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延芝
(濟寧市任城區唐口中學,山東 濟寧 272000)
由于受到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大多數的教師與學生都更加關注學習成績。在一般情況下,教師都會在英語課堂上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不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也不利于學生思維的拓展。因此,初中英語教師應該重視啟發式教學法的應用,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幫助學生樹立學習的信心。在應用的過程中,教師也要把握好方法,根據實際的教學情況,不斷地調整教學方式,逐漸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孔子曾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指的是在教導學生時,應該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再去啟發他,這樣學習效果會更加明顯。我國關于教育的名著《學記》也曾提出過類似的觀點,強調教育者應該善于啟發受教育者,鼓勵學生獨立思考,要會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主動性,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思路[1]。這樣學生也會和教師有效地溝通,愿意主動地思考。在運用啟發式教學法的過程中,不僅需要重視知識的傳授,還需要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積極地思考,培養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應該發揮主導作用,不能讓學生對教師太過依賴。同時,教師還應該結合實際情況,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的調整,激發學生對于學習的熱情。不僅要重視學生知識的儲備,還應該重視拓展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鼓勵學生獨立思考、獨立解決問題,將所學的知識建立起知識結構,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學會學習,還應該去體會知識。
首先,啟發式教學更加注重問題的解決,很少關注問題的答案。問題是促使學生拓展思維的基礎[2]。一個問題并沒有一個的標準答案,而是開放式的。近年來,許多教育家正在鉆研這個論題。啟發式教學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更加重視學生素質的培養。教師通過知識的傳授,逐漸地引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觀察事物,并且教會學生解決問題的辦法。對于問題的結論,不只是教師得出的。而且也并不提倡教師在授課之初就向學生呈現問題的標準答案,導致學生出現思維定式,這樣不利于學生思維的發展,以及能力的提高。
其次,啟發式教學強調學習的過程。學生對于學習的積極性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教學效果。考慮到初中生意志力較低,自控力不強的特點,學生的學習活動具體表現在一些直觀或者顯性活動上。學生在課堂上占主導的時間,應該比教師掌握課堂的時間更長。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創設主題,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指導,從而培養學生不同的思維能力,為后續的學習奠定基礎。
最后,啟發式教學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更加重視學生的學習效果與學習成績,以及學生能力的提升等。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教師也沒有過分追求教學環節的完美。
教師可以利用特殊的設移法、鋪墊,以及一些必要的啟發與引導,促使學生深入地思考。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會得到高度集中,思維非常活躍,并且緊張。同時,教師需要在關鍵的時刻,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指導,這樣啟發的效果會更加明顯,同時也有利于避免產生不合時宜的啟發。
在進行啟發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征,身體素質,以及已有的知識經驗,學習能力,興趣愛好等,從實際情況出發,重視教學的實效性,注重因材施教。一方面,教師可以運用正遷移的知識,作為啟發教學的基礎,選擇大部分學生有印象的,或者已經掌握的知識,同時進行有目的的啟發,確保啟而有發。另一方面,教師還需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程度、學習能力、興趣愛好、性格特點等,針對不同學生,采用適當的教學方法,提出不同的問題,因材施教,從而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
教師在課堂上實施啟發式教學,應該把握好關鍵,分清主次矛盾。在整堂課中,教學分為幾個環節進行,在每個環節中都存在一個主要矛盾。因此,教師應該把握好整節課中的主要矛盾,在不同的環節中,根據不同的重要點,逐漸地進行啟發,環環相扣,促使教學發揮出最大的作用。
啟發式教學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和提高[3]。因此,教師需要重視引導學生動腦思考,在思考的過程中深入地理解知識,掌握知識。第一,教師可以豐富教學內容,采用生動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第二,教師需要在課堂上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掌握學習的有效方法,鼓勵學生自主探究。第三,通過啟發式教學,教師還可以通過不同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不同感官,引導學生挖掘自身的潛能,從而提高自己的能力。
雙向性原則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發揚民主,為學生提供便于溝通的學習氛圍,促使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下進行學習,教師從旁提供多種方式的啟發。另外,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促使學生意識到自己才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上,強調教學民主,促進教師與學生的雙向交流,發揮啟發式教學的功能。
隨著啟發式教學法的廣泛應用,其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啟發式教學法是一種能夠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教學方法。它強調多樣的教學模式,并且提倡在課堂上以學生為中心,形成一種和諧的學習氛圍,幫助學生集中注意力,同時還能夠促進學生溫故而知新。
設疑法中的“疑”,相當于學生探索知識的起點,也是促進學生拓展思維的基礎。初中英語教師自身也需要掌握設疑的技巧。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設置懸念,啟發學生獨立思考。也就是說,教師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勇于提出問題,學習問題的分析,并且有效地解決問題。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設疑并不是簡單的課堂提問。設疑不要求學生立刻做出回答,而是在思維的層面設置懸念,暫時使學生處于相對短暫的疑惑狀態,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解答疑問的動因。例如,在學習介詞和動詞的變化知識時,教師可以舉一個例句:The girl did nothing in the classroom but,然后需要繼續講解在but之后動詞的形式是否需要加ing。學生可能更傾向于動詞的ing形式。此時,教師可以留一個懸念,暫時不公布問題的答案。學生就會很容易對問題的解決產生興趣。課程接近尾聲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回家查閱相關的資料,尋找答案,然后下節課告訴教師。這種設疑法有利于激發學生深入地思考,還能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尋思法的重點在于“思”,也就是說,初中英語教師需要通過對學生的引導,幫助學生有效地解決問題,達到啟發的目的。例如在學習sometime時,教師還可以拓展some time、sometimes等詞語的區別。教師可以運用啟發教學法,將some與time拆分,分別解釋兩個詞語的含義,然后逐漸地啟發學生,然后分別解釋這些詞語的意思。通過已有的知識,幫助學生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以此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另外,教師還應該把握重點知識,在關鍵之處,為學生提供指導,啟發教學的效果會更加明顯。
對比的啟發式教學,也是英語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之一。教師在運用對比法的過程中,應該重視啟發學生尋找英語和漢語之間的聯系,幫助學生進行聯想,從而在大腦中形成英語概念體系,以此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促進學生分析能力的提高。同時學生通過在大量的英語語言中找到多個有關系的地方,從而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印象。例如,在學習there be句型時,教師可以將其與have、has做比較,幫助學生學會區分二者的含義和用法,并且明確二者的聯系。在講解語法知識的過程中,英語和漢語的語序方面也可以具有啟發性。當英語和漢語的語序出現一致的情況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指出兩種語言存在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特別是不同點,以此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
在寫作課堂上,初中英語教師可以逐漸地啟發學生,調動全班學生的積極性,鼓勵學生互相討論,共同解決問題,針對寫作問題進行細致的分析和總結。學生們也可以提出問題,供大家分組討論,利用集體智慧,豐富寫作的內容。這種教學方法尤其適用于寫作素材的組織方面。例如在寫“My dream”時,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思考自己的夢想是什么,然后負責組合,學習小組內部討論夢想實現的方法,再進行總結和歸納,以及文章的書寫。在完成寫作后,小組內部成員互相修改文章,最后進行全班匯報,教師負責評出最佳的方案。整個寫作的過程,教師需要隨時準備為學生提供指導,并且重視與學生的互動,發揮合作學習的最大作用,充分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以此提高學生的溝通能力與團隊合作能力。
初中英語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為學生創設特定的學習情境,并且導入新課內容,激發學生的情感,從而幫助學生更快地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情境法有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在創設情境時,教師還應該充分考慮到課本內容與日常生活的融合,并且利用多媒體技術,豐富教學內容,增強英語學習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興趣,為學生營造代入感較強的情境,以此進行啟發式教學。例如,在學習Don’t eat in class時,可以為學生創設特殊的學習情境。創設情境的方式包括很多種,教師可以選擇運用語言描述,也可以展示一段動畫等。通過模擬情境,學生能夠有身臨其境的感受,從而縮短學生與新知識的距離。在良好的學習情境中,學生能夠自覺地跟隨教師的思路,并且發揮主體作用,完成學習任務。這種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輕松地學習新的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教育的過程實際上是一個探索和創新的過程。初中英語教師在運用啟發式教學法時,應該不斷地更新教學理念,尊重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利用多種方式進行啟發教學。在平時的教學工作中,初中英語教師應該遵循客觀規律,堅持啟發式教學的原則,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指導,幫助學生學會獨立思考,學會分析問題,并且解決問題,同時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在輕松的氛圍中,體驗到學習英語的樂趣,提高學習的能力,從而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