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丁瑜 山西大學音樂學院
陽城鼓書是陽城縣境內的一種傳統曲藝,藝人通過口傳身教的方式代代相傳,在曲調方面不斷進行改革和創新。陽城鼓書產生于民間,并長期在民間流傳,所以深受老百姓喜愛。筆者在田野調查的基礎上,結合前輩學者的觀點,對陽城鼓書的表演方式、傳承與發展等問題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記錄。
陽城鼓書流行在山西省晉城市陽城地區,是一種深受百姓喜愛的傳統民間藝術。陽城鼓書在當地又稱“說書”。陽城鼓書在清朝時就已出現,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并在2017年被錄入山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陽城鼓書表演一般是三至四人,一人彈三弦、腳踩板,一人擊扁鼓、敲簡板、擊小镲,一人走場,四人組再加一人拉二胡或板胡??傮w來說,陽城鼓書的表演方式是吹、拉、彈、打、唱相結合,每位表演者都有各自的職能。
陽城鼓書表演一開始先打場,演奏上述各種樂器使氣氛活躍起來,營造出“紅火”的氣氛,然后開始說書。說書環節可說的唱本有很多,一場鼓書表演持續兩個多小時。
陽城鼓書產生于民間,自然與民俗活動息息相關,民間搬新房、孩童過生日、為老人慶壽、結婚及喪葬等都會請人表演鼓書。有的家戶中供奉神靈,也會請藝人前來表演,祈求家人平安。
采用陽城方言,字正腔圓,聲音開闊豪放、朗朗上口,
陽城鼓書大多采用“二板調”,“二板調”中的“二”是一個虛數?!岸逭{”能文能武,而且可以自由靈活地與其他板式連接?!岸逭{”在陽城鼓書中的運用最多、最廣,也最靈活。以外,陽城鼓書所采用的其他板式腔調有“干板調”“小板調”“絲弦調”等。
陽城鼓書的唱本分為武書和文書兩類,風格有風趣幽默的,也有催人淚下的,情節豐富、內容生動。故事中有武打片段的屬于武書,代表唱本有《大八義》《小八義》《金簪記》等;故事中描繪公子上京趕考此類情節的屬于文書,代表唱本有《包公案》《五女興唐傳》《楊秀英》等,其中《包公案》的演出頻率最高。
陽城鼓書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最為盛行,1997年后逐漸衰落。目前陽城鼓書藝人只剩40位左右,其中女性藝人只占四分之一,也有一些夫妻搭檔。此次采訪中,藝人李晚龍先生講述了他早年拜師學藝的經歷:“一開始先聽老師說,一段時間后跟老師學樂器。白天學樂器,晚上聽老師說書,然后老師反過來聽徒弟說書,學成至少要兩三年。那個年代徒弟學成之后,會給老師買身新衣服或者送個鏡匾、錦旗之類的作為謝禮?!?/p>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陽城的鼓書曲藝也逐漸凋零。20世紀為完成大隊義務工的殘疾藝人和盲藝人,如今出來活動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政府有時會舉辦文化下鄉活動,幫助藝人們進行宣傳,也給藝人們提供了一個平臺。文化局每年會有幾次活動,召集不同的說書機構進行比賽等。政府的各項舉措都是為了民間藝術的傳承與發展?,F在的陽城鼓書也常常用來宣傳黨的政策,如藝人們會將黨的十九大、十九屆五中全會的內容通過自編自創進行宣傳。現代科技的進步與運用,“抖音”“快手”“b站”等短視頻App的產生和使用,使鼓書藝人多了一些展示的機會,也為陽城鼓書的宣傳打開了一扇窗。
藝人李晚龍先生在談到陽城鼓書現狀時說:“很希望政府能夠大力支持民間藝術,多為民間藝術,特別是即將凋零的民間藝術搭建一些舞臺,讓陽城鼓書在宣傳的同時,也能把曲藝工作發揚光大,不想讓鼓書表演在自己這一代丟失?!?/p>
陽城鼓書作為傳統藝術,在如今日新月異的社會中被逐漸邊緣化了。要想深入、詳細地了解民間藝術,必須身處民間藝術所產生、發展的環境中,這樣才能理解它們對民間生活的獨特意義。民間藝術急需被挽救、被發揚,發揚民間藝術是我們作為年輕學者義不容辭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