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嬌
(乾安縣職業教育中心,吉林 乾安 131400)
在科技發展的大背景下,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廣泛發展,并影響國家教育形態。信息化不僅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還影響著教育文化。在新技術、新業態的環境下,業界對職業教師的教學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強化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是職業教育內涵建設和質量發展的基礎,也是優質人才培養的關鍵。
信息化教學能力是目前職業院校教師應具備的專業能力,是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推動力量。職業院校在進行信息化建設時,因為有國家政策的輔助,難以把握教師信息化能力發展的動向,進而形成了以政府為主導,職業院校師生接受的發展局面。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能力提升未被重視,未納入職業院校核心發展戰略,導致無科學的評價和激勵制度進行輔助,使得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難以實現跨越式和實質性的發展[1]。
教師的專業能力發展是一個長期的、系統的工程,教師培訓是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撐,是教師能力發展的助推器。傳統的職業教育重視學生技術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理論知識和綜合能力提升較忽視。雖然在改革的背景下,職業院校著力聘請新型人才,彌補傳統的師資隊伍建設的缺口,但新型人才實踐能力的欠缺導致新的缺口。職業院校雖然依托不同形式和內容的培訓對教師的信息化理論及實踐進行培養,但由于培訓體系不健全,導致教師的信息化能力發展在瓶頸無法自拔。
職業院校進行的教師信息化能力建設是教師信息化能力提升的重要支撐,但由于建設處于初級階段,在國家政策、學校制度、教師培訓等方面不完善的背景下,無法全面實施。再者,職業院校深層次的、高效率的、全方位的信息化資源分享平臺的建設不完善,導致教師無法依托有效平臺進行前瞻性的交流,進而使教師的信息化能力建設始終處于低層次的環境中[2]。
職業教育與其他高等教育不同,職業教育主要培養綜合技能型人才,實踐是職業教育的重要教學方式。職業教育的實踐是師生依托理論知識在企業的工作環境中進行項目的實施,目的是培養學生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使學生學會利用理論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職業院校與區域內企業合作,建立實訓基地,其信息化教學具備一定的專業特點,同時能依托線上平臺、智能教學系統等進行仿真學習,能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3]。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也要標準與個性統一,目的是依托階梯式的師資隊伍,使所有教師在專業發展和知識構建上按照一定規律發展。
不同職業院校的信息化發展背景不同,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也存在一定差異。在發展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時,要衡量不同職業院校的特點和教師水平,目的是使區域內所有職業院校的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都有所提升。在科技發展背景下,依托信息技術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應勢而出,高等教育地平線報告也指出,職業教育要依托幾個關鍵挑戰,實現技術與教育的融合,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要依托實際性和實效性進行建設,目的是通過調整使廣大職業教育教師掌握新信息技術教學方法和手段。
在信息化時代,職業教育教師要具備信息獲取與處理能力、信息化教學設計與實施能力、信息化教學手段的應用能力。學校進行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建設時要依托可行性與可操作性統一的原則進行,目的是使基本信息能力和創新信息能力綜合發展。教師要掌握信息化能力后,能依托所教學科進行具體應用,目的是創新教學模式,豐富教學資源,使職業教育更高效。
職業教育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關系到職業院校的發展,關系到政府、教育事業及廣大師生的利益。從主觀意愿上來看,職業教育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能滿足各主體的利益需求。職業教育各主體以自身利益最大化進行訴求的提出,難免會導致意見分歧,進而限制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發展。在發展職業教育教師信息化能力時要進行統籌規劃,政府作為區域公共利益的代表,要發揮好謀劃作用,依托頂層的推動職能出臺相關政策,明確職業教育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建設的標準、內容,進而依托管理服務機構為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提供政策、資金、技術等的支持[4]。職業院校是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建設的實施陣地,要依托院校的發展方向和發展前景等構建全面的教師評價機制,目的是保證廣大師生的主體地位,進而激發教師的發展能動性。職業院校對所屬教師要依托等級、專業等進行綜合考核,并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納入考核標準中,加大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權重,進而依托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實現職業院校的內涵式發展。
職業院校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要依托學校的頂層設計進行統籌,目的是將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納入學校的發展戰略中,進而在明確信息化建設目標的基礎上全面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職業院校要制定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規劃,并依托學校的硬件條件,如智慧課堂、智能管理、數據平臺、智慧管理等構建信息化教學環境,目的是為師生搭建一個高質量的網絡全面覆蓋的學習空間[5]。職業院校要從頂層設計的角度,依托校園的信息化硬件條件,組織教師進行信息化示范課的建設,目的是使信息化走進所有課程的課堂,使廣大教師在實踐與交流的基礎上不斷嘗試和創新教學方法,在豐富教學資源的輔助下提升教學質量。職業院校站在頂層設計的角度,依托制度、規劃等,以成果導向為依托進行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對教師的信息化教學成果進行政策傾斜,進而為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提供一個正向的激勵環境。
我國的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能力建設起步相對較晚,高層次人才缺乏,教師結構失衡一直是制約職業教育發展的瓶頸。職業院校在進行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建設時,要認清職業院校所屬教師的信息化能力,并以院校發展為依托構建培訓體系,目的是使培訓體系符合院校的辦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學科建設等,進而實現職業院校信息化建設的有序發展[6]。職業院校搭建國家政策、政府主導、院校實施的線上線下全方位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平臺,能助力教師隊伍信息化教學能力的穩定提升。職業教育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經過院校統籌培訓和自主學習,有一定發展,但存在區域協調性不高、個體差異大等問題。因此,職業院校要依托國家培訓網站,鼓勵所屬教師利用課余時間進行學習,進而依托豐富的培訓資源發展信息化教學基本技能。職院院校要組織所屬教師參加政府定期舉辦的信息化能力培訓班,目的是使教師在培訓班參加培訓的過程中依托學習和交流等解決自己信息技術應用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而全面提升信息技術搜集、應用,課程設計等能力。職業院校要構建校級信息化培訓體系,依托本校教師科研能力、信息化能力進行針對性培訓,目的是依托系統性、針對性和連續性的培訓,使教師在培訓中受益[7]。
各區域的職業院校存在校際差異,在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培訓方面存在個體差異。為了實現職業教育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全面提升,為了打破區域限制的僵局,實現職業教育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有序、有效提升和良性發展,需要構建一個信息化教育交流平臺,目的是使職業教育教師在平臺上依托全方位的自主化的服務深化信息化學習的層次[8]。信息化培訓交流平臺能依托不同職業院校的培訓資源實現不同職業院校的聯動,進而實現跨區域、跨學校的全方位培訓。在平臺上,職業院校教師可以利用業余時間,并根據自己的需求在數據庫中選擇學習資源,并依托在線答疑專家的指導解決學習過程中的疑惑,進而為教育信息化教學能力的提升奠定基礎。與此同時,教師要具備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的意識,要將培訓成果應用于教學實踐中,依托實踐的驗證,體會信息化改善教學方法、內容的成就感。職業院校教師要有自覺性,能主動參與到信息化能力提升的培訓中,以愿學、樂學的精神通過不斷積累不斷突破等發展信息化教學能力。教師要將掌握的信息化能力應用于實際教學中,以信息化教學為中心進行課程設計,通過終身學習使自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與時俱進[9]。
總之,在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廣泛應用于職業教育中,職業教育教師的信息教學能力也提升成為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是教師專業能力提升的一部分,是職業教育信息化改革與發展的支撐力量。職業院校要認清目前教師教育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面臨的問題,并依托標準與個性的統一原則、實際性與實效性的統一原則、可行性與可操作性的統一原則,進行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的統籌規劃,并依托校園環境的建設、培訓體系的構建、信息交流平臺的應用等全面提升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進而為職業教育的信息化改革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