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瑞鑫 陜西科技大學
在中國古典園林建設中,造景的形式頗多,其中較常出現的是框景。在《圓明園四十景圖》中,框景不在少數,但最有意趣的屬天然圖畫中的框景,天然圖畫中的框景由兩種體現形式,一種為透花窗,另一種為洞門。本文將以天然圖畫中的框景作為研究對象,淺談框景在此圖景中的作用。
《圓明園四十景圖》是中國古典園林建造與中西方傳統繪畫的結合,也是國內十分重視的珍寶圖冊,其雖流落在外,但國內專家已對其進行了一比一的復制,以使這盛世園林的景觀可以展現在眾人面前。《圓明園四十景圖》不僅是文化的傳承,也是對這段歷史的銘記。天然圖畫一景位于圓明園九洲景區的后湖東岸,在鏤月開云景區的北面,北臨碧桐書院景群,與曲院風荷景群僅有南北走向的一座山脈相隔。后湖的尺寸形狀形似正方形,無論站在后湖九島的哪個島上都可以十分清晰地看到對面景物的整體形態及輪廓,空間十分疏朗,毫不失各個景群之間的親和之力。天然圖畫景群中的主體建筑為一方樓,臨湖建有朗吟閣和竹薖樓,景群中園林植物的配置也是獨具匠心,圖中院內有翠竹萬竿,雙桐相映。除此之外,更耐人尋味的應為景群中大院內的造景手法。
在自然環境中,人們所看到的風景都是連續不斷和具有流動性的,沒有邊界,但連續不斷的風景常常會缺乏重點,容易使人不能集中注意力或是失去注意力。此時,在墻壁上開有窗,就形成了美妙的框景。在中國園林中觀景的角度有很多,但框景在中國園林建設中最常出現。天然圖畫圖景中最矚目的景點為一方樓東面圍有院子,院子中翠竹成蔭,實具雅趣。院子南面的圍墻之上設有諸多透花窗,造型多式多樣,花瓣、月牙、扇形、圓形……不同造型的透花窗營造出不同的觀景模式,即園林中所言的框景。框景是建筑藝術園林中的造景方法之一,每一空間中的景物或是多而雜,或是平而簡。在天然圖畫景圖中,創作者利用圍墻之上的透花窗來展現此空間中優美的景色,讓觀者可以有取舍或依自身審美去進行選擇性觀景。通過不同的透花窗,所觀之景就猶如鑲嵌于鏡框中的圖像一般,各有不同。中國古典園林十分重視框景的構建,完美的框景構建可以將美好的風景都環抱在窗框中,并給予觀者自行尋找最佳賞景點的選擇。在觀景時,通過近景、中景、遠景的搭配形成一幅具有層次感的畫面。天然圖畫景圖中的框景,或許是為了觀者由院外向院內觀看翠竹所需而建造,在院外看到的景象猶如墻壁上滿是不同框中的竹林一般。
透花窗極少出現在院內的墻壁上,更多地出現在院子的外圍墻上,而洞門常出現在院內,用于連接兩個不同的空間,使之產生一定的關聯。古代古典園林的建造更注重園林的空間分割,框景最觸動人心之處無疑是通過不同造型的剪裁和強調來構成意境綿延的精美畫卷,同樣的景物,在不同的框中將美景勾勒出最佳的形狀。在天然圖畫景圖中,院內的竹林深處有一處圓形門框,它本身就是園林中一處獨特的風景線,又因洞門沒有門扇,所以就有了“未進其門,先窺其景”之說,這就是洞門取景的獨到之處。洞門的作用不僅在于裝飾或是引導園林中的瀏覽路線,還在于將兩個不同的空間連接在一起,使之產生一定的聯系,使園林中充滿詩情畫意。通過洞門觀看景色,就可以形成焦點十分突出的框景構圖。置于天然圖畫院內的圓洞門位于院中的西北方向,北面為房屋建筑,洞門的南面以竹林為主,清爽宜人。置身于院內,從南面的洞門放眼望去,能從不同的視覺空間和視覺角度欣賞到一幅幅生動有趣的圖畫。微風拂過竹林,陽光照射在片片竹葉之上,閃耀著多種多樣的光影,不同的角度有著不同的美好景物。這不但給人以視覺上的沖擊,還展現了一種意境之美,能陶冶身心,使觀者有一個放松的觀景狀態。
在傳統的園林建筑中,框景是園林中不可或缺的造景類型。而在框景中,透花窗相較于洞門而言,景觀的滲透性更強烈一些,但為避免外觀上的單調性,園林中往往不是只有洞門,或只有透花窗,復雜的樣式會讓園林的可觀性有所增強。中國古代的造景藝術形式頗多,但框景是最為重要和傳達效果最為突出的一種形式,通過研究天然圖畫中的框景,我們能領悟園林藝術的獨到之處,也對中國園林藝術想要傳達的意境有了更深刻的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