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楊康 劉美霞 廣東白云學院藝術設計學院
本研究試圖從宏觀角度分析課程思政在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教育領域中如何體現,并對其重要影響與價值進行剖析。從知識技能、過程方法、情感關聯、價值觀四個維度出發,以“插畫設計”課程教學為載體探討課程教學思路,為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課程建設開辟更多的改革創新道路。
自黨的十八大以來,習總書記在多個場合談到思政課建設的重要性,他強調:“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為了更好地落實思政教育的方針,各大高校紛紛響應,開始把個別專業融入課程思政教育理念,其中,藝術類學科成為重點建設對象。藝術作為與世界溝通的橋梁,其獨特的語言為我們的社會、文化、商業提供了更加形象、更加直觀、更加富有精神內涵的表現形式。加強藝術思維的培養,掌握藝術理論及方法,了解藝術設計工作的流程,是我們在校大學生努力提高的重要方向。在我國,藝術設計類學生有極大的特殊性。首先,藝術生重術科輕文化的現象非常嚴重,高考文化分數普遍不高。其次,藝術類專業和其他專業相比,嚴謹性稍弱,學生在接受藝術教育的過程中,更加強調發揮主觀能動性,充分釋放自己的天性,沖破條框束縛,努力提升思維發散能力。基于以上兩點特征,部分學生存在自由散漫,過分強調個性,自控能力減弱,難以融入集體,作品風格怪異等問題。因此,藝術生更應該重視思想道德建設,樹立正確向上的核心價值觀,培養健康美學。藝術類學科不同于其他理論學科,特別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更加強調動手實踐能力,專注培養技術型人才。因此,如何將思政元素融入藝術實踐是所有從事藝術專業教學的教師首先要研究的問題。
課程思政的主要任務是“育人”,“育人”的關鍵實施者是教師。教師要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增加專業知識,充分認識思政教育的意義,保證教學效果,設計出切實可行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建設方案,引導學生通過專業實踐,弘揚紅色文化,提升民族素質,推動社會文明發展。
思政教育應與專業課緊密相連,教師需量體裁衣,不能生搬硬套。理論從實際出發,教師應找到專業契合點,不要盲目選課,稍有不慎則會導致課程生硬無趣,使學生喪失興趣等后果。藝術設計專業種類繁多,其中細分課程更是五花八門,選擇一個適合思政融入的載體至關重要,本文主要以視覺傳達設計專業“插畫設計”課程為核心建設目標,深入挖掘課程思政元素,融入教學內容。“插畫設計”作為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必修課,與傳統的印刷品,品牌或是UI 界面相比,其視覺表現形式更加多樣化,視覺沖擊力更強,信息傳遞量更大,能夠適應不同題材的切換,是思政教育融入藝術教育的良好載體。
“插畫設計”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應結合紅色文化、史實進行講解,逐步引導學生感受我國傳統文化的深厚積淀、博大精深,體會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以及日益強大的國際競爭力、影響力。
教學內容與框架主要分為以下四點。
首先,教師要詳細講解插畫設計的基本情況,包括插畫設計的歷史淵源、基本表現手法、基本視覺特征、在各類視覺藝術中的體現和傳統插畫的聯系與區別等,使學生對插畫的特點有一個相對清晰的了解。本部分主要涉及文獻材料的研究,針對特定名詞與概念進行闡釋,以便學生厘清插畫設計在理論層面的相關知識,并通過優秀案例進行分析,充分展示中華傳統文化。此外,在基礎理論階段,我們還需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思政元素。當務之急就是要讓學生產生文化自豪感,堅定本國文化自信,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拓展學生思維維度,將全球化視角與本民族文化相結合,加強與世界的聯系。插畫設計是一門極容易塑造故事性、思想性的傳達藝術,容易實現情感的契合和精神的共鳴。這些特點容易引發學生積極思考、使其敢于實踐,在潛移默化中與“中國夢”“國際影響力”產生情感共鳴,啟發學生自覺認同,引導其價值追求,從而實現思政教育的目標。
其次,教師要研究插畫在設計領域的重要表現形式。近年來,隨著國家實力增強、民族自信提高、社會地位變化、中西方文化不斷碰撞,中國設計師開始對“潮流”一詞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從之前的整體設計質量來看,無論是商業設計,還是自主創作都較為平庸;大部分作品還是復制和抄襲國外的“設計語言”,這種急功近利的“拿來主義”導致相當一部分平庸之作產生,這是現代設計師對自身民族文化缺乏自信的表現。但是現在,中國本土設計師越來越多地在本國文化中尋找“潮流”語言,“以國為潮”成為當下設計作品的新動向、新趨勢。
在這樣的背景下,“國潮插畫”應運而生,國潮插畫在現階段可謂風頭正勁,它把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的潮流時尚結合,使中國品牌有了屬于我們民族自身的審美個性。文化自信在國潮插畫的藝術創作里展現得淋漓盡致,它們摘掉了毫無創意、廉價的標簽,刷新了世界對中國原創的認識,國潮崛起成為中國的自信與驕傲。
“國潮風”插畫體現了中國設計全部的物質精神活動,它滲透到了書籍、包裝、產品、品牌等多個設計領域。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以獨具一格的中國傳統顏色為基調,將傳統京劇人物、十二生肖、傳統紋樣、文物以及建筑等,與當下潮流元素相結合,這都體現著我們民族自身的文化價值和豐富內涵,也完美地展現出我國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對國潮風插畫設計的探索與了解,學生能夠更好地提升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還能提高對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提升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進而達到發展校園德育、美育的教學目的。
再次,教師應重點研究如何將紅色文化有效地滲透到插畫設計教育中,引導學生對史實以及紅色精神文化進行有效的提煉,并運用合理的設計手段和表現技巧,從實踐角度出發,將富有深刻內涵、凝聚民族精神的視覺符號巧妙地運用在美術與設計作品中,創造出具有我們中華民族自身特色的紅色藝術設計作品。通過紅色設計實踐,學生能更加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升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知,培養人文情懷與愛國精神。
最后,教師應積極鼓動學生參加各項插畫設計比賽活動,以賽促學,以賽促教,將專業比賽成績作為檢驗學生課程學習效果的重要考核標準之一。這類活動能使教師與學生對思政教育更為重視,促使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更為有機地融合。教師可以通過中國大學生廣告藝術節學院獎、全國大學生廣告藝術大賽、全國海洋文化創意設計大賽等學科競賽,將專業知識融入社會實踐發展、生態文明建設中。教師應將設計興國理念貫徹到底,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
綜上所述,課程思政融入插畫課程的框架主要有四個方面,即思維拓展、元素提煉、技法風格、以賽促教。思維拓展即把對插畫歷史的講解和對未來設計的發展走向分析相結合,使學生博古通今,從插畫設計發展的歷程當中學會看未來發展趨勢,培養學生的理論素養和預判能力,讓學生通過學習研究中國紅色精神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史實資料,找到創作主線,提煉創作素材,加上繪畫技能的不斷練習,設計比賽的不斷歷練,最終使學生提高由感性到理性,再到實踐的創作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充分感受到創作的樂趣,也可以從中感受到我國傳統文化的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感嘆祖國的日新月異,以及越發強大的國際影響力。這還能使學生更具社會責任感,為以后設計出與時俱進的插畫作品打下堅實的基礎。
課程思政的融入不僅要“育人”,更要給學生帶來新鮮的創意來源,從而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型人才,幫助企業提升商業價值。一個國家要想擁有具有自身文化特色的作品,就必須擁有自己的設計語言。近年來,我國的藝術設計行業,從整體的設計質量來看,無論是商業設計,還是自主創作都在不斷進步。中國設計要想進入世界舞臺并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有自身的文化內涵、民族個性。如何體現民族個性,我們可以從本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入手,提煉精華并與設計相結合。例如,中國純牛奶品牌特侖蘇的包裝設計與燕京八絕之一的“京繡”相結合,在色彩和風格上求同存異,它將蝴蝶、鴛鴦、仙鶴等刺繡融入包裝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國潮風,使特侖蘇長期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廣州涼茶王老吉近年來越發火熱,已成為涼茶行業的領軍品牌,并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王老吉涼茶的包裝也是別具一格,不拘泥于傳統束縛,突破創新、追求時尚潮流,在原有包裝設計的基礎上走“國潮風”,打出了主題為“家有國潮,吉但不燥”的口號,運用國潮插畫的形式將古代人物(如格格、太子、皇上等角色)寵萌化,將嚴肅端莊的古代皇室人物變得鮮活、接地氣。“安逸太上皇與硬朗老爺子”“慈祥皇太后與和藹老祖母”“尊貴皇阿瑪與家里好爸爸”“端莊皇額娘與時尚辣媽咪”“精致美格格與甜心小棉襖”“聰睿皇太子與居家暖男兒”,這種古今人物的設定,表明了涼茶在我國悠久的歷史地位,起到了傳承中國文化的作用。國潮插畫已經成為它們主要的創作來源,其一方面可以使品牌更加年輕化,另一方面能重現國風之美、傳承文化,為國家創造更富有民族個性的高顏值產品。中國的品牌需要創新,需要現代化,但一味地拋棄本土文化,不挖掘自身精神元素的民族品牌是走不遠的。因此,教師需要從基礎教育抓起,將思政教育與設計相融合,幫助學生樹立振興中華的設計信念,增強愛國主義責任心,做自己的設計,做中國的設計。
綜上所述,食品營銷作為食品包裝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對樹立食品品牌形象和增加食品銷量有積極的作用,因此在實踐中需要強調食品的包裝與設計,食品包裝與國潮插畫的契合性表現會更加突出。現階段,“國潮風”插畫在食品包裝設計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對“國潮風”插畫在食品包裝設計中的價值和具體應用進行分析,在食品營銷中非常重要。
總之,思政教育完美融入教學設計并非朝夕之事。在專業課程中,如何把思政元素融入課堂設計,需要教師用心研習。教師需改變自己原有的思維定式,在不斷提高自身設計能力的同時,拓展自己的教學路徑,堅定自己的教學方向,從繁至簡,設計出優秀的思政課。教師還要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引領他們走進思政課堂,在設計中學做人、做事,激發愛國熱情,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努力成為“四有”“四個引路人”式好教師。教師還應堅持“四個相統一”,做好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突出育人,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