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國亮
(韶關學院體育學院,廣東 韶關 512005)
從2001年教育部出臺義務教育階段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到2010年我國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對我國中小學的體育教學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健康第一”和終身體育的指導思想已經深入人心。義務教育中小學生體育形態面臨著從動態到靜態,從戶外操場變為電子產品的轉變,體質水平的下降,肥胖兒童的增加,學習壓力的增大,使現代中小學生的體質狀況每況愈下。粵北山區的經濟水平較欠發達,體育教學場地和師資方面相比較為落后,體育器材嚴重缺乏,數量少、質量差,班級人數多,組織管理難,體育課質量和創新性不夠等問題[1]。本文通過介紹當今SPARK體育課程基礎上,結合其在中國開發近十年實施經驗,希望借助國外先進的中小學課程改革經驗,結合中小學體育教師培訓中訪談遇到的問題,談幾點對粵北山區中小學體育教育改革的啟迪。
SPARK體育課程開發初期是為了減少青少年引起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素,并致力于改善世界各地體育教師體育教育質量。體育課程的資源是在依據本地的課程目標基礎上,注重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遵循學生身體發展規律,促進校園體育文化發展,達到終身體育的目標。
SPARK體育課程主要由三個板塊構成:學校體育活動,把教師變成更有效的體育活動的引導者,設計校外體育與健康活動計劃[2]。SPARK體育課程在教學中由于用到“一課多師”模式,器材花樣多,教學中教師采用鼓勵和“平等互動”的方式,讓我們看到在課堂氛圍中會讓孩子們呈現積極活躍狀態,并且在課程中通過短時間的訓練方法,鼓勵學生在課堂中有1/2的時間進行中等強度的運動,保持運動負荷量。學校體育中SPARK課程模式已經拓展到包括學前、高中和課后的體育鍛煉中,并結合校外健康活動計劃與學校合作建立健康教育(包括營養教育、團隊交往等)相配合,共同打造一個健康的學校環境[3]。針對體育教學中存在的自身教學情況及時反思教學過程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對學生的體育健康狀況建立反饋卡,再不斷總結,豐富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方法,讓體育課堂更具有樂趣和運動負荷量。
健康第一是體育發展基本理念,培養終身體育意識是我們的終極目標,新課標對中小學也提出了不同的發展目標和具體要求。粵北欠發達山區中小學體育課的開展內容還是主要圍繞著簡易的體育游戲和跑步為主,由于體育器材和場地的限制,新課標要求的教學內容在這里不能具體得到開展。
耐力跑作為我們國家對中小學的體質測試項目,一直是學生反映比較困難的項目之一,一線體育教師在課堂中對耐力跑的教學還是延續比較傳統的不斷加強訓練強度來提高成績。體育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不同線路,將學生最“害怕”的田徑耐力跑課上得趣味橫生,同時又讓學生了解到了很多與本國地理相關的知識,有助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學習目標的最終達成[4]。提高學生興趣,拓展了課外知識,讓學生在開心和探索的過程中,提升他們的運動技能水平。
“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體育課程理念已經深入每一位體育教師的心中[5],然而,在實際體育教學中我們會去反問,怎么才能真正實現學生在體育課堂中的主體地位,讓我們的中小學生也可以在體育運動中釋放天性。體育教師打破傳統的教學理念,不斷更新,貼近學生,了解學生,走進新課程,熟知新領域。在教學中順應孩子的天性,讓體育游戲和運動技能教學得到相互滲透,同時在教學中將運動負荷和運動參與合理結合。對于學生的運動水平測試應更加靈活機動,讓學生在“個人最好的一天”得到測試的機會,單一的測試參數不能作為個人評估,通過多次的測試形成一個直觀對比,真正讓孩子做到自己的健康自己做主。
學校的體育課是保證學生體質健康的一條途徑,也是連接教師和學生形成教學系統的重要環節。粵北山區的中小學體育課的落實情況中,大部分的體育教師沒有使用教學設計上課,基本采取“放羊式”教學,體育設施的不足和器材的缺乏,以及缺乏監督和其他理論課程的沖突,導致在體育課實施中,只能自制一些跳繩和毽球等器材,教學中運用跑步和基本的游戲完成。
經試驗證明,在體育課中采用游戲教學法更容易讓學生接受,激發學生運動的參與度。SPARK課程的教材中,主要是采用游戲教學方法,很多學者在將SPARK課程引入國內的時候,發現很多學校存在場地不足,器材有限,教學方式落后等現象,為此他們開發出很多利用有限的場地和器材,并能充分調動學生興趣的游戲。例如,在“捉小雞”案例中,體育教師將傳統的捉小雞體育游戲進行改變,從多同學一起玩,減少到四人游戲,一個人作為老鷹,靠近老鷹的同學作為母雞,遠離老鷹的那位同學作為小雞,然后進行游戲。改變后的游戲,場地得到充分的利用,同學的參與性更高,難度得到增加,但安全性卻得到更大的保證。這樣的游戲在SPARK的課程中比比皆是,利用簡單的幾個呼啦圈和墊子,就可以完成很多以前復雜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得到更好的體育運動體驗。
很多同事認為體育課堂中,更多的是應該體育教師作為主導地位,動員教師主動參與到活動中,既是組織者又是參與者。例如,在SPARK課程“水管工人”案例中,課程要求在體育教師傳授完基本的運動技能之后,應該根據活動要求轉變角色,充當“水管工人”,通過不斷的引導,幫助學生消化已經學習的運動知識,從而得到新的提高。一名優秀的體育教師應該從“傳授者”向“學習者”轉變,從“旁觀者”到“引導者”的轉變。SPARK課程一般會有兩位以上的老師共同完成,通過更多的彼此合作,取長補短,并且體育教師會定期進行培訓和自我學習,吸取更多領域的教學元素,圍繞學生的興趣和需求,開發更具有創新性的教學設計方案,才有可能創造出更高質量的體育課堂。
校本課程是以學校為課程編制主體,由學校教師編制、實施和評價的自主課程,是相對于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一種課程[6]。新課標呼吁體育教師根據自己學校或地域的特點項目自主開發校本課程和地方課程,要立足本土,因地制宜,設計、研制富有民族和地域特色的體育場地、器材設施,將具有當地特色的傳統體育活動項目引入到體育課堂教學中。
粵北山區瑤族的竹竿舞、壯族的板鞋競技等都是富有民族特色的傳統體育活動,由于地域相對偏遠,思想較為陳舊,缺乏創新,開發和利用的并不理想。SPARK體育課程非常注重傳統體育項目的創新,以及對課程資源的深度挖掘和開發。例如,跳繩是從民間傳統體育活動發展而來。在小學3-6年級的SPARK課程中,跳繩單元共16課時,教師不僅教授學生基本跳繩動作,還創造性地開發了雙搖、搖鈴跳、體側叉腿跳、“X”跳、纏繞跳、360旋轉跳等復雜技能[7]。并且通過挖掘跳繩的多種技術,細化技術動作,設置挑戰、深化運動技能,自主探究、合作創新,注重安全教學五個層次去深度挖掘跳繩教學資源,形成一套成熟的運動項目教學資源。
校本課程的出現,使偏遠山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學校轉變觀念,學校本身根據體育教師和學生的特點,以及本身具有的教育資源、學校環境以及體育教師的教學志趣,選擇學生喜聞樂見的本民族的傳統體育項目,與體育課程改革標準進行融合,開發適合于在學校和學生中開展的校本課程,借此加以改造引入課堂,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并可以通過民族傳統體育項目運動會加以推廣,提升傳統體育項目的影響力,不僅使民族傳統文化得以傳承,并豐富了學校體育課程資源。
《“健康中國2030”發展綱要》對健康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中小學階段的體育教育是培養學生各項體育知識和技能的啟蒙關鍵時期,“健康第一”作為新一輪中小學體育課程改革的指導理念,對“健康中國”戰略的實施和推行具有重要意義。“健康第一”是以學生對生命本質的理解為起點,包含了體育認識、道德、能力、情感、意志、價值等內在體育素養的培育[8]。在中小學體育核心素養教學中,既要關注每個學生的運動能力、健康行為、體育品德三個發展要素,又要在育人與育才的基礎上體現了“學科、核心、素養”三大基本理念,我們要在體育核心素養中積極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課改理念和“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才能促進中小學生體育學科的全面發展。SPARK課程以體驗實踐設計為先,延續體育課堂的實踐,注重體能、技能與愉悅感的融合,既注重身體素質的提高又關注體育技能的發展,另外,突出師生互動與主觀能動性,強調對學生個體的關注和教師的融入性,這些教育觀念與我國體育新課程教育理念中的“健康第一”“學生發展”“互動教學”“終身體育”等不謀而合。
總而言之,SPARK課程以開放的教學理念與靈活的課堂操作,“以學生為發展中心”的人才培養效果,正在被國內很多地域學校所接受,根據地域特色加以改進并學以致用,在一定程度上對我國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和教學理念的貫徹都提供了一系列的實例和參照范本。同時,也為粵北中小學體育教學中面對的教學困難,提供了教學范例和經驗,可以更好地在新課程改革基礎上,挖掘本地的民族地域特色開發新的教學資源,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校本課程,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整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