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 玉
(太原師范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越來越重視全民閱讀工作,《全民閱讀“十三五”時期發展規劃》《全民閱讀促進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共圖書館法》的頒布等一系列重大舉措都在推動著全民閱讀向縱深發展。對于“全民閱讀”中重要組成部分的在校大學生而言,閱讀更是其夯實專業知識、拓寬專業領域、提升文化素養、助力實現夢想的必由之路。在新時代全民閱讀的大背景下,大學生的閱讀狀況如何,閱讀推廣工作有哪些困難和不足,應如何使這項“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事業得以順利、有效地推廣,是一項意義深刻的研究課題。
我們生活在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自覺或不自覺中似乎閱讀了各種各樣的訊息,但這樣的閱讀只是被動閱讀。真正的閱讀應當是主動閱讀,是為了增進理解力而閱讀,閱讀那些經過時間大浪淘沙積淀而成的經典著作和當代公認的優秀作品。在閱讀過程中,借助理解、分析、思考、想象等內在心智活動,與著作者進行精神共鳴與交流,使自己的認知領域不斷拓寬,思維能力、創造能力不斷提升,精神世界更加充實,情感體驗更加豐富。但對于真正的閱讀而言,目前大學生的閱讀狀況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成為大學生之前,他們大都經歷了數年如一日的“寒窗苦讀”,披星戴月、爭分奪秒奔忙于家校之間,目標明確而單一,所有的閱讀只為積累作文素材,考個好分數上個好大學。而一旦踏入大學校門,升學壓力得到緩解甚至消失,閱讀就變得無足輕重、可有可無。據調查,普通大學圖書館書籍借閱率呈逐年下降趨勢,大學生進圖書館學習的頻率往往會隨著期末考試的臨近呈明顯上升趨勢。這些跡象都表明,部分大學生還沒有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主動閱讀提升自己的內在精神需求比較薄弱。
近年來,隨著辦學和招生規模不斷加大,應、往屆大學畢業生與年俱增,大學生就業市場不容樂觀。面對嚴峻的就業形勢,很多大學生轉戰到考研、考公務員或考各種職業資格的熱潮,因此不得不將大量的課余時間投入到備考當中。他們到圖書館要么是自習,要么只借閱與考試相關的書籍,閱讀帶有很強的功利性、實用性。這種由客觀現實環境造成的閱讀現狀,對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和創造力的發展極其不利。
數字化新媒體閱讀的不斷發展,使得高校大學生選擇紙質閱讀的比例下降,選擇手機閱讀的比例迅速上升,逐漸出現了閱讀效率低、閱讀深度和廣度膚淺、閱讀仔細程度不夠等現象。這樣的閱讀不但很難讓人沉下心來進行深層思考,反而容易變得越來越心氣浮躁,同樣不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和創造力的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朱永新在向全國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提交的《關于建立國家閱讀節,深化全民閱讀的提案》中說,閱讀活動看似平常簡單,花費較少,非常容易組織開展。但是,活動是否有效,取決于形式內容能夠真正統一,能夠形成互相促進、直抵心靈的力量。現在的活動,走過場的多,一群人聚集在一起,捧著書,拍張照片或錄段視頻,就可以稱之為活動。缺乏更大規模的組織、更有深度的闡釋活動,難以取得更廣泛的影響和更深入的效果。據調查,很多高校圖書館只在4.23世界讀書日到來之際象征性地組織開展一兩場閱讀推廣活動,時間短、受眾少、影響小,難以真正起到促進、引領學生進行深入閱讀的效果。
隨著近年閱讀推廣的不斷發展,圖書館已成為高校閱讀推廣中的主要力量,但閱讀推廣活動本身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校內的所有師生。活動的策劃、實施都需要一定的人力、財力支持,學校的各個組織機構都必須在閱讀推廣活動中發揮積極作用,尤其是作為核心的圖書館。然而大多數高校圖書館沒有進行有效資源整合,合力推動這項工作開展,沒有把閱讀推廣組織作為一種長效的機構來發展,嚴重影響了這項活動的持續性。[1]
雖然高校圖書館是閱讀推廣的主陣地,但僅僅依靠圖書館工作人員去進行閱讀推廣是遠遠不夠的。每一所大學圖書館都是一座文化資源寶庫,向學生推薦閱讀什么樣的書目、如何推薦、何時推薦、如何宣傳、如何組織相關活動、如何評估、如何創新等方方面面的閱讀推廣工作都需要一支專業化隊伍來進行規范和整合。專業化人才的缺乏已成為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瓶頸,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閱讀推廣服務的持續發展,也影響了閱讀推廣的實際效果。
1.有效利用信息技術和數字化平臺
新興的數字化閱讀雖然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紙質閱讀,但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和數字化平臺的多樣化、普及化,數字平臺用戶的激增卻是不爭的事實。目前,微信平臺的大學生用戶已相當可觀,微信閱讀已成為大學生主要的閱讀方式之一。圖書館應順應這一變化,抓住契機,爭取學校專項資金,與軟件設計平臺和微信運營商合作,購進相應服務,推出專門針對大學生的閱讀App。通過大學生喜聞樂見的微信平臺,及時推送“館藏概覽”“經典導讀”“新書介紹”“名人談讀書”“我的讀書心得”等閱讀推廣活動服務信息。甚至可以和平臺機構合作設計閱讀評估軟件,對學生個體的閱讀計劃、閱讀進程、閱讀效果進行實時追蹤、督促和評估。
2.學校應允許圖書館進行靈活多樣、透明公開的周邊經營活動,以便為閱讀推廣增加活動經費
圖書館進行閱讀推廣活動肯定少不了資金支持,但是圖書館能否申請到專項資金還要視各校具體情況而定。在學校資金緊張的情況下,學校應允許圖書館進行靈活多樣、透明公開的周邊經營活動,以便為閱讀推廣儲備經費。比如一些具有保存價值的世界名著或優秀暢銷書,有的大學生喜歡自己網購一本在手邊或者贈送好友,這時候,如果圖書館就有新書出售,并且上面有凸顯本校圖書館特色的建筑地標圖案或者書簽,學生是不是更愿意就近購買呢?除了出售新書,圖書館還可以制作帶有本校圖書館標識的筆、本、書簽、水杯、T恤等學習用品、紀念品、生活用品。這樣的周邊經營活動既能增加創收,又能滿足學生需求。如果能同時倡導學生之間以“贈人書籍,手有余香”作為表情達意的方式蔚然成風,是不是也是一種很好的閱讀推廣方式呢?
1.在大學開設學分制閱讀課程
2018年《教育部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第四條第十款中指出,要圍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潛能深化教學改革。強調“推進輔修專業制度改革,探索將輔修專業制度納入國家學籍學歷管理體系,允許學生自主選擇輔修專業。”
在此《意見》精神指導下,為了全面提升大學生的人文和科學素養,促使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增強閱讀的內部和外部動力,各高校可以考慮開設學分制閱讀選修課程,為不同年級和專業的大學生指定專業類、哲學類、文學類、科學類等必讀書目,并設立專門的讀書委員會、數字平臺進行導讀、督促、評價、評分。
2.進行專業隊伍建設和機構崗位設置
大學閱讀推廣工作的有效開展,離不開一支專業化隊伍。這支專業隊伍中的閱讀推廣人必須具備一定資質,即有一定的閱讀積累,熱愛閱讀,能夠開展閱讀指導、提升讀者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閱讀推廣專業化隊伍建設不僅包括圖書館員管理人員、校內學術帶頭人、教師、輔導員、優秀學術,還需包括社會知名人士。[2]具備這樣一支專業隊伍,才能夠從閱讀興趣、能力、質量、習慣、效果等方面,引領學生的閱讀行為,使閱讀推廣活動落到實處。在此基礎上,還應設置閱讀推廣的專門機構和崗位,使專業隊伍能夠“在其位,謀其政”。
一所大學的讀書氛圍,不僅僅應存在于學生群體當中,校領導和大學教師的率先垂范也不可或缺。如果校領導在講話中、老師在講課中能夠對本專業學科內、外的經典名著、名人、名言信手拈來、旁征博引、縱橫捭闔,對于學生閱讀的榜樣和引領作用自然不言而喻。作為領導人來說,閱讀是非常重要的,它是領導能力的重要構成部分。衡量一個領導,最重要就是他的思維能力和決策能力,是他的視野與胸懷。這些能力從哪里來?最重要的是從閱讀中來。[3]教師如果沒有教育智慧,沒有教育情懷,是成為不了好老師的,而這些都需要通過閱讀來獲得。教師閱讀能夠讓教育行為更科學,更能夠帶動學生閱讀。
研究國外的一些成功經驗,便于我國高校圖書館優化閱讀推廣活動。比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倡導深度閱讀活動和學科圖書館博客、移動閱讀服務等,使讀者得到了一站式服務,獲得了新書推薦、熱門書評等信息;比如韓國江源大學實行讀書認證和管理制度,成立專門的讀書認證委員會,將讀書認證和畢業考核掛鉤;再比如美國哈佛大學早在2011年就開通了借閱直通服務,該服務實現了各所大學的資源共享。還開通了一對一咨詢服務,圖書館中任何一名館員都能夠與讀者進行一對一交流。
面對圖書館豐富的館藏資源和自己有限的課余時間,大學生究竟該讀哪些書呢?這恐怕是很多大學生的一大難題,也是圖書館閱讀推廣工作的重心。刊載于各種媒體的好書榜單缺乏必要的公信力,難以讓人信服,而閱讀推廣又離不開書目推薦、圖書導讀這樣的重要環節。為解決這一難題,從2013年開始,中國圖書館學會閱讀推廣委員會對各大媒體發布的好書榜進行全面收集和計量分析,形成了年度好書榜精選書目,并且該機構每年都在持續性地開展這項工作。這種更具客觀性和公正性的好書榜單,完全可以成為高校圖書館進行閱讀推廣的參考書目和導讀依據。
總之,高校圖書館開展閱讀推廣活動,不能忽視大學生的內在閱讀需求和動力,不能缺少學校高層領導和各部門的合力支持,更不能缺少專業的推廣人才和規范、科學的推廣措施。唯有如此,閱讀推廣才不會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