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向陽小學,甘肅 白銀 730913)
“學習任務群”是指教師通過整合學習情境、內容、方法、資源等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而小學的群文閱讀也受到了教育界的廣泛關注,它放棄了傳統的單篇閱讀講解,逐步向多篇、整本書進行“集群”式的探索學習,進而豐富了學生的語言實踐體驗的過程。在小學的課程學習中主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因此小學語文中群文閱讀就能很好地培養學生的探索性、實踐性。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閱讀能力制定相應的學習計劃,確定學習的主題,進而促進學生學習過程中討論的熱情,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強化語文閱讀水平。
在小學語文群文閱讀課程中,首要部分就是確定群文閱讀的議題。在教師開展群文閱讀之前就必須要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閱讀水平制定適合學生學習的閱讀議題,因為小學生本身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感知能力、欣賞能力等都比較差,所以在進行群文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就能夠針對相對應能理解的題目展開積極的討論,進而提升學生學習語的興趣,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效率。[1]教師在進行群文閱讀的過程中,按照不同的閱讀議題要創建學習任務群,能夠讓學生結合語文教材開展群文閱讀活動,讓學生在進行閱讀文章的過程中能夠針對不同的議題開展有效的、標準的群文閱讀活動,不斷提高小學生語文閱讀能力,同時也能在群文閱讀的過程中讓學生掌握各項閱讀材料的同時也能掌握教材中課文的中心主旨。
小學的群文閱讀的素材來源主要依據是《課程標準》和語文教材。在一年級、二年級的小學生來說,閱讀素材主要是接近童話、寓言故事,表達作者對未來美好的憧憬,關愛自然生命等故事。在《伊索寓言》中就包含了5篇關于狐貍的故事,講述了狐貍的不同形象,在《狐假虎威》中體現了狐貍的狡猾;在《小狐貍買手套》中體現了狐貍的機靈調皮;在《狐貍阿奴》中體現了狐貍憂傷、惹人憐愛等。語文教材是最貼近、符合不同階段學生學習教學范本,也是最可靠、最便捷的閱讀材料來源,通過教材為起點向外延伸,由一篇帶出多篇,擴寬學生的知識體系,進而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能夠身臨其境。[2]
在確定了群文閱讀的主題后,另一個問題就是設計一個有效的學習任務群。首先,教師可以將課內與課外的知識有機地進行整合,根據教材確定學習內容的核心,再選取學生感興趣、關心的素材來進行群文閱讀,學生在課堂上跟著老師學習到閱讀的方法和經驗,在課下就能自主閱讀,可以很好地提升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在學習課文《麋鹿》時,教師可以拓展學習《松鼠》《蟋蟀》等文章,讓學生感受到不同文章語言表達的生動性。不同的群文組合的目標是不同的,所以在課外延伸時要注意素材的選擇。其次,教師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把聽說讀寫有效地連接起來,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形式多樣、內容豐富,這就要求學生聽說讀寫都要達標。群文閱讀的任務群不僅要有合適的選文組合,還要制定相配套的閱讀目標要求、方法等,讓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夠融為一體,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在學習《半截蠟燭》時,課文的主題就設計為“二戰”,那么教師在之后的選文中可以選擇《小王子》《數星星》《安娜的大新衣》《凱奇的包裹》等材料,讓學生用快速閱讀的方式了解故事的大致內容,能夠簡要說明講述了什么故事,這些故事有什么相似之處,自己有什么相似的文章可以推薦等群文閱讀任務。[3]最后,教師要設計有效的綜合性學習。群文閱讀的任務群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將學科融合、綜合性的學習,在學校組織的活動中,將群文閱讀與校園故事會、節日表演、演講比賽等閱讀活動有機地結合,學校也可以組織三年級一下的學生表演中文版的兒童劇,四年級及以上的年級表演英文版的兒童劇,因此就形成了跨年級的學習,也體現了語文與其他學科的有機結合,讓校園文化中有更多閱讀的色彩。
要想去理解學習方式,前提是要去理解學習的本質。在小學新課標中早已明確地提出了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已經融入了小學師生中的血液和靈魂當中。除此以外,小學新科課程標準里明確指出了,不管是強調合作也好,還是強調探究也好,學習的主體仍然沒有發生變化。學生一直都是學習的主體。小學生作為新時代初升的太陽,他們的生活以及學習需要很好地去規劃。而恰好“學習任務群”的出現為小學生更好地去接觸實踐帶來了契機。為了激發小學生的學習興趣,應該采取多種的學習方式,去營造一種適合他們每個人的學習氛圍。站在解釋學的角度出發,閱讀指的是讀者對整個文本的一個認知過程。在群文閱讀的教學中,讀者不單單是學生,還包括老師,他們兩者都屬于學習者;閱讀的文本大多屬于文章類,但它卻不僅僅局限于文章,其中還包括一些非連續性的文本。而閱讀的過程就是讀者對文本理解程度與主動釋義的一種呈現。考慮到小學生自身的文化認知水平并不高,因此對于同一篇文章要有多方面的闡述,這樣才能使他們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體思想。比如在講到杜甫的《登高》一詩時,要表達出作者內心的孤寂之情,可以將《登岳陽樓》拿來與之對比。首先,這兩首詩時代背景相同,都是寫于杜甫晚年;其次它們的寫作手法相同,皆為觸景生情,并且都表達了作者內心的孤寂與悲涼。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們更加了解杜甫這一詩人的形象,也可以拓寬學生的思維。
由于群文閱讀長文短教的教學方式,難免會出現跑馬觀花的現象。群文閱讀對整篇文章的理解不可能會達到面面俱到的程度,它往往會抓住一個中心議題或者一個主題,依靠教學的目的來實現瀏覽、跳讀、快速調整篩選信息。而這種碎片化、割裂化、不完整的閱讀方式會在一定程度上浪費掉文章大多數的營養,從而忽視了文章主要表達的人文特征以及進而喪失了語文的靈魂。對于那些文字優美的文章、詩篇需要我們將每句話、每個字理解透徹,這樣才能更好地去理解作者的本意。透過文章來體會作者的內心變化,以及生活狀態。唯有細嚼慢咽才能充分地挖掘出整篇作品所蘊含的真情實感。小學教材中不乏諸如此類的文章,像《濟南的冬天》一文,文章中字字都流露著作者對家鄉的喜愛之情。如果采取群文閱讀的方式,僅僅看到只言片語便將文章概述,很明顯并不能透露出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此外,在一節課四十分鐘的有限時間內,讓學生將三四篇文章的內容看得透徹要求實在是過于高,如若學生課前沒有做到很好地預習,這更是癡人說夢。在一篇文章的學習之中,老師首先要解決的就是生字詞的問題。對于較高年級的學生來說相對較好,可對于那些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單是講一篇文章中所包含的生字詞就需要很長時間,更不要說三四篇文章的組合了。[4]如若放手讓學生們在課下完成這些工作,但真正完成的只有少數,恐怕僅有三分之一。在這樣的學情下,老師一上來就要講文章賞析,絕大多數學生只能聽得云里霧里,而老師啟而不發,自主交流就更難實現了。
因此,在我看來群文閱讀是對傳統閱讀的一種補充和拓展,而教師在其中發揮著相當大的作用。如何正確地發揮好這兩種閱讀方式的優勢,是我們現在要考慮的話題。唯有將這兩種模式互為補充,根據實際情況合理運用,才能實現最優的目標。[5]
在當前的時代,有許多的教師按照傳統的教學方法授課,太注重學生的知識性積累,卻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學生對個體體驗的渴望,這樣不僅不利于學上閱讀能力的提升,反而會降低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的思考能力得不到培養和提升。但群文閱讀教學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改變了當前的教學方式,為學生和老師帶來了很大的機遇。在語文新課標中明確指出了,要鼓勵學生自主去選擇閱讀的材料,這就把課堂的主導地位還給了學上,學生不再過于依靠老師;與此同時,老師在備課的時候不再僅僅局限于教材上的知識,極大地拓展了教學的方式,使之更加具有自主性。就拿學生而言,由于群文閱讀課堂的自主性,使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主觀意識,在有限的空間內進行無限的創造發展思維。通過不同的資料,掌握不同的思想,最終形成多種不一樣的見解。這預示著傳統的單篇課文、單向的主題思考、固定的理解觀念將被打破,使得學生擁有了多項思維,也讓老師的觀念得到了改變。老師可以采用開放性的議題去激勵學生們對問題的思考以及對處事方法的研究,從而得到許多書本上所不能獲取的知識。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小學群文閱讀為學生與書本互動創造了可能性,使得多元化的理解問題成為現實,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散以及視野的開闊。[6]綜上所述,在探究“學習任務群”背景下的小學群文閱讀實踐的過程中,了解到了小學群文閱讀需要考慮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要充分理解學習任務群的學習方式,看到小學群文閱讀的弊端所在。教師要按照學生的學習能力、閱讀水平制定適合學生學習的閱讀議題,之后就要設計一個有效的學習任務群,教師要有效地制定議題,及時解決討論過程中出現的問題,促使學生能夠根據相對應的課題進行探討,保證閱讀的合理性,促進小學群文閱讀的發展。同時,學生和老師都要抓住小學群文閱讀實踐這個機遇,不斷促進個人發展,實現教學相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