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協和學院,山東 濟南 250109)
TPACK是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縮寫,即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 框架包含三個核心要素,即學科內容知識(CK)、教學法知識(PK)和技術知識(TK);四個復合要素,即學科教學知識(PCK)、整合技術的學科內容知識(TCK)、整合技術的教學法知識(TPK)、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知識(TPACK)[1]。
教學能力是指教師為達到教學目標、順利從事教學活動所表現的一種行為特征。教育技術能力指在教育中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的能力,其內容范圍更窄,是對現代科學技術融入教學的運用能力。信息化教學能力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持,教師在現代教學理論指導下,利用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教學的能力,其范圍與教育技術能力比較更窄了,信息化教學能力隸屬于教育技術能力。TPACK是整合技術的學科教學法知識,在信息化教學能力范圍內整合學科知識。
調研發現教師中博士學位(包括在讀)達到11人,占比27.5%,碩士學位29人,占比72.5%,高學歷趨勢較為明顯。通過調查得知,大多數教師是通過公開招聘引進學校,然后考取高校教師資格證書,進而成為專業教師。具備師范專業背景經過專業的教育教學技術訓練的專業教師比例很少。因此,高校商科教師在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過程中任重道遠,對教學技術、教學能力等基礎能力的培養不可忽視。
在調查教師對教學工作能力時,被調查者對“學科專業知識”“學科教學知識”“信息技術知識”“教學設計能力”“教學組織和管理能力”等教學能力表示出“非常重要”和“重要”的占比均大于 78%,但是“教學創新能力”表現出非常重要的比例較低。由此可見,高校商科教師對教育教學能力發展趨勢比較認同,也保持客觀態度。然而對于教學創新的認識明顯不足,特別是結合現代化信息技術對學科知識、教學知識、教育技術知識的融合,大多數教師還是不能順利地進行。
在調查職業滿意度時,被調查者對“高校教師在社會上有一定地位”“作為高校教師感覺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高校教師已經得到了社會應有的重視”等態度的調查表示出“滿意”或“比較滿意”教師職業的比例均超出80%;對于高校商科教師職業發展前景的認識,有近一半的教師表示高度認可,四分之一的教師表示認可,四分之一的教師表示一般,不足百分之二的教師認為不認可。
多數高校商科教師,對信息化教學的認識具有比較積極和客觀的態度。在調查高校商科教師對信息化教學認識的過程中發現,大多數教師認為信息化教學可以提升教學靈活性、可以提升教學內容生動形象、提升教學質量、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也有利于翻轉課堂的開展。也有近80%的教師認為應該利用信息化教學改變傳統教學方法,開展教學改革。但目前已經開展在線教學的教師比例低于40%,在回答“今后是否愿意開展在線教學時”,23.4%的教師表示不愿意,22.7%的教師表示不好說。部分老師認為線上教學互動性不足,不利于教學評價,種種原因導致高校商科教師開展在線課程的積極性。
調查數據顯示,因疫情原因,教師線上課程建設資源有所提升,部分課程進行線上授課,疫情后時代高校恢復面授后,高校商科教師課堂教學仍以講授為主,一節課(45分鐘)講授時間超過30分鐘的教師達四分之三,使用討論式、研究式、翻轉式等教學方法的教師占比不足一半。多數教師上課以多媒體PPT教學為主,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教師比例不足三分之一,部分線上活動僅限于簽到、提交作業等功能使用,教學手段整體表現單一。教學內容方面,多數高校商科教師采用出版社教材提供課件為主,結合專業人才培養內容確定授課內容,一套教案課件使用很多年,僅有12%的教師及時更新課件,加入行業相關典型案例,及時更新網絡在線課程資源。
“學而不思則罔”,教學反思可以幫助教師改變自己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通過教科研活動有意識調整自己教學行為,進而可以提高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調查發現,五分之三的教師選擇進行教學反思,通過教學反思可以影響教學行為,也有近四分之一教師認為教學反思不是那么必要。教師對教學反思的整體意識不強,對教師教學能力提升有所制約。
高校商科教師對自身獲取信息及學習信息化技術能力表示較強,但對如何建設一門線上課程,如何進行在線課程教學設計、實施等問題表示不太清楚,另外一半以上的教師希望獲得在線課程建設的相關培訓,希望獲得相應的技術支持。由此可見,高校商科教師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信息技術能力也不錯,面對信息化教學缺乏的是學科知識、教學知識、技術知識間的融合。
首先國家層面保證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發展的相關政策出臺及連續性,提高高校商科教師教學發展地位。其次學校層面加大信息化教學技術培訓投入,提倡高校商科教師參與教學創新,學校層面提供更多平臺鍛煉教師教學技術能力。再次通過教學評價、考核改革,重視信息化教學水平的考核指標建設,對在信息化教學中表現突出的教師及時進行表彰,樹立學習榜樣[2]。通過各層面的相關政策及制度的建設,形成高校商科教師開展信息化教學的大環境,引導教師開始學習、重視信息化教學。各高校根據自身特色,對癥下藥,設計有針對性的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方案[3]。
高校應成立專門的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專職推進教學改革、教學評估、教學培訓等工作,以為高校教師服務為宗旨,從根本上引導教師教學行為[4]。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從高校商科教師實際出發,為教師提供具有針對性的咨詢及培訓服務。如邀請信息技術企業開展教育技術培訓,邀請高校專家進行專業教學教育培訓。另外,教師教學發展中心應針對教師的教學特點,建設教師檔案,開展個性化服務,針對具體情況提供優化教學建議,幫助教師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
高校應借助職能部門組織結構調整進行教學資源的整合,上面分析高校商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之所以很難提升,原因不僅僅是教師自身問題,跟高校組織結構、職能部門溝通不暢、教學督導體制、教學工作流程有密切關系。因此學院應該具備高屋建瓴的意識,從整體出發優化整合教學資源,打破傳統只注重基礎設施、硬件建設的思維模式。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從獲得學校行政支持,整合各部門資源,建設與校外教學交流平臺,促進教師間溝通學習。
目前各線上教學平臺層出不窮,很多大學也有自己的線上教學平臺,功能效果各有千秋。提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信息化平臺運用不可缺少。學校層面應重視教育資源投入建設,高等學校應加強與信息技術企業的合作,共同研發、優化高等教師教育技術。疫情影響,很多大學慕課平臺、金課資源對外開放,高校商科教師可以抓住機會,學習雙一流高校金課課程資源,構建教師交流平臺,實現高校優質課程資源共享。學校應加強信息化教學資源投入,從校一流課程到省一流課程及國家級一流課程建設,督促教師加入一流課程建設中[5]。職能部門做好配合工作,教學軟件及時更新、數字圖書館免費開放,突出信息化教學資源的實用性,滿足教師信息化教學實際需要。
針對新入職教師、青年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提升,培訓是尤為重要的途徑之一。目前高校商科專業開展教師培訓呈現間斷性、隨意性、方式方法單一,整體培訓效果不佳[6]。因此,高校應完善長期培訓機制,提高培訓形式的靈活性,保證信息化教學培訓活動的持續性。從TPACK角度調整培訓內容,做好職前教育學科知識及教育技術培訓,根據商科專業開展多樣學科知識培訓,結合疫情導致的教學環境變化,調整信息化教學培訓方式,做好教育技術、學科知識的融合及創新。同時培訓方式也可以運用信息化教學平臺,提倡線上培訓,方便教師利用碎片化時間完成學習,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做好跟蹤,及時掌握教師學習情況,做好反饋,方便及時調整培訓方案。
高校商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需要國家學校教師各方面的共同努力。國家、學校做好政策扶持及資源整合,教師需要轉變對信息化教學的認識,做好教育知識、技術知識、學科知識等基礎知識積累,在此基礎上進行融合創新才能真正提高高校商科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