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 靖
(金陵科技學院建筑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1169)
高校是國家培養高級人才的重要環節,高校的師資力量是衡量高校教學實力的主要指標之一,當今社會競爭激烈、知識更迭日新月異,培養一支優秀、科研能力強的師資隊伍是學校長遠發展、落實新工科的必備之路[1~3]。
在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速度放緩,經濟發展轉型的大背景下,新工科的建設要以培養綜合性人才為主要目標,更加重視高校教師實踐經驗和綜合能力的培養[4]。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縱深發展,我國高校始終朝著大眾化的高等教育模式演進[5]。但高校的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十分薄弱,其社會角色更多的是附屬于政府部門,在人才引導以及引領產業結構優化等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對于工科類院校,精準把握時代脈搏,在時代的大變化中攫取適合高校教學改革的小變化,在新工科背景下成長起來的人才為社會所需, 為企業所用,才是工科類院校未來發展之路徑[6]。
當前高校師資隊伍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師資隊伍年齡結構不夠合理,我國普通本科院校大多數成立時間不夠長,而其師資年齡構成也都由20~40歲的青年教師組成,雖然青年教師年富力強,但是顯然在教學經驗上存在明顯不足.在獲取優質教師的動力源上,普通本科院校與重點大學之間差距明顯,地方資源獲取不足也是師資結構受限的主要原因[7]。
其次,師資隊伍建設規劃滯后。受辦學層次和經費影響,大部分的普通本科院校局限于傳統教學模式,對于新工科等有廣泛發展前景或新興的專業上,其在師資引進以及教學考核等多種環節缺乏長效規劃機制,導致師資隊伍固定僵化,無法為學校發展提供更大的貢獻[8]。
此外,師資隊伍的國際化事業有待開闊,國際化比例有待提高。新工科是社會發展的大勢所趨,是國際發展之路。師資隊伍的國際化視野不夠開闊,國際化教師比例較低。
第一,立足學科現狀,積極引進綜合性高級人才,新工科的建設離不開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因此,要從源頭上下功夫,建立教師引進機制[9]。首先,針對學校的學科建設,從當前學生的就業困境和未來發展方向著手,展開針對性的教師培訓方案和人才培養方案。通過升級改造教師引進機制,理清當前教師隊伍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從而優化教師隊伍[10]。
第二,從專業設置的角度,不同學科的專業要制定針對性的課程培養方案。從教師教學的宏觀層面角度,教師隊伍的質量一定程度上決定著課堂效果的質量。因此,需結合課堂教學實踐,引進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科研能力的教師,補齊當前青年教師的短板,同時適應新工科發展方向,培養適應能力強,適合經濟技術改革的教師隊伍[11]。
師資隊伍儲備是高校長遠發展的重要一環。隨著產業變革的日益深入,新工科專業建設在工程類高校中逐步增多,與此相對應的是師資隊伍的布局。首先,圍繞新工科建設的需要,組件應用型師資隊伍結構,合理設置人才梯度,在教師的引進工作中,加大對新經濟理論的理解,加重實踐背景的考察權重。其次,在學科設置中,按照學院的長遠規劃和專業機構模型,打造專業的新工科教師團隊,將現有教學內容向新型產業內容轉變。第三,利用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興專業,推動新工科教學朝著更加國際化和更加尖端化的方向發展,培養教師的國際化思維和視野,并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12]。
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持續發酵,專業領域的細分愈加明確,同時,各專業之間的交叉與融合,進而形成宏大復雜的“大工科”。打造“雙師型”隊伍,旨在解決教師培養與產業需求相背離的問題,針對當前新經濟和尖端技術人才緊缺的問題而提出了解決策略[13]。例如,通過構筑校企合作基地,積極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教師資格培養,讓有潛力的教師參加境外研修、企業掛職等方式,在校內校外廣泛接觸學術前言,進一步提升教師對新工科的深層次理解,使教師深入到隊伍建設當中[14]。此外,新工科的人才培養更加注人才的國際化視野和工程實踐精神。因此,教師需親身示范,發揮出立德樹人的作用,全面加強對教師人文精神和工科情懷的培養。探索出一條既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同時又懷有深切的人文關懷,并對新工科各項理論知識功底扎實的教師隊伍,全力打造“雙師型”師資隊伍[15]。
新工科建設是基于國家發展戰略和高等教育深層改革而提出的綜合發展理念,結合當前經濟發展中的新型產業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高等工程教育的縱深發展提供新理念、新思路[16]。多元化的教師管理機制是新工科建設的內生動力[17]。建立多元化的教師管理機制,首先,需進一步拓寬教師眼界,幫助教師充分認識當前經濟發展動態,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新工科學科建設。其次,結合教師自身的研究方向,幫助教師更新知識體系,探索研究的前沿和熱點,提升交叉學科融合教學的能力,構建產學研相結合的管理機制[18]。
由于產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教師的工程實踐能力有著極高的要求[19]。高校“因產業而生,應產業而長,隨產業而興”。面對教育凡事的轉換以及產業升級帶來的困難,教師需始終保持學習的動力,并積極適應校內各種培訓體系[20]。高校需加強入職前的正向評論[21]。在入職前,將高校的教學理念、專業配置、認證體系等一系列內容作為教師入職培訓的基本內容,構建教師群體一體化的教學理念[22]。此外,積極開展市場動態調查,讓在校師生及時了解市場需求,并據此在授課的過程中進行調節,做到在校學習與企業需求的緊密連接[23]。除此之外,依托校內現有資源,整合校內工程訓練中心、實驗中心、實踐基地等,搭建新工科素質培養與實踐平臺,讓教師們增加理論素養的同時,于實踐能力上亦有較大的提高,進而逐步增強工程實踐能力[24]。
新工科背景下,教師隊伍的素質建設關系著整個高校教育體系的提升。教師隊伍的建設,就像一列高速運行的火車,而教師隊伍就像火車頭,是人才培養質量的引擎[25]。本文從運行水平、資源水平、制度水平、培訓水平4個角度總結了新工科理念中5個需要提升的維度。綜合評定了新工科人才素質定位的核心依據,從國家戰略體系責任體系出發,以完善高校教師隊伍培訓體系為目標,提出了建立新時代高校教師人才培養機制[26]。由此得出結論:無論是傳統工科建設還是新工科建設,師資隊伍建設始終是學科建設的根本,也是開展學科領域學術研究和學科專業人才培養的前提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