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璐 廣東技術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對于演奏者來說,音樂聽覺是一種專業素養,是給予音符最合適的音準,是創造出動人韻律的基礎條件。對聽眾來說,音樂聽覺是一種能力,是鑒別鋼琴演奏好壞、參透鋼琴演奏奧秘的必備條件。在時代不斷發展、鋼琴演奏不斷普及的今天,越來越多卓越的鋼琴演奏者浮出水面,也有越來越多的大眾更懂、更愿意去懂鋼琴音樂演奏的內涵。本文就音樂聽覺在鋼琴演奏中的作用展開了分析探討。鋼琴演奏不僅要求演奏者具有高超的鋼琴彈奏技巧,還需要其具有敏銳的音樂聽覺能力。鋼琴學習者經常聽到諸如此類的建議:“如歌般的演奏!”“注意和聲色彩”“聆聽聲音所產生的美感”。從某種角度來說,音樂聽覺是感情演奏的一半靈魂,是演奏出動人曲目的根基,這也是音樂聽覺在感情演奏中的重要意義。而從內涵來看,音樂聽覺不僅代表著用耳朵去聆聽,還需要用心去感知。
所有的舞臺表演都體現了“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這一真理。而對于鋼琴演奏來說,每一個音符的敲打、每一段韻律的譜寫、每一曲音樂的演奏,都是演奏者在臺下夜以繼日地練習中鍛造和沉淀出來的。
例如,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也是一位在音樂上頗有造詣的音樂家,在其作品《琵琶行》中就曾寫道:“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限事。輕攏慢捻抹復挑,初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
在這首詩中,白居易扮演的是一名聽眾的角色,但他所表現的,不僅是在用耳聽樂聲,更是在用心去感受。“轉軸撥弦三兩聲”,就能聽出曲中情意,從“弦弦掩抑”中更是感受到了“平生不得志”。這些都是根據自己的人生閱歷,用心聽到的結果。而用耳聽到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更是形象具體地描述出琵琶曲調聲。“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難。冰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的收尾,則是白居易通過自己文學上的造詣、閱歷上的沉淀以及自身對音樂的理解,勾勒出完整的琵琶演奏的畫面。其將音樂、情境和感情糅合在一起,給人一種身臨其境、側耳傾聽的微妙感受。
而這種復雜的、優美的、豐滿的描寫,正是音樂聽覺在音樂演奏中的意義。它可以讓音樂演奏變得完整、有意義,得到升華、更加高尚。音樂聽覺和音樂演奏之間相輔相成、相互成就、唇齒相依,音樂聽覺能夠使音樂演奏更加完美。
音樂作為一門以聽覺為主的藝術表現形式,表演者與聽眾主要是通過聽覺來感受音樂帶給心靈的震撼,實現心靈的放松與愉悅。所以,在鋼琴演奏中想要獲得良好的表演效果,就要高度重視聽覺在音樂中的作用。只有這樣才能夠充分體現音樂聽覺在鋼琴演奏中的藝術價值,并讓人們獲得美好的音樂享受。鋼琴演奏者演奏出的音樂聽覺可以分為內部聽覺和外部聽覺。外部聽覺主要依靠人耳結構所形成的聽力,有利于鋼琴演奏者判斷音準和聲音;內部聽覺則主要憑借人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和造詣,是內心構建的對鋼琴演奏所形成的感官上的一種知覺。
外部聽覺,顧名思義,就是正常人體通過自身的聽力結構,所能夠達成并實現的,經過外部聲音的刺激后傳達給聽覺器官,最終在大腦形成的一種聲音的知覺。在鋼琴演奏的聲音傳出之后,聲音進入耳朵,通過耳膜中樞結構神經傳達給大腦,大腦下達指令之后就會反饋出“聽到聲音”這一信息,從而使人體產生相應的生理反應,由此形成“聽覺”。因此也可以說,人的生理反應所完成的接收、轉化和傳遞聲音的結構和過程,被稱為“外部聽覺”,這是一種相對程式化的、機械化的過程,是所有擁有完整聽覺結構的人都能夠完成和達到的。人們可以利用外部聽覺來辨別、感知各種聲音,這是擁有完整聽覺結構的人類與生俱來的一種本能。而好的聽眾和鋼琴演奏者一方面需要在鋼琴演奏方面具備一定的天賦,還需要在成長過程中不斷訓練自己聽力的靈敏程度,從而使自己獲得辨別不同音符、節奏和韻律之間的差異的能力。
外部聽覺能力得到強化以后,通過演奏技能的訓練和提高,鋼琴演奏者便能夠判斷自己的演奏是否順暢、音準是否準確、彈奏的間奏和力度是否把握到位等。我們知道一句話,音樂無國界。也就是說,無論什么類型,以何種形式、語言表達出來的音樂,都有可能被不同民族、國家、膚色和年齡的人聽進去。好的曲目不僅能讓大家聽得見,更能走進聽眾的心里,讓聽眾感同身受,產生更深層次的理解。這種更深層次的理解與感受,就要借助另一種能力即內部聽覺來達成。
如果說外部聽覺給人帶來更多的是“享受”,那么內部聽覺能夠給人帶來的就是“震撼”。內部聽覺,就是人在聽到音樂之后的一種發自內心的、油然而生的感受。好的演奏不僅能夠讓演奏者和音樂融為一體,同時也能夠將聽眾帶入一個未知的奇妙世界中,讓演奏者和無數的聽眾達到一種“共鳴”。而“共鳴”的力量之大,與“共振”幾乎能夠相提并論。一座堅固無比的橋梁,在共振的作用下能夠瞬間崩塌,而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則能夠在共鳴的作用下瞬間消散。
但內部聽覺不是與生俱來的。也就是說,不是所有人在聽到《命運交響曲》的時候都會感受到心靈的強大沖擊,不是所有人在聽到《月光》的時候都會覺得寧靜安穩。內部聽覺需要靠長期的訓練、感受,得到不斷加強。在世界音樂歷史上,音樂巨人貝多芬失聰后,仍舊依靠自己強大的內部聽覺和高超的鋼琴演奏技藝譜寫出一曲又一曲令人震撼的世界名曲。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內部聽覺是外部聽覺的一種升華,是在擁有了外部聽覺和情緒感知之后凝結而成的。內部聽覺更為強大、高級,更能從心靈深處給人帶來力量和震撼。
整體上來說,在音樂聽覺上,外部聽覺和內部聽覺是密不可分的。音樂的演奏離不開音樂聽覺,音樂的賞析同樣離不開音樂聽覺,失去了音樂聽覺,再好的鋼琴演奏都會淪為“對牛彈琴”。因此,音樂聽覺是貫穿在鋼琴演奏的整個過程中的,同時更是讓鋼琴演奏者和聽眾之間形成緊密聯系的重要紐帶。在實際的鋼琴演奏中,想要表現出好的鋼琴演奏效果,演奏者就要掌握好鋼琴演奏中的彈奏技巧以及觸鍵技巧,從而獲得絕美的音色及源源不斷的渲染力來吸引聽眾的注意力。由此可見,音樂聽覺會促使鋼琴演奏者不斷加強自身的鋼琴演奏練習,使其在不斷的練習中獲得良好的演奏技巧,不斷提高自身的演奏水平。
一曲優美動聽或是令人震撼的鋼琴演奏,必定是演奏者在舞臺下苦苦訓練的表現成果。只有經過長期的鋼琴彈奏技藝的練習和音樂聽覺的培養,才能成就一段能夠打動人心的鋼琴演奏。鋼琴演奏者如何才能彈奏出層次豐滿、音色色彩豐富的音樂呢?在學習鋼琴演奏的時候,演奏者需要用耳去聆聽每一個音符的聲音,用心去牢記每一段旋律的間奏,同時認識每一次擊弦時鋼琴發出聲音的原理,最終明白在一個曲目中哪一個音符的聲音是最準確的,哪一種間奏是最舒服的,哪一種力道的敲擊是最自然的,只有這樣才能為完美的鋼琴演奏奠定扎實良好的基礎。
在之前的論述中提到,內部聽覺是外部聽覺的一種升華,如果說外部聽覺能力是鋼琴演奏的基礎,那么內部聽覺感知的訓練則是提高鋼琴演奏水平的關鍵。俗話說“物以稀為貴”,這個“稀”并不意味著演奏者有多么標新立異,而是要求演奏者在鋼琴演奏時能體現出獨特的個人風格,能讓人感受到他的不同。而同一首鋼琴曲目給人帶來不同感受的前提是,演奏中所流淌出來的感情是不一樣的。內部聽覺的造詣在鋼琴演奏中所展現出來的是曲目的靈魂,聽眾能夠感受到演奏者在閃閃發光。他們所展現的鋼琴演奏是經得起推敲和傳承的,他們所勾勒出來的情感是豐滿的、真誠的,也只有這樣的作品和演奏,才能走進聽眾的心里。
演奏者在練琴時可以通過調整影響音色變化的演奏技巧,并結合“內部聽覺”功能,盡可能縮小“外部聽覺”與“內部聽覺”之間音色的差異。在鋼琴演奏中影響音色變化的因素很多,觸鍵方式就是其中一種獲取音樂色彩和聲音效果的重要途徑。在練習過程中,演奏者要學會把握好觸鍵的速度、力度、角度等。
如演奏肖邦圓舞曲作品64,這首作品的觸鍵要求做到音色透亮清晰,聲音要有穿透力、集中度。另外,旋律還要具有優美如歌的音色。首先,我們如何在鋼琴上彈出透亮和顆粒性的聲音呢?筆者通過自身教學實踐,總結出幾點建議供演奏者參考。首先,在練習時,鋼琴演奏者應盡量使用指尖的前半部分去演奏。這是因為,觸鍵面與琴鍵面之間所產生的角度直接影響到音色的層次,指尖越垂直于琴鍵面,即接觸鍵面越小,聲音就越清晰。在這首圓舞曲里練習半連跳音型和和弦時,演奏者都要盡量用指尖到手指第一關節之間的部位去控制。另外,觸鍵的速度也會直接影響到聲音的透亮度和顆粒性,下鍵速度越快,聲音就越明亮。此時,演奏者一定要注意,不要過快,不然音色將會變得尖銳、生硬,缺乏流動性。那么,接下來如何演繹這首作品旋律的歌唱性呢?演奏者可以考慮增加指尖觸鍵的面積,即指腹接觸琴鍵面進行彈奏。這樣可以產生較為柔和的音色。同時,演奏者還要配合觸鍵的發力點,盡量利用手腕的力量。如在彈奏音階、分解和弦的時候,鋼琴演奏者可做一個手腕畫小圈的連貫動作來帶動手指,做到旋律流暢。而在彈奏和弦或者音程的時候,演奏者也可以利用手腕力量上下移動的支撐與張力,使音色松弛有力,達到一種具有強烈節奏感的和聲效果。
演奏者需時常結合自身的“內部”與“外部”聽覺進行有規劃性的練習。在鋼琴演奏中,不同的音色是通過對演奏者上半身各個部位如手指、手腕、手臂進行系統的訓練而獲得的。鋼琴演奏者要加入一定的手指練習來提高自身的手指基本功,并學會把握好觸鍵的速度、力度及手指觸鍵面與琴鍵的角度等。觸鍵方式是一種獲取音樂色彩和豐富聲音效果的重要途徑。觸鍵的速度與力度直接影響音色的穿透力和集中度,演奏者可結合不同的下鍵速度與力度來判斷音色的透亮清晰度。
提升音樂聽覺的方式有很多種,有的人通過行萬里路,有的人通過讀萬卷書,有的人通過與其他人產生關系和情感收獲豐富的人生閱歷。無論是哪一種,都需要我們不斷克服人生的種種障礙和困難,攀登上更高的山峰。對于鋼琴演奏來說也是這樣,演奏者只有通過不同的路徑,達到更高的水平,才能看到更廣闊的天地和更美妙的風景。只有在那時,其所演奏出來的鋼琴作品才能堪稱包羅萬象,是深入人心的。而這些都需要通過鍛煉音樂聽覺中的外部聽覺和內部聽覺來實現。
如果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那么毫無疑問,在鋼琴演奏中音樂聽覺就是打開音樂世界大門的鑰匙。在鋼琴演奏中,無論演奏者還是聽眾,他們的音樂聽覺是唯一能夠將彼此連接,讓演奏者和聽眾產生強烈共鳴的源泉。音樂聽覺不僅能奠定鋼琴演奏水平的基礎,還是鋼琴演奏水平提升的關鍵,更是讓鋼琴演奏水平登峰造極的助推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