樣需求,充分體現環境的包容性及舒適感,確保群眾生活環境得到有效改善[7]。在遵守核心原則的前提下,還應該同時堅持整體性、藝術性以及環保性的設計原則。整體性原則指的是,應該將公共藝術以及社區當作一個有機統一體,所有的藝術需要通過整體的形式呈現給大家,不能對元素進行單純的疊加,需要考慮元素之間存在的差異,實現有機融合、相互補充,最終產生良好的整體效果。社區的公共藝術是居民生活滿意度的重要體現,它作為一種藝術手法,讓社區整體空間更具藝術性,讓居民更加滿意。本次實踐研究了公共藝術介入社區的可行性,以及兩者之間的共性,要將社區打造成具有多樣性的城市可持續系統,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
3.1 藝術裝飾類
藝術裝飾類通常指的是在公共藝術早期階段進行的點綴以及修飾,存在多種表現形式,如壁畫、擺件等等。我國主要將該藝術方式用于對公共區域的修飾,能夠有效渲染氣氛,增強整體美感。
3.2 功能設施類
功能設施類通常指的是社區中出現的同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部分設施,如花壇、座椅、垃圾桶等。很多社區不能滿足居民的需求,沒有提供較好的公共設施服務于社區居民,沒有站在實用的角度考慮群眾的利益,同時還存在設施放置不科學的問題。以垃圾處理為例,社區里的垃圾分類箱太少,設置不合理,居民往往需要繞路去扔垃圾。造型和設計沒有創意,沒有形成完整的設計規劃和統一的設計風格,隨著社區的公共藝術再生營造,一些公共服務設施也要根據社區實際情況進行改造,在追求藝術的同時,也要兼顧實用和美觀,從而得到居民的認可。
3.3 生活行為類
生活行為類的公共藝術通常在歐美國家較為流行,這也是歐美國家藝術的主要展現方式。蘇珊·雷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該類表達手法比較新鮮少見,它主要通過媒體影像、公共活動、藝術即興創作等形式與社區居民展開深入交流互動。在展現方式上,它與傳統藝術存在很大的差異,主要將公共議題作為出發點,引導群眾進入、參與及探討,最終產生公共論述。其既可以有形方式存在,也可以無形方式存在;有的會長久存在,有的則稍縱即逝,但是最終都將作為社區的公共意識體現出來。它是通過藝術理念展現社區文化的一種公共藝術形式,這種藝術形式比較方便,居民也能更好地接受,參與度和認同度也較高。
4 結語
通過公共藝術再生營造社區,能夠提高居民的生活積極性和參與度,增強居民的歸屬感,和社區文化共生。公共藝術能夠激發居民的榮譽感,一個好的公共藝術項目,不是一次性落成的,而需要持續的內容運營和文化共建,通過持續的教育工作和社區互動,建立藝術和社區居民的聯系,這種聯系是行為上的交互,也是情感上的交互,更是地方文化認同上的交互。
參考文獻:
[1] 李剛.公共藝術與社區“人、物、空間”文化構建[J].美術大觀,2019(6):144-145.
[2] 闞蔚.地域文化背景下公共藝術參與社區再造的策略研究[J].大眾文藝,2016(5):96-97.
[3] 劉育成,劉暉.公共藝術介入社區空間環境營造[J].美術大觀,2016(3):115.
[4] 張昕.當代城市公共藝術與區域環境的關系模式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13.
[5] 張蘇卉.世博會中公共藝術的價值探析[J].創意與設計,2010(4):82-85.
[6] 謝思群.公共藝術:為社區公共空間創造“新”價值[J].流行色,2020(7):136-137.
[7] 黎沛.論“和諧”的雕塑[D].重慶:重慶大學,2006.
作者簡介:劉書晴(1996—),女,安徽銅陵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會展與空間環境設計。
羅曼(1970—),女,上海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會展與空間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