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棟 湖北美術學院
近年來,國家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教育的政策方針和理論引導,如“教育強國”“辦人民滿意的教育”“本科教育的四個回歸”“教育創新”“鼓勵大學生創新創業”等。我國高等教育步入快速發展的新時代,一方面給當代國內高等院校藝術設計教育教學指明了方向和教育遵循,另一方面也對高等院校藝術設計專業提出了新的時代要求[1]。面對機遇和挑戰,國內高等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紛紛行動起來,應對政策變化,在辦學定位、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科研創作和社會服務等多個方面作出修改、調整或完善。作為全國教育重要城市,武漢有百萬在校大學生,而且絕大多數高校設有藝術設計專業。所以,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武漢高校的藝術設計教育教學,不僅代表著武漢這座城市藝術設計的水平,還是國內現代高等院校藝術設計教育教學的城市縮影。
2017年11月1日,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前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簽批,武漢正式入選2017年全球創意城市網絡“設計之都”,成為繼深圳、上海、北京之后的中國第四個“設計之都”。回看武漢在申請“設計之都”時提出的概念“老城新生”,其向世界展示了“一個老城市新生活的故事”。武漢獲批“設計之都”城市稱號,從根本上來看,是武漢提出的三個設計與城市的關聯理念符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設計之都”的定位。申都之初,武漢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展示武漢的城市宣傳冊時提出了“設計為城市經濟注入新動力、設計為城市生活創造新品質、設計為創意城市培養新生代”,詮釋了武漢這座“老城”對于“新生”的渴求、決心和辦法,三個理念的核心始終圍繞著“設計”“城市”兩個關鍵詞,這足以證明當代城市發展與當代設計發展之間的辯證唯物關系,其中設計對于城市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武漢通過設計為城市經濟注入新動力,倡導科技與藝術融合、文化與科技融合、文化與經濟融合的觀念。近年來,武漢在工程工業設計領域處于世界領先地位,同時擁有國內領先的數字新媒體藝術、海量數據的數字云閱讀、中國最大的網絡直播互動平臺,武漢文化產業從業人數超50萬人。武漢通過世界水平的城市規劃設計、合理利用文化遺產開發的時尚空間、關注平等發展的文化創意活動等舉措,充分發揮了設計為武漢城市生活創造新品質的重要作用。同時,武漢作為擁有世界在校大學生最多的城市,高校林立,創意設計教育機構眾多,門類齊全,特色鮮明。武漢先后推出的“城市合伙人計劃”“青桐計劃”“3551人才計劃”等一系列活動計劃匯聚大量新銳創新創意人才,又通過舉辦“武漢時尚藝術季”“東+西國際城市雙年展”等大眾參與的創新創意活動,和“雙谷雙域”“武漢設計雙年展”等活動,廣泛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在為創意城市培養新生代過程中設計效能再次被放大。新時代下的武漢城市憑借地利、天時、人和,成為當之無愧的世界“設計之都”,為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武漢范本。
新時代,國家發展和城市建設對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大量設計類人才的需求的驅動下,盲目式的教育教學人才培養,加劇了設計市場人才供需的不對稱困境,如果不加以修正,勢必減弱武漢的人才紅利優勢,不利于其內涵式建設和新生代人才培養。當代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教學中到底存在什么問題,又有哪些困境呢?筆者認為,要正視和回答這些問題,必須將藝術設計教育教學放到大學的基本功能上進行探討,高等院校的藝術設計教育教學必須遵循大學的基本功能,以大學的基本功能為標尺,只有這樣,才能發現在教育教學人才培養中是否有失偏頗。
一般來說,大學的基本功能有四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文化傳承與創新。新時期,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國家對高校教育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對照大學的基本功能,新時期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教學中存在的困境及解決思路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來探討。
習總書記提出“千秋基業,人才為本”,“要加快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確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努力建設一支矢志愛國奉獻、勇于創新創造的優秀人才隊伍”。高校承擔著人才培養的重要責任和使命,新時期的人才強國戰略要求高校轉變辦學思想,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尤其是高校藝術設計專業,不能不切實際地盲目開設設計類專業,造成高校專業之間特色弱化、惡性競爭,從而導致大量人才擁堵,人才需求與人才培養信息不對稱。設計類專業開設與課程設置應立足時代發展和城市經濟、社會、人文發展需要,為社會培養真正有用的創意人才。
加強科研創作和產出,是體現大學精神和大師能力的重要抓手。但高校科研創作的功利化現象,使得眾多教師為了職評而科研、為了晉升而創作,這一現象的大量出現進一步導致了高校藝術設計教學的泛化和科研創作的普通化,教師圍繞一些本來不屬于自己領域的方向展開激烈競爭,耗費了大量精力,但研究成果假大空、不切實際。國家針對這一現象出臺了一系列職評和科研的政策性文件,要將其真正落實,高校教師就要從自身做起,營造良好的科研創作生態環境,圍繞城市更新、鄉村振興等國計民生重大需求,明確自身研究方向,潛心科研創作,出精品,真正發揮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科研創作主陣地作用。
高校承擔人才培養和科研創作的責任,同時要為國家和社會服務。特別是地方高校,能否融入地方城市建設和社會發展,為經濟、文化建言獻策,是衡量一個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武漢高校設計類人才聚集,以湖北美術學院為例,近年來其積極投身于武漢城市建設,武漢地鐵建設規劃方案和藝術站點設置方案均來自湖北美術學院師生團隊,“武漢時尚藝術季”年度系列活動也成功助力武漢申請世界設計之都稱號,充分發揮了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服務社會的功能性作用。新時代,世界設計之都城市內涵式建設還需要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在更廣、更深范圍內發揮社會服務功能性作用。因此,高校藝術設計教學要緊跟時代和城市發展步伐,開設針對性設計教學課程,設置針對性設計項目,組建專業設計師生團隊,積極搭建產學研一體化平臺,真正實現產學研成果轉化,服務社會經濟文化建設。
武漢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設計之都,靠的就是文化傳承與創新,“老城新生”講的是如何傳承武漢城市文脈,融入創新理念,實現創新發展。大學之大,不在樓宇之大,而在大師之大。特別是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起步晚,加上當下國內大多數高校的教材和教學方式受西方包豪斯設計教育的影響,“西化”設計教育現象嚴重。國家提出文化強國戰略,把文化自信提到戰略高度,這就要求國內高校尤其是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立足傳統文化,不斷深耕中國優秀歷史文化和地方文化精髓,運用新的創新理念和設計手段,活化傳統,用“設計”講好中國故事。
以武漢為例,身為設計之都,其今后的發展該何去何從?這是擺在政府、高校和武漢城市面前的重要問題。作為高校眾多的城市,武漢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要立足武漢這座設計之都城市本身,用設計的根本回應時代對武漢的召喚。筆者認為,藝術設計的根本要結合設計之都城市的發展根本。具體感悟如下:
一座城市的魅力更多的是靠這座城市的人來展現,設計之都武漢的魅力在于武漢的優秀歷史文脈,在于九省通衢的優越交通,在于風光旖旎的大江大湖,更在于這座城市的創新活力。如前文所述,武漢的活力、動力和創造力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武漢的設計創新驅動。
城市的內在驅動力在于城市的創新能力,而藝術設計的根本就是創新。用于服務地方的高校藝術設計專業,要把城市作為設計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設計教育教學課堂應回歸城市建設,通過藝術設計手段介入產業發展和社會發展,以設計創意賦能城市前行。
“設計之都”成為武漢新的城市名片,藝術設計自然要為武漢這座城市名片代言,通過發揮高校藝術設計專業特色,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創新設計團隊,使高校藝術設計介入城市發展,以城市發展檢驗高校藝術設計教學水平,從而建立設計教學、城市發展雙向快車道。
城市的精神氣質與藝術設計教學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內在關聯,世界設計之都的高校藝術設計教育教學要搭乘設計之都發展快車,更要轉變思維,將藝術設計教育教學思想融入城市發展的高速車道上,為新時代強國戰略發揮新時代高校藝術設計專業應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