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靜 福建師范大學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自此,課程思政建設陸續在各高校展開,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區域特色、校本特色的課程思政課程,獲得了社會及師生的廣泛好評。2020 年6 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所有高校和所有學科專業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課程思政是指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2]。課程思政的基本載體是專業課,將舞蹈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充分發揮舞蹈課程育人與思政育人的功能,實現教書與育人的有機統一,具有重要意義。
2021 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周年,也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中共中央印發《關于在全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通知》,強調要在全黨開展中共黨史學習教育,激勵全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在新時代不斷加強黨的建設。中國共產黨黨史內涵豐富、意義深遠,黨史教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也是學校立德樹人和教師教書育人的重要資源。在課程思政背景下,教師應將黨史融入高校舞蹈專業教學,深入推進黨史教育與高校舞蹈專業的有機融合,讓舞蹈專業學生在專業課程中進一步了解和感悟中國共產黨及老一輩中國共產黨黨員的感人故事和奮斗經歷,不斷堅定大學生的理想信念,培養他們愛國愛黨、艱苦奮斗、敢于創新的高尚精神和寶貴品質,進而使其成為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舞蹈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文化。高校舞蹈教育旨在為國家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各類舞蹈人才,提高受教育者的參與力、觀察力、記憶力、模仿力、思維力、想象力、創造力及藝術鑒賞力。舞蹈具有很強的專業性,但理想信念是舞蹈人才不可或缺的素養,如果舞者不具備堅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將會對社會及舞蹈界造成不良影響。因此,在高校舞蹈專業教學中融入黨史教育,有利于加強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學生樹立遠大理想,養成良好道德品質。黨史教育與高校舞蹈教育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形成橫向并進關系,而非培養沒有精神之“鈣”的舞蹈“工具人”。
長期以來,中國舞蹈專業領域始終把弘揚愛國主義精神擺在重要位置,創編出許多經典的黨史題材舞蹈作品,講述中國紅色經典故事,塑造紅色經典人物,如《紅色娘子軍》《八女投江》等,至今仍具有巨大的精神感召力。2021 年是黨不忘初心、砥礪奮進的一百年,是黨櫛風沐雨、建功立業的一百年,是黨追逐夢想、開拓前進的一百年。黨史教育是最好的教科書,為舞蹈教學提供了生動的素材,教師應在黨史學習過程中用舞蹈的肢體語言打破時空,深度還原當時的愛國主義情感,不斷培養大學生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在兩萬五千里的長征路途中,紅軍戰士們突破層層困難,奮勇前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國家經濟落后、物資極度匱乏,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在舞蹈專業學習中,舞蹈動作、技巧和劇目等需要經過長時間的反復磨煉,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三次不行,四次……這些都需要學生具備吃苦耐勞、艱苦奮斗的精神。因此,在高校舞蹈專業教學中融入黨史教育,更有利于大學生傳承艱苦奮斗的精神。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青年大學生是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中流砥柱,應該具有勇于創新、開拓進取的精神。在高校舞蹈專業教學中融入黨史教育,教師要引導學生弘揚與踐行敢于創新的精神,要幫助和支持學生形成創新思維,并為他們提供舞蹈編創的機會和創新實踐的平臺,從而大力弘揚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
高校舞蹈教師的專業素養和教學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但在舞蹈專業課程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和黨史學習教育,由于受到理論水平和專業特點等方面的限制,大多數舞蹈教師容易出現表述不夠嚴謹、講解不透徹、融入太生硬等情況。因此,高校應采取相應措施,全面夯實和提升舞蹈專業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和黨史學習教育方面的理論基礎和教學能力,如舉辦黨史主題教育集中學習培訓,積極構建專業教師和思政教師、輔導員等的互動機制,幫助舞蹈專業教師更新和完善黨史知識結構,提升課程思政的能力,進而培養出更多高質量的舞蹈人才。
我國舞蹈教育的總方針和總目的是培養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舞蹈人才。但在如今的舞蹈專業課程中,很多教師主要采取以藝為主、以文為輔的教學方式,這就容易導致“分塊教育”“偏科”等問題的出現,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高校要在對舞蹈課程的教學目標、大綱、內容、教案等進行再研究、再完善的基礎上,編著校本教材,形成標準并進行延伸和推廣,力求將黨史更好地融入舞蹈專業教學中,在“育體”的同時“健心”,進而更好地達成舞蹈專業課程的教學目標。
口傳身授是舞蹈教學中最常見、最基本的教學方法,它符合舞蹈教學特有的規律,除此以外,還有縱線教學法、橫線教學法、縱橫結合教學法、單類教學法及綜合教學法等。傳統的教學法由舞蹈教師教授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足,學習興趣不高,他們一味模仿教師的動作,未能發自內心地感受舞蹈的藝術魅力。在課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將黨史融入高校舞蹈專業教學中,舞蹈教師要以黨史教育為知識的主線,從意識、精神、技能、思維、個性等方面創新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新穎、巧妙、有創造性的教學方法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方法,如自主探究式、合作互補式、開放式教學方法等,可以讓學生主動獲取舞蹈藝術特性、黨史知識和帶有情境的舞蹈技能。因此,教師應重視學生的參與性、自主性和探索性,強調讓學生獨立思考、大膽質疑和進行個性化的學習,激發學生學習黨史的欲望。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強調,文藝是時代前進的號角,最能代表一個時代的風貌,最能引領一個時代的風氣[3]。文藝工作者必須努力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舞蹈實踐是舞蹈課堂教學的延伸、積累及舞臺化教育,學生可以從實踐中積累經驗,在實踐中創新成果[4]。將黨史教育融入高校舞蹈專業教學,教師可以將各類黨史素材融入舞蹈專業實踐中,對現有素材進行提取、凝練,創編黨史題材作品,從課堂到舞臺、從外在到內在彰顯黨史魅力,體現舞蹈藝術的感染力。
2021 年是黨的百歲誕辰,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是“兩個一百年”歷史交會的關鍵節點。在課程思政的背景下,教師應將黨史教育融入高校舞蹈專業教學,站在新的起點,面向新的征程,用黨史堅定信念、啟迪智慧、激發斗志、磨礪品格,用舞蹈傳遞情感、鼓舞人心、發揚精神、追逐夢想,深入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黨史學習和舞蹈課程同向同行,使大學生真正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