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會斌 朱 敏
(云南大學,云南 昆明 650000)
網絡作為當前社會廣泛運用的工具,各種新技術不斷迭代,對人們的生活產生了極大的便利,使用網絡的受眾逐漸增多,由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青少年網民占比已經達到19.3%,網絡已經成為青少年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網絡對于青少年的成長是具有益處的,但同樣也給青少年的成長帶來了一些挑戰和困難。青少年由于其不能辯證看待網絡,往往其發展過程中會被一些網絡信息所影響不能健康成長。因此,需要重視網絡時代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影響,避免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出現不良現象。
目前青少年群體是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產生而成長的,青少年成長過程中深受網絡的滲透和影響,青少年網民的占比也越來越高,作為“網絡新生代”,青少年群體使用網絡具有以下特點: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我國目前的青少年伴隨著網絡成長,從出生起面臨著各種各樣的互聯網衍生品,如電腦、智能手機,青少年在低齡時期就接觸形式各樣的網絡產品,因此,青少年網民也呈現出低齡化的特征。
青少年在使用網絡時,往往喜歡把關注點放在娛樂方面,將網絡使用時間花費在游戲、明星資訊、購物等方面,娛樂信息也是青少年日常社交聊天的內容,成為青少年網絡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
青少年使用網絡總是具有一定的傾向性,并以此為基準在生活中和同樣傾向性的人群成為相應的朋友,組成一個具有同樣愛好的小團體,生活中常見的如青少年追星團隊、同學間組成的游戲戰隊等。
青少年由于自身思維成熟的局限性,不能完全正確地使用網絡,在使用網絡過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問題,例如沉迷網絡游戲等,因此在很長一段時期,未成年人上網存在被過度“標簽化”和“問題化”的傾向,這種社會建構無疑對理性科學地看待未成年人網絡行為十分不利[1]。
青少年由于其生長環境、身心差異等不同,在使用網絡時往往表現出不同的特征,如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青少年網民中男生與女生比大致為3∶2;男生更傾向網絡游戲,而女生更傾向購物、追星等;發達地區青少年使用的網絡工具更先進并且接觸網絡更早,偏遠地區有的青少年甚至沒有接觸過網絡工具。
由于網絡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的兩面性,因此有必要重視青少年網絡的正確使用,從各方面引導青少年正確認識網絡,合理利用網絡,才能保證青少年健康發展。
青少年最初接觸網絡產品往往是在家庭中,父母的言傳身教是青少年的榜樣,因此父母的引導作用對于青少年來說至關重要。
1.面對青少年使用網絡態度避免“兩極化”
要做會與子女溝通的現代監護人,試著成為孩子的朋友,當孩子遇到問題時,他才會告訴你他所遇到的各種問題[2]。因此當青少年在使用網絡時,既不能放任不管,對使用網絡持積極的態度,也不能全盤否認網絡的益處,拒絕青少年接觸網絡。必須辯證地看待網絡對于青少年的影響,允許青少年適當接觸網絡,同時時刻關注青少年使用網絡的狀態,出現問題時及時止損,避免青少年完全進入迷途。
2.父母要言傳身教,以身作則
班杜拉觀察學習理論認為人類的學習大多數行為是在社會交往中通過榜樣學習模仿而進行的[3]。因此父母在青少年面前使用網絡時必須注意自身對待網絡的態度,一些父母自身每天抱著手機,沉迷刷劇、購物、游戲,對于青少年也產生了不良影響,父母必須自身使用網絡有度,做青少年的榜樣,引導青少年合理使用網絡。
3.加強青少年的網絡使用教育
父母需要在青少年接觸網絡之前對他們進行網絡教育,要讓青少年明白網絡是一種知識搜尋工具,而不僅僅是作為一種娛樂工具,引導青少年學會使用網絡進行知識學習,并讓青少年明白錯誤使用網絡的危害。
4.培養青少年多方面興趣
父母可以在青少年幼時尋找青少年的興趣,培養青少年多方面的興趣,青少年在擁有自身的興趣愛好后,使用網絡時往往難以單純沉迷網絡中。
1.青少年網絡防沉迷工作落實到位
各方應當嚴格依照《未成年人保護法》等法律法規的規定,積極履行職責,落實有關措施,完善未成年人防沉迷機制,使其與時俱進,運轉有效[4]。同時加大對網吧等地方的監管力度,嚴格落實“未成年禁止入內”的要求;有關部門應當引導父母正確處理青少年網絡使用問題,同時在學校普教網絡素養教育,將青少年網絡防沉迷工作落實到位。
2.切實打造綠色網絡
學校、政府應該著重網絡防火墻的配置,對網絡暴力、釣魚欺詐等不利于青少年成長的網站進行過濾,通過大數據等新興技術對網絡資源進行分類,選擇健康、陽光、積極的知識內容展現給青少年,為其提供正引導的電影、游戲[5]。綠色網絡的構建需要社會各方的共同努力,要嚴格把控直播網站、游戲平臺,對違法亂紀信息及時處理,積極利用大數據技術為青少年推薦適合其觀看的內容,對于不適合青少年的內容應該屏蔽,保證青少年接觸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
3.積極引導網絡正能量
國家有關部門不僅僅要切實落實監管責任,更要在網絡上樹立正面形象,引導青少年群體學習正能量。網絡正能量具有體現核心意識、壯大主流思想的積極價值,要組織學生結合網絡展開互動,在家庭、校園、社會的聯動活動中提升使命感[6]。可以在網絡上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積極推送國家優秀文化欄目,引導青少年觀看學習,讓青少年感受國家的魅力,成為一個有自信而陽光向上的青少年。
1.加強青少年網絡素質提升
學校要發揮對文化選擇和整合的功能,使外在信息傳播結構在校園內得到優化,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強化愛國精神和全球意識,不斷健康成長[7]。同時結合學校信息技術課程對青少年進行網絡教育,使學生在網絡上學會明辨是非,同時在教學環節適當引入網絡課程,加強學生識別優劣網絡資源的能力。
2.嚴格青少年網絡使用管理
學校必須嚴格禁止學生攜帶手機進校園,學校教育應該合理引導學生理性使用手機[8],同時對于青少年偷帶手機進課堂、偷出校門去網吧等行為嚴肅處理,從制度上保證青少年網絡使用的合理性,讓青少年形成合理的網絡使用習慣。
1.青少年自身應提高自制力
青少年自身在使用網絡時,面對各種具有誘惑性的信息,應當堅決抵制,主動遠離不健康的網絡信息。青少年還要培養自身廣泛的興趣,避免自己沉迷于網絡,經常與家長、教師、朋友交流,使用網絡時注意自身隱私不泄露。青少年自身自制力的提高是避免錯誤使用網絡的根本途徑,家長、學校、社會應共同努力,通過教育青少年來提升他們的自制力。
2.加強青少年網絡使用心理彈性建設
據研究,高中生心理彈性總分與手機依賴總分呈顯著負相關[9],因此青少年心理彈性的建設可以有效預防青少年網絡成癮等網絡使用帶來的相關問題,因此要重視青少年發展過程中積極環境的建設,在家庭中重視有效的教養方式,對青少年發展給予積極指導,幫助他們制定合適的未來規劃,可以幫助青少年形成積極的心理狀態,從而從容面對網絡的各種不良信息。
網絡時代作為社會進步的產物,對青少年身心發展過程中帶來不同的挑戰和機遇,需要引導青少年正確面對網絡,將網絡成為自身發展的“助力器”,而非成長過程中的“攔路虎”,家庭、社會、學校、青少年要共同出力,打造一片青少年成長的網絡凈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