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雙
(重慶對外經貿學院,重慶 400000)
早在2011年教育部就頒發了《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的意見》(簡稱“2011計劃”),該計劃明確指出,我們應該以協同創新建設為載體,全面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1]。此后在2015年5月國務院又印發了《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進一步明確指出我們在進行人才培養時要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為核心,以創新人才培養機制為重點,實現教育的改革與發展[2]。
協同創新即注重各創新主體能夠實現互動連接,該理念在社會科學的各個領域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并取得良好的應用成果。通過協同創新能夠有效打破各學科主體之間的隔閡與壁壘,能夠實現人才、信息、技術、資本等各項創新要素的協同應用與深度合作。通過協同創新能夠使各創新主體之間的有機結合,讓其產生的效果遠超過兩者簡單相加之和。同時通過協同創新,能夠實現動態性發展,不會受到時間的限制。隨著教育的不斷深化改革,隨著社會、國家對于人才的使用要求不斷發生變化,在協同創新視野下進行人才培養模式能夠實現以下多個方面的價值和優勢。首先,通過協同創新能夠實現各教育主體之間的多元協同合作,實現多方聯動開展高校教育。這一教育模式是針對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單向封閉、主體單一這一現狀進行的改革。其次,協同創新表示對傳統的、對守舊的東西進行創新發展,這是打破常規、循序漸進、推陳出新的重要體現[3]。它以創新為目標,以協同為創新的方式,在兩者融合與發展的過程中,形成新時代協同創新型教育模式。最后,協同創新意味著資源整合,我們在進行高校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涵蓋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理念、效果評估、教學資源等多方面內容,不同的內容具有不同的自身價值和利益關系,只有將各方主體進行有效融合,形成協同發展模式,才能夠更有效地發揮各方資源的價值和力量,進而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結合上述內涵進行總結,我們在協同創新視野下進行人才培養模式的重構與選擇時,應滿足以下幾個要求。第一,實現協同合作,通過協同與合作實現良好的人才培養生態,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培養目標,通過多元目標才能夠使不同人才的個性得到有效綻放,才能夠充分滿足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學科化、職業化選擇與發展空間[4]。第二,對于人才培養過程中相應的過程應實現多樣性發展,不同的培養過程滿足不同的人才成長特點,也是社會化人才的多樣化需求目標。第三,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應以柔性化的制度替代剛性化的管理,實現人才引導和評價方法的靈活性與多樣性。
高校教育不僅僅擔負著人才培養的重任,同時也擔負著國家和社會的科學研究與服務等多項重任。關于教育理念,結合高校教育所展現出的功能直觀理解,人才培養即進行專業技術人才的提升,科學研究即進行自然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即為社會發展與進步所提供的價值。然而這些理解是一種直觀表面的理解,在教學實踐時,如果僅僅以此為目標便會使人才培養質量不能有效滿足社會、國家對高校人才的培養要求。出現這種情況,與教育理念偏差有密不可分的關系,因此在進行高校人才培養模式選擇與重構的過程中,首先應針對高校人才培養理念進行深入分析與研究,只有準確把握教育理念,才能夠基于教育理念進行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的創新,才能夠以教學目標為導向,實現高校人才的培養目標,為社會、為國家輸送合格的人才。基于《綱要》分析,我們在進行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其教育理念革新要以轉變人才、全面發展的人成才、多樣化人才、終身學習、系統培養等觀念為指導,并且結合現階段的社會和經濟發展變化、人才培養的實際應用要求進行分析,為高校人才培養提供指導作用[5]。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高校人才培養時要全面轉變教育理念,使與教育相關的各資源能夠協同應用與發力,調動每一個人在教育領域中的積極性和創新創造能力,促進高校教育模式的進步與成長。
在協同創新視野下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與重構,需要注重教育系統內部各子系統與教育要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聯系,完善的培養機制是保障。在對人才進行培養的機制中,有激勵機制、制約機制、保障機制等,激勵機制即充分調動管理活動主體的積極性,運用科學的獎懲制度,讓培養的主體在公平公正的環境氛圍中去各求所需,提升人才的主人公意識,不斷地提升各參與主體的需求層次和期望值,讓他們在具體的活動中獲取更高的滿意度和滿足感[6]。為了確保各主體的權利義務、角色定位和活動范圍,讓整體保持著基本的秩序,必須采取制約化的機制,制約化的機制在實行的過程中包括方方面面,比如道德制約、規范制約、法律制約等,采取各種形式的制約支持必須因人、因時、因事而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形成能上能下、能進能退的競爭與淘汰機制,科學合理的績效評估機制等制約機制的表現。保障機制是為管理活動提供物質和精神條件的機制,要求高校必須改變內部人才培養的傳統模式,讓人才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與共贏中實現企業的終極目標。必須建立現代化的大學制度,增強院系學校與教師之間、學校與學校、政府、社會之間的交流,實現資源的全面共享和深度融合。
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在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下進行不斷的推敲與重構,建立的創新型人才聯合培養機制,它是組織管理體系的實體組織。傳統的人才培養在實踐中通常面臨著些許的問題,高校系統創新中心基于這些問題,通過改革打破了以往高校的單打獨斗、校企技術合作的人才培養方式,將各協同單位的優勢資源運用于創新型人才培養舉措中。例如,最為著名的有南京大學牽頭的固態照明與節能電子學協同創新中心,它推動了校際教學教育資源的實質性共享。
實施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將優質的學術資源優勢轉化為才培養優勢,挖掘科研資源潛力,利用優質的科學資源平臺,讓本科生參與科研項目。例如,河海大學就選拔了本科生進入創新團隊參與科研實踐,南京師范大學也為本科生全面開放觀測與實驗支撐平臺。基于合作企業的實踐便利,合作企業為研究生建立工作站,為研究生搭建實踐教學平臺,讓研究生能夠確實地去解決實際中的問題,為研究生的科技創新實踐活動提供廣闊的舞臺[7]。整合產教領域的創業資源,提升研究生的創新創優能力。如通過政產學研互動,幫助研究生培養創新精神和商業思維。可以全面開放公共服務平臺,讓研究生在相關企業打造的平臺上“真槍實彈”地進行演練,實現創業人才孵化。還有將中心的優質資源向本科生開放,從本科二年級開始就將優秀的學生選拔進協同創新中心實驗室,實現科技成果的轉化,解決大學生的就業[8]。無論是本科生還是研究生只要足夠優秀,都能讓他們有機會進入聯合培養的機制。創新中心可以利用招生自主權,招收一批優秀的研究生,利用人才資助培養基金提升研究生的國際化水平。
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綜合性工程,需要改變傳統產權研究普遍存在的松散性、缺乏協同性的機制,改變傳統教育模式相對的滯后性。充分利用激勵機制、保障機制,將中心的實體優勢、學術資源優勢、產教結合優勢、“特區”優勢等全部轉化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優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已經初顯成效,相信在相關管理者的統籌謀劃和具體實施下,一定能夠構建切實有效的制度與政策保障體系,讓創新型人才培養在高等教育領域形成強有力的輻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