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璨 四川文理學院
基訓課是大學生學好古典舞的必修課,更是需要他們長期堅持的一項學習內容。基訓課不僅包括對學生身體軟開度、外力性訓練、自身靜力訓練和動力性訓練,還涉及對學生文化氣韻、民族精神等的培養。尤其是在古典舞中,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專業能力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其舞蹈表現力。因此,綜合性大學舞蹈系古典舞基訓課應進行及時改革,從而使學生得到更加全面的發展。
部分大學生學習舞蹈較晚,他們不具備良好的基本功,在學習古典舞時會遇到諸多阻礙。這部分大學生在進行舞蹈練習時,遇到稍有難度的舞蹈動作時,會出現力不從心的情況。同時,在進行古典舞基訓時,很多教師沒有再次對學生進行基本功培訓,這就導致學生在表演古典舞時缺乏必要的柔韌性、協調性、穩定性、靈活性和力量,學生做出的古典舞動作可能出現變形、僵硬、呆板或不協調等問題[1]。此外,古典舞身韻不佳也是影響學生基訓效果的一大因素。
對舞蹈專業的大學生來說,他們已經錯過了最佳的訓練時間,身體狀況基本已經定型。同時,部分學生小時候并未接受過專業的古典舞蹈基本功訓練,而且學生在進入大學前所接受的訓練方式也存在較大差異。這導致學生的古典舞專業水平和身體素質各不相同。但是,當前,很多教師在對古典舞專業的學生進行基訓時,所用的訓練方式和訓練內容大同小異,沒有考慮到不同學生的身體特點和專業能力,這就很容易導致部分學生難以跟上總體基訓進度,嚴重影響了基訓課的實際教學效果。
在舞蹈訓練中,古典舞與其他類型的舞種有較大區別。通常,古典舞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軟開能力和較為全面的綜合素質,要求學生頭、肩、胸、腰、上肢、髖、下肢等部位能夠進行大幅度的回旋[2]。此外,只具備較強的軟開度是不夠的,學生還需要具有較強的力量。但是,當前很多大學古典舞教師對學生進行基訓時,并未將其他舞蹈類型的基訓和古典舞基訓分離開來,他們會將更多精力放在訓練學生跳、蹲、翻、轉等動作上,未能將古典舞的特點充分凸顯出來。長此以往,大學生即使經過了長時間的基本功訓練,在進行古典舞表演時也很難準確展現出古典舞的神韻和精髓。
部分學生并非從小練習古典舞,舞蹈基礎不扎實,這就導致其在基訓時,難以在較短時間內領會相應的動作技巧,影響了基訓效果。此外,一些教師為提升基訓質量,盲目增加基訓內容,導致基訓組合的量過多。這種不合理的訓練方式很容易讓學生在訓練過程中感到疲勞,進而影響他們的基訓效果,甚至還會對學生的肌肉、韌帶等部位造成損傷。長此以往,學生難以從基本功訓練中感受到進步的快樂,而是容易受到傷病的影響,這就在無形中增強了學生對基訓課的抵觸感,甚至讓學生畏懼基本功訓練。
教師和大學生都需要深刻認識到基訓在古典舞學習中的重要意義。學生若想熟練掌握古典舞的各類技法,完美展現出古典舞的韻味美、曲線美,就要系統地學習古典舞基本功,這樣方可逐漸克服人體在自然形態下的諸多不良習慣,正確掌握古典舞的表現姿態[3]。為此,教師要轉變對學生的基訓觀念,不能只向學生講授基訓理論,還要加強對學生柔韌度的訓練,使其能夠更好地控制身體各部分肌肉,提升學生對不同關節力度的控制能力。除此以外,學生通過古典舞基訓,能切實提升對古典音樂的感知能力,能在音樂聲中靈活運用眼、身、手等。久而久之,學生可在不同風格的古典舞曲中凸顯出古典舞基訓效果。由此可以看出,教師轉變對學生的基訓觀念,能有效提升學生古典舞基訓的效果,為其之后完美地進行古典舞表演打下堅實的基礎。
很多大學舞蹈系的學生不是從小接受專業訓練,他們中的很多人是從初高中才開始接觸舞蹈基訓,其舞蹈基礎較為薄弱。因此,教師要因材施教,方可全面提升基訓水平。在此之前,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三方面狀態,即他們的身體狀態、心理狀態和學習狀態,通過分析學生的體質,有針對性地加強對他們的體能訓練[4]。在開展基訓前,對那些舞蹈基本功扎實、學習積極性高的學優生,進行基訓時,教師可適當增加基訓內容的難度,為其之后學習高難度的古典舞打下堅實基礎。對部分缺乏舞蹈基礎、學習積極性低的后進生進行基訓時,教師可將基本舞蹈動作作為基訓重點。此外,教師應深入了解學生,對學生出現的厭學、訓練不用心等情況進行分析,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進而提升基訓效果。不僅如此,教師還可鼓勵那些舞蹈基本功較好的學生自行編排一些古典舞動作,豐富基訓內容,從而將學生的基訓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古典舞教師對學生進行基訓時,要尊重古典舞這一舞種的特有風格,重點關注學生能否通過基本動作將古典舞的神韻表現出來。教師只有突出古典舞的風格特點,才可增強學生的審美意識,進而提升其古典舞學習效率。古典舞追求一種剛柔并濟的感覺,這種感覺與傳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根同源。古典舞訓練應圍繞著神、形、勁、律等內容進行,這是一套非常系統、高效的訓練模式[5]。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古典舞基訓時,要對古典舞的風格特點加以突出,可以對部分肢體動作進行針對性引導訓練。例如,在古典舞訓練中,學生應以自己的腰部為軸,以胯為本,以腳為根,這樣才能做到收發有力。除此以外,在古典舞的基訓過程中,教師要讓學生明白軀干在舞蹈表現中的重要作用,要讓學生熟練掌握擰、圓、傾等基礎動作,并配合相應的古典舞姿勢、造型進行基訓。在訓練中,學生要仔細感受古典舞的用力方法和節奏特點,結合不同的古典舞基訓內容,體會動作的輕重緩急、慢和快、松與緊、開與合等[6]。
為提升古典舞基訓效果,教師要盡可能采用更加合理、科學的訓練方式,還要為學生講授必要的生理、運動知識,通過基本功訓練促使學生的身體素質得到全面提升[7]。例如,學生在做小跳、中跳、空翻等跳躍類動作前,教師可組織他們先進行蹲的練習,減輕學生在訓練過程中的疲勞感,提升基本訓練效果。在進行柔韌度練習時,教師可讓學生自由組成2 人一組的小隊,采用拉伸的方式進行訓練,這樣可有效降低學生在訓練中受傷的概率,還能提升柔韌度訓練效果。在進行耐力訓練時,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各種類型的有氧運動,避免學生的循環系統在訓練中受到傷害。
為增強基訓課程的科學性,教師可為學生制作一些微課視頻,讓學生可以隨時接受專業的指導,提升其基訓效果。在制作微課時,教師要格外關注微課視頻的時長。若是教師制作的微課時間過長,學生難以長時間集中精力,會影響微課的效果;若微課視頻過短,教師難以將古典舞基訓內容較為全面地融入視頻中,這樣就使微課失去了應有的作用。因此,教師最好將微課時長控制在8分鐘左右,保證微課教學的效果,進而增強古典舞基訓的科學性。
綜上所述,綜合類大學舞蹈系教師在進行古典舞基訓時,應重視訓練的科學性和系統性,對學生展開有計劃、有步驟地訓練,這樣才能逐步提升學生對身體的控制能力,使其更好地掌握古典舞的基本動作,領悟古典舞的神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