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潤云
(迪慶州林業和草原局,云南 香格里拉 674400)
鄉村振興戰略是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是“三農”工作總抓手,也是涉藏地區建設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的重要舉措。林業生態建設涵蓋生態文明建設、產業經濟發展、鄉村社會穩定與民族文化繁榮等多個領域,是維護山區生態安全、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建立特色產業鏈的主要途徑,因此也是山區鄉村振興的重點領域和重要手段。新時代黨中央對涉藏州市提出了“加強生態功能區建設,創建國際生態文明新高地”的要求和“守護高原生靈草木、萬水千山”的囑托,迪慶州加快林業鄉村振興生態建設行動已勢在必行。為向我國鄉村振興提供理論依據,近年來國內對林業與鄉村振興關系的研究眾多、方法多樣,然而其中殊少針對高寒山區的專項研究,造成高寒山區實施鄉村振興失據,因此急需研究高寒山區林草生態建設對鄉村振興的推動機制及建設模型等理論依據和行動指南。
研究高寒山區林業生態建設對鄉村振興的影響及其相互作用多采用態勢分析法(SWOT分析法)。該方法通過調查列舉基于經濟社會發展內外部環境和競爭條件下的林業建設優劣勢、戰略機會和威脅因子,矩陣排列并相互匹配后進行系統分析、戰略組合選擇,從中得出適于研究對象鄉村振興林業生態建設的最佳發展戰略及問題應對策略。通過調查,迪慶州基于林業生態建設獲得的山區鄉村振興優勢包括:較高的森林覆蓋率和森林蓄積量、獨特豐富的生物多樣性、極端重要的國家生態安全區位和國際關注度、優越的林下經濟資源和新型林產業發展潛力等;其劣勢則體現于市場經濟要素不足、信息閉塞導致的社會經濟發展滯后、突出的大資源小產業現象、林業第一產業后勁乏力而二三產業基礎薄弱等方面;發展機遇則包括新時代中央生態文明建設政策、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重大工程、長江經濟帶建設、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行動、西部大開發和一帶一路等戰略機遇;外部脅迫因素主要是區域林業高端技術人才及本土人才培養機制缺乏、林草發展外部信息獲取渠道不足、政策和技術高端指導體系不健全以及惡劣環境所帶來的自然災害風險與超高的建設經濟標準等。經優勢-機會、優勢-威脅及劣勢-機會、劣勢-威脅矩陣戰略分析,可看出該州林業生態建設主要是通過發揮當地生態資源優勢,銜接國家戰略發展機遇,利用國家傾斜政策,提升林業生態扶貧工程深廣度,規避產業弱小散及生態價值轉換制度不完善帶來的發展劣勢,以及人才缺乏、財政困難、自然環境惡劣等帶來的先天不足,用林業生態項目建設成效強化壯大林業一產業總量,加快二三產業培育進步,推動林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從而對山區鄉村振興產生積極的影響。
迪慶州是地處青藏高原東南緣橫斷山脈南段,境內溝谷縱橫、雪峰林立,平均海拔3380 m,相對高差達5260 m,立體氣候明顯。全州國土總面積231.85萬hm2,山區面積占87%,林業用地占82.6%;總人口38.7余萬人,少數民族人口占88%以上。“十三五”期間,該州林業生態建設社會經濟貢獻率超過15%,林草生態價值達100億元,特色經濟林對山區農業總產值貢獻率達到7%;全州73%以上農村家庭林草產業直接或間接收入達3500元,林業生態扶貧對山區脫貧攻堅的貢獻率達到30%以上,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內在推動力。
通過林業生態扶貧行動,“十三五”期間該州完成營造林建設和森林質量提升工程146萬畝,三沿四旁植樹1260萬株,建設特色經濟林14.4萬畝,實施生態治理4.3萬畝,將全州森林覆蓋率提升至76.63%,森林蓄積達2.68億m3,生態惡化形勢得到初步厄止,改善了山區生產生活條件,筑牢了山區鄉村振興的生態基礎[5]。
林業生態建設成效包括社會、經濟和生態三大效益貢獻,是鄉村振興實現生態價值的依賴和基礎。通過建立完善生態管護制度,實施退耕還林等經濟產業型生態扶貧工程和高原牧區退牧還草、草原生態修復治理工程,建立森林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和村規民約機制等,當地建立了生態保護型扶貧機制,增加了群眾勞務收入的同時強化了家庭林產業基礎,探索了高寒牧區林草融合發展鞏固脫貧成果的途徑,減少了森林低價值消耗和無序利用脅迫,提高了群眾生態保護意識和生態收益期盼,增加了山區鄉風文明建設和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新內涵。
林業生態建設通過提升山區生態穩定性,推進生態系統功能修復,對鄉村振興起到重要的生態安全保障作用,將資源優勢通過林業建設轉變為生態優勢,促進生態宜居、產業興旺、生活富裕和鄉風文明。
通過提高山區生態環境承載能力,強化鄉村環境容變御災空間,消除資源消耗及環境氣候變化影響,創建環境緩沖御災屏障,從而增強了鄉村治理有效性。
林業生態建設通過提升鄉村經濟發展潛力,增強山區產業發展后勁,形成生態提振作用,促進了鄉村產業興旺。
林業生態建設通過山區經濟結構調整,轉變鄉村經濟發展模式,統籌生態保護與全域旅游、資源擴繁與特色產業強基、生態文明建設與傳統文化挖掘、生態景觀打造與鄉村旅游振興,促進林業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實現了鄉村生活富裕生態宜居。
林業生態建設通過樹立生態文明新理念,形成鄉村文明風尚和文明高地,對鄉風文明建設產生生態文化振興作用
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高寒地區要深入開展林業生態建設,應著重解決鄉村振興與林業發展間的良性互助和協調發展難題,建立與高寒山區鄉村振興目標相一致的林業生態建設模型。
瑞士生態環境型鄉村振興是一種較為成功的鄉村振興經驗,它以綠色環保為基本追求,強調農村生態、社會和經濟價值,通過展示獨具特色鄉村自然風光與開發傳統特色文化、休閑游憩等鄉村旅游有機結合,促進鄉村旅游業發展,從而提高鄉村生活質量,促進農村現代化[6]。改善生態實現鄉村宜居是鄉村振興的首要環節,是林草等部門的重點責任。迪慶高寒山區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生態條件和民族文化優勢,有著現代都市所沒有的綠水青山和鄉音容顏,因此以山區生態環境改善為目標的林業生態建設,可以結合挖掘民族古村落生態景觀和生態文化、原生態的兩江茶馬古道文化、山村古樹名木文化,培育創建森林傳統人家、生態民宿等,實施生態環境型林業生態建設模式,打造森林小氣候、原生態草原特征突出的高原生態宜居鄉村,創建獨具魅力的高原森林生態產業品牌,提升高原鄉村吸引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業,使其成為當地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模式。生態環境型林業生態建設模式適用于該州大部分高海拔高森林覆蓋率但生態相對脆弱的山區,其技術要點首先在于鄉土常綠針闊葉樹種的選擇培育及配置研究,以營建改造針闊混交、喬灌草結合、花葉相宜的復層生態景觀林為主,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為路徑,圍繞村鎮河湖兩岸和道路面山,點線面結合開展建設;其次應加強高原特有樹種和森林對特定人群的康養保健作用研究,加快高原特有森林康養創意產品開發,將高原生態宜居與鄉村康養保健休閑游憩相結合,打造當地生態產業創新升級版。
該模式主要借鑒日本因地制宜型鄉村振興經驗,其發展要義在于充分挖掘本土資源優勢、找準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地利用本土特點來打造區域經濟優勢產業,創建具有地方特色的龍頭產業和企業品牌,形成一鄉一業、一村一品的特色產業基地,形成區域經濟優勢,提高整體效益[6]。我國山區鄉村振興的核心是經濟振興、產業興旺,新時代林業生態建設理念不僅要突出生態作用,而且要體現社會價值、經濟效益和綠色內涵。迪慶高寒山區由于資源閑置、資源價值轉換不力及投入不足,農村經濟發展普遍落后。從生態經濟學角度看,只有把鄉村美化綠化為主的生態建設與產業增效、群眾增收、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吸納社會資金等經濟措施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大力培育林業新型經營主體,利用森林環境和資源,采用林果、林藥、林菌等高效復合型林產業模式,引導適度規模經營,發展森林觀光、林下經濟、鄉村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新業態,開展綠色產業型林業生態建設模式,探索可持續的產業興旺之路,既可讓山區群眾持續增收,實現生活富裕,又可鎖住鄉音鄉愁,展現鄉村鄉風文明的生態美。綠色產業型林業生態建設模式適用于該州氣候溫和、植被豐富、林產業基地集中的亞高山區和河谷區。其技術要點在于推動當地林業一二三產的融合發展和協調進步,要以綠色低碳高原特色為基調,選準選好當地適生的特有或專有樹種,按一村一品的原則優先建設高規格一產基地,通過一產,結合山區生態,培育發展高效復合型林產業和生態旅游、森林康養,打造鄉村振興特有品牌。
借鑒韓國自主協同型鄉村振興經驗,通過政府政策扶持和群眾意愿,共同推進山區生態環境修復與鄉村有效治理,來實現鄉村振興和山區林業現代化的目標,其理念在于鄉村群眾的自我管理自覺和良好生態環境追求。當前通過實施生態護林員制度、林業項目傾斜政策、林草產業扶貧等措施,對高寒山區集體林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紅線保護和資源配置利用,全面禁止天然林采伐同時又強調農民自用材的科學管理,有力改善了山區面貌和環境,這其中明顯有政府生態政策扶持和群眾環境愛護的意愿,因此開展自主協同資源保護型林業生態建設模式,能利用群眾自覺性有效守護鄉村青山綠水,為國家貢獻生態的同時,又為山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綠色動能”,拓展群眾持續增收渠道。其能普遍應用于迪慶廣大山區,并可與其它模式結合應用。其技術要點在于要實現國家生態保護政策的項目化,建立保護成效可考核體系,確立管護補助的長效性連續性及獎懲制度的嚴格施行,政府部門要強化森林資源保護對于地方經濟的促進機制和利益輸送,如實施保護的同時大力扶持群眾開展林下經濟開發和森林旅游發展等,要建立森林網格化管理責任區制度,政府要通過生態贖買轉移支付政策對山區基礎設施建設給予補助或投資,群眾在收獲管護酬勞的同時得到鄉村基礎設施建設給予補助或投資,而且可結合森林巡護工作開展山區生態修復治理,培育發展高效復合型林下經濟產業和生態旅游、森林康養等,利用國家扶持打造現代化森林鄉村,促進鄉村振興。
生態效益補償制度是生態價值貨幣化、生態功能資產化的途徑之一,是打破山區資源閑置和轉換困局的主要手段。生態效益型林業補償制度建設主要利用外部性理論和公共物品理論等原理,認為森林生態是全社會的共享資源,具有公共產品屬性,不能排他后自我享受,其利他性溢出效應帶來的系列保護發展問題和矛盾就是林業生態建設需要首先面對的問題的矛盾。為避免森林生態資源“公地悲劇”的產生和搭便車行為,解決生態建設中信息不對稱問題,就需要引進建立市場補償機制[7]。通過建立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完善森林草原生態有償使用和環境損壞補償制度,樹立綠色生態經濟觀念,引導社會生產要素及資源向山區聚集,為高寒山區鄉風文明、鄉村治理提供新思路新機制,使保護為主的山區主體生態功能區發展生態友好型產業和高新生態技術產業成為可能。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型林業生態建設模式適用于森林資源豐富、生態區位重要的地區,是迪慶高寒山區鄉村振興中首要建立完善的制度體系。其建設的要點是實現生態價值貨幣化、生態功能資產化,防止出現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完善森林草原生態的有償使用制度和環境損壞的補償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