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嘉煜
(河北大學歷史學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港口—腹地與北方的經濟變遷(1840—1949)》一書是由吳松弟、樊如森、陳為忠、姚永超、戴鞍鋼等作者共同完成。吳松弟是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所長和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中國歷史經濟地理、經濟史和人口史。戴鞍鋼是復旦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近現代史、晚清史、近代經濟史。樊如森、陳為忠、姚永超三位皆為吳松弟老師的博士研究生,三人的博士學位論文分別是《天津港口貿易與腹地外向型經濟發展(1860—1937)》《山東港口與腹地研究(1860-1937)》《大連港腹地核心地域結構演變的研究(1907-1931)》,本書的主體內容就是以三位作者的博士學位論文為基礎的。
本書依據豐富的近代海關報告、經濟調查報告和地方資料,緊緊抓住港口城市—腹地這一影響經濟變遷的重要因素,從進出口貿易這一促進區域經濟變遷的途徑入手,深入考察近代北方的經濟變遷。本書采用歷史經濟地理的研究方法,對現今中國近代經濟史、歷史經濟地理學等學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結構上看,全書由緒論、主體內容以及總結升華三部分構成。
緒論部分作者將文章的時間、地點加以介紹,主要論述北方在開埠后的現代化和社會經濟變遷的空間進程。近代通商口岸的開放帶動北方經濟和現代化進程,沿海口岸的興起對于腹地城市具有強烈的輻射作用,同時腹地城市是港口城市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本章還對寫作方法和史料加以介紹。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到第六章,是本書的主體內容。第二章介紹港口進出口貿易的發展。天津港進口商品大部分為生活資料類和鐵路材料等,出口商品為農副產品。山東諸港主要出口貨物有豆貨、生絲花生等農產品,進口貨物多以煤油、火柴、工業原料為主。東北形成營口、大連、安東的“一體兩翼”的組合港口體系,出口貨物主要以豆制品、人參、煙、煤炭為主,進口貨物主要有鴉片、煤油、五金等。
第三章介紹各港口城市腹地的演變。作者從出口商品的來源地和進口貨物的直接銷售地分析得出,天津港的腹地遍及華北、西北、蒙古及相鄰的東北邊緣地帶。山東青島港的腹地范圍大致在膠濟沿線、魯西北、魯南、臨清、濟寧、江蘇海州地區。東北港腹地范圍隨著遼河航運逐漸向中上游地區擴展,逐漸開放到鐵嶺、西安、沈陽、長春等地。
第四章介紹港口—腹地的交通和經濟體系。各港口運輸方式在開埠之前主要以人力、畜力的短途陸路運輸和以人力、風力的內河和沿海航運為主,隨著近代鐵路和公路等交通運輸方式和郵政電訊網絡的發展,北方各港口運輸體系和經濟體系發生巨大變化。港口城市通過交通網絡的發展,逐漸形成符合自身發展的集散市場,如天津港形成以天津為中心的外向型市場網絡體系,由中心市場、中級市場和初級市場三層級組成。
第五章論述天津與腹地的經濟互動。天津港在開埠前就有較為發達的經濟條件,工農業發展較好,開埠后借鑒先進的生產條件之后,經濟發展勢頭更強,在港口城市的輻射下天津腹地各地的發展也表現出外向化和市場化兩大特點,表現在商業、農牧業等方面。腹地城市的轉型還推動了近代北方城市的發展,但城市發展并不是同時的,就天津港腹地城市來說,分成沿海口岸、沿海省份、中部省份和西部省份幾個層次。
第六章討論山東省港口城市與腹地城市的經濟互動。就口岸貿易分工來說,山東省形成了以煙臺為中心的外向型經濟體系和以青島、濟南為中心的外向型經濟體系。工業發展突顯在傳統手工業轉型、外來手工業和現代工業三大方面。農業方面側重種植進出口貿易的經濟作物,農作物商品化程度提高。山東省形成了以煙臺等海港工商業城市、濟南等近代工商業城市和貿易城鎮。
第七章論述東北港口城市與腹地的經濟互動。營口港榨油業的發展帶動遼河沿岸城鎮的發達,但依靠航運發展的城鎮也是極不穩定的。大連港作為東三省南部最大的工業城市,腹地城市農業表現出專業化生產趨勢和區域發展及中化兩大特點,并且初級產品加工制造業也隨之繁榮,外向型經濟的發展帶動南滿鐵路沿線中小城鎮的興起。安東港的發展帶動腹地城市以木材為主的自然資源的產業化的開發利用。
最后一部分是全書的總結與升華,包括第八章和第九章。第八章論述埠際貿易與區間關系。在20世紀前,上海和中國香港作為北方諸港口的土貨出口地和洋貨的銷售地,此時的貿易對象國為歐美國家;20世紀以來,北方港口形成以天津、青島、營口為主的“環渤海經濟圈”,[1]港口獨立性增強,此時港口城市直接與日本交易。第九章港口—腹地互動與近代北方經濟變遷的總體考察。總結近代北方經濟變遷的主要表現、特點與意義,北方經濟在港口城市的帶動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在廣袤的北方土地上,由于地理位置、自然條件、歷史因素等條件的制約下各地發展是不平衡的。
本書提出的港口—腹地研究視角突破了以往只對港口城市的研究范式。“港口—腹地”研究模式是歷史經濟地理學的三大學科貢獻之一,也是考察港口城市如何與其密切聯系的地區經濟互動的一種研究視角。[2]近代隨著西方先進生產力和生產技術的傳入,港口城市成為最先發展的城市,學界對于港口城市研究較多。本文作者將腹地也納入港口城市的研究中,港口城市對于腹地城市起著輻射帶動的作用,腹地城市是決定港口能否興盛的關鍵,也是港口城市的出口貨物的來源地和進口貨物的銷售地。港口城市與腹地城市之間的“雙向經濟互動”的關系充分體現了近代北方的經濟變遷,全書從天津、山東和東北各港口的進出口貿易、腹地城市、交通體系與經濟互動四個方面來反映北方諸城市在港口城市的帶動下的發展狀況。
全書所采用的歷史經濟地理方法是最亮眼之處。就學科定位而言,經濟地理學是以研究人類經濟活動的地域系統為中心內容的人文地理分支,其研究對象是一定地域范圍的物質生產、流通、交換、消費活動,特別是經濟活動的地域分布和空間結構。就學科傳承來看,中國歷史經濟地理學,除間接承自西方的地理學、經濟地理學、經濟學知識、理論、方法外,更直接延續了中國的歷史學、沿革地理學、歷史地理學綿長學脈,并成為其“直系”新支。[3]歷史經濟地理方法是歷史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歷史研究中得到更好的應用,其中有吳松弟主編、戴鞍鋼副主編的九卷本《中國近代經濟地理》,是目前國內第一次對中國近代經濟地理進行完整全面的分析、討論、總結。[4]書中也提出“港口—腹地”的概念,[5]吳松弟教授用“自東向西、由邊及里”八個字反映近代經濟地理變遷。
近代北方各城市之間發展雖緊密聯系但同時也存在差異。書中作者通過經濟地理的方法用港口—腹地模式將近代北方各地劃分為口岸城市、核心區、中位區與邊緣區,以此來表現近代北方經濟差異,但是造成差異的原因有很多:(1)距港口城市的距離,近代港口城市是發展最為迅速的地方,在離港口城市較近的地區受到港口城市輻射作用最大,緊接著是中位區,最后是邊緣區;(2)交通狀況,港口城市與腹地城市之間的互動關系主要依賴交通,通過交通將出口和進口貨物進行交換與運輸,以天津港為例,天津的腹地范圍較廣,涉及華北、西北、蒙古等地,就與天津港經濟交流來說,河北最密切,其次是山西,最后是蒙古;(3)地理條件,東部地區多種植經濟作物,家庭手工業發展較好。西部地區多處于高原地區,多發展畜牧業,且皮毛加工業并不發達,所以西部地區較經濟發展較東部地區緩慢。
本書通過對開埠后港口—腹地關系的研究探討北方經濟變遷,近代北方經濟在港口城市的帶動、改善交通狀況等條件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東北、華北、西北等地變化尤為明顯。作者在探討經濟變遷的同時還分析了北方經濟變遷的主要表現、特點、原因與意義等。全書史料充足、角度新穎、觀點明確,歷史經濟地理的研究方法貫穿全文,對研究近代北方經濟增添成果。
在充分肯定該書視角選擇、方法使用等方面的特色同時,也應該看到該書存在的不足之處。第一,全書是由幾位作者共同完成,不可避免的存在寫作手法上的不同,在第二章到第七章的主體內容中三位作者分別論述天津港、山東諸港和東北諸港與腹地之間的經濟互動,寫作手法不盡相同,也存在篇幅上的不同,天津港論述較多,可能也與資料的搜集情況有關。寫作手法不同的話對于讀者閱讀來說有點跳脫。第二,在全書多個地方論述中缺少地圖的支撐,比如第四章在論述港口城市與腹地城市的市場體系時,作者得出由于交通便利等條件,北方各地形成了幾個重要的集散市場,在此只有文字方面的表述并沒有配上相應的地圖,這樣也無不可,但是有地圖的話會更清晰明了地了解北方交通體系與經濟體系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