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家珍
(淮北師范大學,安徽 淮北 235000)
隨班就讀是指讓有輕度殘疾的學生進入普通學校,與普通學生一起學習、生活的特殊教育形式,是提高殘疾兒童入學率、促進教育公平的有效教育安置方式。[1]本文將隨班就讀兒童在活動中的同伴沖突界定為在學校范圍內,除課堂教學之外隨班就讀兒童在與正常兒童交往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爭執。隨班就讀政策的實行有助于關愛殘疾學生,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堅持科學評估、應隨盡隨,堅持尊重差異、因材施教,堅持普特融合,實現特殊教育公平而有質量發展,促進殘疾兒童少年更好地融入社會。
在活動準備階段,由活動材料和活動空間的爭搶引起的沖突。也許是因為資源匱乏,學生確實需要某種材料來滿足活動需求;但也有可能是出于模仿,想要占有游戲資源;還有是對參與活動機會的爭奪,沒有機會加入活動的隨班就讀兒童會做出過激行為擾亂正常的活動秩序。在活動進行階段兒童會有充足的接觸時間,沖突發生的次數就相對較多,并且沖突的時間基本維持在3分鐘以上。[2]在活動過程中也可能會因為普通兒童的無心之失或故意挖苦,導致特殊兒童的情緒失控,導致同伴互動品質不佳。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都無法很好地解決沖突的矛盾。調查發現,大多數隨班就讀學生認為自己的同伴沖突沒有很好解決,導致他們缺乏參與集體活動的熱忱,更愿意回到他們原來的特殊教育機構。
通常來說,班級活動內容多樣、形式豐富,普特兒童都會表現出真實的自己,坦誠相待以獲得真誠的同伴關系。但也因為這個環境相對松散,缺乏教師的引導,所以在活動過程中容易因為語言、意圖和需求不同而產生分歧。
隨班就讀兒童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發展都明顯低于正常兒童,在活動中明顯不自信、不合群,很難獲得“真朋友”。[3]首先,隨班就讀兒童在活動中不注重個人衛生,經常會不加遮掩地打噴嚏、挖鼻孔,弄臟、弄壞活動材料,很多普通學生不愿意與他們接觸,甚至是產生厭棄心理。其次,在語言表達和交流溝通上存在障礙,干擾活動進程。活動的推進離不開良好的溝通交流和配合。有些特殊兒童在吐字發音上存在困難,聲音小、意思表達不清楚,同伴需要反復確認來辨別他們想要表達什么意思。同時當活動需要特殊兒童做出某種回應和行動時,也需要表達多次他們才能清晰獲得活動指令。最后,在活動過程中,特殊兒童存在一定的“自我中心”,不考慮同伴的感受。當自己的需求沒有得到回應時,他們就很難管理情緒,采用破壞性、騷擾性的方式擾亂活動。
普通學生的情感接納和倫理認知水平有限,對特殊兒童缺乏同理心。調查發現,不少正常學生對“跟隨班就讀學生一起學習、參與活動”表現出“無所謂”的態度,對隨班就讀學生的同伴交往方式和現狀表示“不感興趣”,甚至是不考慮特殊學生的感受毫不掩飾地欺凌和嘲笑,拒絕特殊學生參與活動。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其一是出于自我保護。怕自己受到傷害和冒犯,拒絕與特殊兒童交往;其二,普通學生只看到自己與特殊兒童的差異,沒有意識到“我們都一樣”的同理心,沒辦法做到感同身受。其三,大量普通兒童看似理解、接納特殊兒童的背后隱藏著不少拒絕、歧視。在活動過程中本來就對特殊兒童不待見的學生會對他們的異常行為而感到厭煩和抵觸,作出不恰當行為傷害他們。
大部分特殊兒童父母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掌握特殊兒童的教育方法和技巧,在引導特殊兒童與同伴相處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4]沒有篩選地模仿是認知缺陷兒童認識世界的重要方式,當父母沒有樹立積極的榜樣時,他們在與同伴接觸過程中便容易產生矛盾。還有一些家長存在“護犢”情節,即便是兒童在與人相處過程中明顯粗暴無禮,他們也不會批評和引導,而是示弱和博取同情,給特殊兒童一種不正確的心理暗示。還有家長對孩子抱有過高的期望,希望孩子以后在某方面有所成就,急于求成地從一些雜志、書籍尋找家庭教育的“偏方”,忽略兒童自身的發展特點;也有個別家長對孩子不聞不問不抱任何期望,對學校教育工作的配合更是流于形式。
普校教師在特殊教育專業領域的知識儲備量遠達不到日常教育的需求,不具備引導隨班就讀學生在活動中獲得良好同伴關系的能力。不少教師產生這樣的疑惑:“該如何引導他們與同伴交往?他們的情緒太容易波動了……”。表明不少教師雖然認識到掌握特殊教育專業知識是必要的,但是由于缺乏實踐經驗和能力,在處理特殊兒童的問題時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也有些教師不了解與隨班就讀學生溝通的技巧,他們想要了解特殊學生在活動中的問題和想法時,才發現很難與這些學生建立起有效的溝通,反而導致隨班就讀學生更加地膽怯、遠離群體活動。最后教師缺乏解決特殊兒童沖突的經驗,沖突不僅得不到化解,反而會使同伴關系更加緊張。
提高殘疾兒童的認知水平,對其在活動中的問題行為和錯誤認知,進行有針對地干預,避免做出影響活動秩序的行為。培養他們的道德修養,提升道德水平。讓他們懂得互幫互助、理解接納可以幫助他們融入班級活動,獲得良好的同伴關系。培養他們對沖突的識別能力,掌握解決沖突的正確方式。在活動中避免過于強調自身需要的滿足,而忽視與同伴的分享;遇到矛盾時,耐心地與同伴交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被調戲和取笑時,做好自我調節,避免產生自卑心理和消極情緒;發生沖突時要主動向老師求助,主動與同學和解等等。
為減少同伴沖突,改變隨班就讀兒童成為團體活動“局外人”的現狀,普通兒童應主動出擊,積極走進特殊兒童的同伴世界中去。普通兒童需要主動了解特殊兒童,嘗試與他們溝通,打破原有的特殊兒童難以相處、行為怪異的刻板印象。在與特殊兒童一起進行活動時多點耐心和重復、語速盡量緩慢,遇到棘手的問題時多點退讓和安撫。通過角色扮演、情景再現等活動從觀念上端正對特殊學生的認識,著眼點不再放在隨班就讀學生的缺陷上,而應該去發掘他們的“閃光點”,建立幫助弱者的責任心。[5]學生也可以自愿申請成為隨班就讀學生的協助伙伴,當隨班就讀學生感到惶恐和自卑時及時耐心疏導,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和自尊。
家長應該改善教育方式,培養孩子解決沖突的能力。家長應該主動了解特殊教育方法和技巧,與專業人員建立聯系,獲得有關特殊兒童行為和情緒管理、交往和溝通技能引導、特殊兒童心理疏導等方面的技能,引導特殊兒童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充滿理解和愛的家庭氛圍是特殊兒童與外界建立良好同伴關系的前提。當家庭成員之間產生矛盾時,父母要冷靜解決矛盾,做好榜樣示范,讓孩子觀察父母是如何化解矛盾的,嘗試教給孩子一些緩解沖突的具體語言,比如:“對不起”“我不是故意的”等等。消除“護犢”情節,保持適宜的教育期望。家長應該多帶孩子去參加適合的親子活動和興趣班,培養孩子的興趣和特長,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削弱孩子的社交恐懼,獲得與人溝通的技巧和信心。給孩子展示自己的機會,贏得同伴贊賞和認可,獲得積極的自我認知。
面對融合教育問題,各學校應敞開大門,支持隨班就讀政策進一步落實和改革,制定滿足隨班就讀兒童生理和心理發展需求的教育措施。一方面學校應該加強無障礙設施的完善,包括設立專項資金籌備無障礙活動設備、安排合適的教室和座位位置、配備學習或者活動的智能輔助器材等幫助特殊兒童自如活動融入同伴群體。另一方面是要關注特殊兒童的內心訴求,良好的文化氛圍和心態環境能夠消除特殊兒童的自卑情緒和消極心理,幫助隨班就讀兒童改善同伴關系。學校要照顧到特殊兒童的特點和需要,通過生活勞動教育活動,完善隨班就讀兒童評價制度,培養特殊兒童敢于交流、樂于交流的自信心。當然,家校合作也是必不可少的,學校應該定期組織教師對隨班就讀兒童進行家訪,及時給家長一些指引幫助他們掌握特殊兒童家庭教育的技巧,樹立正確的融合教育觀。[6]
教師應定期參加一些特殊教育的專業技能培訓,培養專業實踐能力,做好班級管理,樹立正確的學生觀、沖突觀,優化解決沖突的方法。首先,教師應做好班級管理,形成正確的輿論和良好的班風,幫助隨班就讀學生獲得歸屬感,發揮集體的教育力量。當隨班就讀兒童作出不恰當行為時也可以借助集體的“壓力”幫助他們糾正錯誤。其次,教師要善于組織集體活動,通過“一對一”或“多對一”的方式結對幫扶,引導普特兒童樹立正確的交友觀和價值觀。最后,教師要不斷優化沖突的解決方法,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和沖突觀,平等對待普特兒童。教師要慎重選擇處理沖突的方式,公平對待每一位學生,不偏袒和維護任意一方,在公正的賞罰規則的基礎上解決問題、化解沖突。同時要樹立科學的沖突觀,不要把沖突看作是單純的違紀行為,肯定沖突的教育價值,注重引導而不是幫助他們解決沖突。
幫助和引導隨班就讀兒童解決同伴沖突,獲得融洽和諧的同伴關系,可以消除其自卑感和孤獨感,掌握與人交往的技巧,獲得解決沖突的能力,對其生活技能、行為習慣、道德意志的養成也都有重要意義。同時與特殊兒童平等、包容的同伴交往活動,有助于培養普通兒童的同情心和責任感,增進他們對弱勢群體的認知理解,厚植他們的人文情懷和社會人格。最后,解決隨班就讀兒童在活動中的同伴沖突,也會促進隨班就讀政策下的教育公平發展,對特殊兒童的家庭和整個社會的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