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連華,王振憲
(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 濟南250355)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尤其是科技迅猛發展、“互聯網+”等技術更新迭代日新月異的今天,迸發出強大創新能力的國家,才能保持科技文化領先,方可在波云詭譎的國際形勢面前,有能力保護領土完整、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切實維護國家主權。
時代呼喚創新,創新是靈魂,創業是手段,創新為創業提供智力支撐、思想保障,創業又反過來推動創新持續發展,成為保障就業、穩定增長、服務民生的豐沛源泉。
深化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是推進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突破口,是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迫切需要[1]。尤其是當下,畢業生就業率成為衡量高校辦學水平、培養質量的晴雨表之一,也是教育主管部門考核高校的重要指標之一。雙創教育承擔著進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創業實踐能力的當代優秀大學生,推動社會全面發展,并以創業帶動更多人就業,促進民生穩定、社會和諧發展的重任。
“供給側”認知思維是隨著中國經濟領域的改革實踐深入推進,歸納提煉出的一種系統辯證創新思維方式。在當前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中醫院校的雙創教育自然不能脫離時代背景獨立存在。
與其他綜合性院校相比,中醫院校有自身的特殊之處:醫學生課業負擔重,中醫學更注重傳承,創新創業氛圍不夠濃厚;教師學生搞創新創業容易被認為是旁門左道……這些都要求人們立足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視角,充分尊重中醫院校自身特色,認真考察中醫院校學科發展所需、學生培養實際、創新創業校園環境,構建具有適合中醫院校需求、發揮中醫院校優勢、凸顯中醫藥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培養生態系統,為推動中醫藥事業創新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智力保障,為促進提升畢業生就業質量、維護社會和諧穩定,提供堅實有力的支撐。
中醫院校雙創工作仍處于整體起步階段,不論從對雙創工作的思想觀念、認識水平,還是師資配備、課程體系研發、專業課與雙創課融合、學生主體地位的充分挖掘,再到理論課與實踐融合、校企合作成果轉化,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具體存在以下幾類問題。
思想認識不到位,觀念保守。創新創業教育首先是一種理念、一種精神教育,其本質是一種素質教育[2]。在一些中醫院校,創新創業處于“喊起來重要,做起來了了”的狀態,沒有形成良好的創新創業輿論氛圍與文化環境。
創新創業理念需要更新。尊重學生個性特質,培養創新思維,是雙創工作的核心。但當前往往過分看重直觀、可量化具象的創業,忽視抽象層面的思想解放、思考問題看待問題的方式角度創新。
師生創業精神不足,思維受限,能力不足。這既限于中醫院校重傳承的濃厚中醫文化氛圍,也與教學、科研脫離于社會實踐有關,還與教師的人生經歷、眼界魄力、知識能力有關。
師資隊伍力量薄弱。當前絕大部分中醫院校雙創師資隊伍專業水平不高,已嚴重制約雙創工作開展。教師多從其他專業抽調,以一線輔導員及部分行政人員、實驗員為主,偏理論教學,缺乏創業實踐經歷。
學生主體地位沒有被充分尊重。未對受教育主體按照需求強烈程度、目標類型進行層次細分,多數教師習慣于照本宣科的理論教學,很難激發其創新創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創業課程體系嚴重滯后。多數中醫院雙創教育課程類型單一,教學內容陳舊,廣譜類課本與中醫院校的專業內容、辦學特色、立校之本相差甚遠。
教學方式陳舊單一。多數中醫院校雙創課程仍主要依靠課堂教學主渠道,大班授課中,教師習慣于灌輸式、預防性理論教學,小班化規模受限、實踐化能力不足、差異化思維局限、主體化挖掘不足。
課程考核評價機制有待創新。目前,對雙創專業教師的考核多看重課題數量、注重論文質量和比賽獲獎情況,輕視是否能啟發學生創新思維、激發創新創業熱情、推動成果轉化、服務項目落地;對于學生評價,也往往停留在傳統的課堂考試、項目計劃書撰寫等“紙上談兵”層面。
專業課與創新創業課程融合度低,存在“兩張皮”現象。目前缺乏完善的課程整體規劃,獨立于核心課程、專業教育之外,寄托于招生就業處、創業就業指導中心等部門,很多時候出現“為了雙創而雙創”。
理論教學與實踐落地嚴重脫節。當前中醫院校的雙創工作缺乏協同育人機制,沒有很好地跟政府溝通、企業銜接,沒有構建起強大的校企合作平臺。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創造宣言》中寫道:“處處是創造之地,時時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做好中醫院校雙創工作,要注重雙創教育頂層設計完善和教育內涵式建設,在創新創業思想理念的更新、創新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雙創文化的打造、課程體系的研發、師資隊伍建設、授課方式革新、學生課堂主體地位尊重、核心專業中創新思維的融合、校企合作實踐平臺的打造等方面著力,進行系統的教育思維變革,讓中醫院校創新創業真正融入血液、化成基因。
樹立創新是第一推動力的思想。中醫院校作為國家中醫藥人才最重要的儲備庫,必須充分認識到創新創業重要意義,將雙創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融合,打造良好的校園創新創業文化氛圍。
更新創新創業理念。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就是教育如何從培養同質化的人才到培養個體化的人才,幫助每一個人提高[2]。雙創工作的靈魂和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注重挖掘差異化潛質,培養具有創新思維意識、獨立思考能力的個體化人才。
提升師生創新創業精神。中醫院校要立足于學校特色、專業實際、區域發展需求,將教學、科研與推動國家富強、時代進步緊密相連,守正創新;構建鼓勵高校教師創新創業的體制機制,健全容錯機制,解除教師投入創新創業工作的后顧之憂。
不斷完善“雙師型”全員教師隊伍建設,提升雙創教育教學能力。內部,鼓勵教師立足自身專業,開展創新創業研究;外部,聘請各領域創新創業成功人士,尤其要利用好優秀的創業校友資源,通過作報告、開講座、講沙龍、做項目等方式,將其富有實戰經驗的創新創業案例、思路引進來,為學生樹立標桿,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熱情。
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激發主動學習興趣。在調研摸底基礎上,對不同性格、基礎、偏好的學生進行層級細分,量身定制、對癥下藥開設課程,可充分嘗試翻轉課堂、對分學習等方式。
健全完善雙創課程體系。改革中醫院校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將雙創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融合,貫穿培養全過程;豐富課程類型,根據不同學生開設一般通識課、包容式教育課、專業式指導課,自主選擇必修、選修,納入學分管理;利用“互聯網+”,加快在線優質課程建設,開展學分互認;立足自身優勢,編排凸顯區域特點、學校特色、專業特色、適合學生需求的校本課程及教材。
革新師資考核及教學評價機制。對雙創教師的考核,要注重學生創新思維激發、創業項目的指導;改革評價學生內容、方式,探索非標準答案、非考場考試形式的考核評價體系,以培養創新思維,提高獨立思考和解決雙創實戰課題的能力。
加快專業課與雙創課程融合,構建“三全”育人格局。中醫院校應將創新思想融入全課程體系,尤其是“中醫”“中藥”等核心專業課程,規劃設置完整的雙創課程教育體系,真正構建起“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雙創育人格局。
注重雙創實踐教學,構建校企、校地合作平臺,推動項目成果落地轉化。革新教育方法,利用好校內孵化基地等平臺,強化學校企、校地合作,以最大程度豐富實踐教學資源;完善成果轉化機制,推動協同育人,促進實踐行動型雙創教育模型的確立,實現雙創工作從理念創新、文案創業到項目落地、成果轉化、造福社會,達到全流程資源共享、全體系深度融入、全員普遍受益的雙創教育多贏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