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小兵
(遼寧工業大學外國語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1)
公示語是景區文化的門面宣傳語,它在傳遞景區文化的過程中,具有旗幟鮮明的形象地位。準確規范的景區公示語譯文所能表現出來的絕非簡單的文字轉換,它更應該著眼于景區的特色內涵和文化建設風格。在翻譯過程中,公示語譯文所承載的文化寓意和景區信息可能會出現一定程度上的缺失甚至缺憾,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觸到了翻譯盲區。對于此類翻譯現象,翻譯界通常都會表現出兩個立場,雖然不對立,也似乎從未統一過。這就是,以原語文化為判斷目標和以譯語文化為選擇標準。誠然,這種翻譯困惑不能以簡單的擇其一而得到解決。本文將從文化維度入手,進行一次旅游景區公示語翻譯分析嘗試。
維度指的是通過詞項、文體手段和句法結構實現的語言的傾向,當語言表達方式涉及多維性時,維度就成了一個翻譯問題[1]。景區公示語翻譯實踐中,語言維度、文化維度和交際維度環環相扣,這其中,文化維度介于承上啟下的焦點位置,以文化維度為主要脈絡,處理好這三種維度之間的關系至關重要,可以有效規避很多誤譯、漏譯、錯譯等現象。語言維度屬于符號轉換層面,是文化維度的表層交流。交際維度反映的是景區公示語從原文到譯文的內涵轉移,通過該維度,我們可以領略到譯者的語言和文化轉換駕馭能力。當景區公示語的交際意圖得以完成,該公示語文本也就實現了從原文到譯者再到譯文的客觀基調和主觀基調的自如切換。
翻譯過程中文化維度的保持是重點也是難點,譯者的審美能力、思維方式還有價值取向都會在文化維度上體現出來。因此說翻譯總是在多維度上進行的,文化也總是在不同層面上進行交流,語言內涵的語用價值即文化深層交流[2]。譯者必須要學會在多維度之間架起橋梁,克服文化差異,實現翻譯過程中的文化層面多維度順應關聯。如景點名稱“八仙鐵拐李石浮雕”,Stone relief sculpture,Iron Crutch Li,a Chinese my theological figure,one of the Eight Immortals in the Taoist pantheon。譯文中添加了體現歷史、文化、思想甚至宗教等相關文化和人物介紹,消除了目標讀者在文化認知層面上的差異,從而使信息傳遞更加順暢。文化維度是翻譯過程中不斷優化的選擇過程,也就是說,譯文的改進過程也具有無止境的修正特點。景區公示語譯者要不斷提高甄別目標語游客對景區信息的語境期待和認知差異的能力,將輕松且語義清晰的譯文體驗帶給他們。
語言學界并存著很多語言流派、不同的學術分支,在各自的研究領域中,學者們對于語言功能的定義必然持有某種程度的差異。但是,萬變不離其宗,其壯大與發展始終還是以達成交際目的為核心。根據英國翻譯理論學家皮特· 紐馬克(Peter Newmark)的研究歸納,語言功能主要體現在: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表情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號召/呼喚功能(vocative function)、美感功能(aesthetic function)、寒暄功能(phatic function)和元語言功能(metalingual function)。語言的本質特點體現在它的交際作用,根據不同的交際需求,我們逐一實現以上的各個語言功能。
景區公示語,是一種特殊的應用文體,告知景區基本信息,傳遞景區文化內涵,滿足的是強大的交際需求。根據上文的語言功能分類標準,主要行使以下三種功能:
信息功能是吸引景區游客的第一要素。表達概念和內容、公示景區事實、表達宣傳信息,具有客觀性和命題式特征。如一些限制性公示語“殘疾人通道”(Handicapped only),或者強制性公示語“禁止亂丟垃圾”(No littering)。
表情功能體現了語言的功能主義特征,具有主觀化特性,表達了原語信息的情感意圖,在翻譯過程中,也傳遞出譯者的認知移情和語境順應。景區公示語的表情功能,應該凸顯文本信息的感染力,將文化內涵傳遞給游客,在恰當的文化語境中直觀感受景區公示語意圖。公示語的表情功能,并不意味著譯文可以無所顧忌地夸張夸大,一定要滿足大眾游客群體的理解與接受能力。比如景區展品介紹“拔步床”,可以簡單明了地翻譯成 Ba bu bed,譯者也不妨添加以下解釋說明 a bulky bedin traditional Chinese furniture,appeared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那么,之前還一知半解的外國游客對這個展品的作用和功能就會恍然大悟。原文的表情功能通過譯文得以接近原汁原味的體現,表達出景區公示語的真實內涵,還原最佳語言環境,滿足了譯文目標人群的認知能力和期待,原語和譯文之間的語言和文化認知差異得到最大限度的彌補。
號召功能即祈使功能,通過景區公示語譯文喚起目標人群的某種共鳴,以譯文目標游客為信息和文化接收導向,呼吁他們接受和思考信息,感染情緒,最終實現呼喚他們濃郁的觀賞與游覽興趣的目的。呼喚功能的目標核心就是譯文目標人群。事實上,讀者做出的這些反應都是原文文本所希望接收到的反應[3]。比如景區展品“福祿煙別子”,譯文中可以增加一些文化背景介紹,如:Woodcarvingwaist access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to bacco pipe through the middle hole of which the belt penetrates,and the tobacco pipe sticking and hanging,with the overtone of happiness and prosperity。譯文的號召功能,體現了公示語最佳文化關聯的實現,使翻譯行為和動態的跨文化語境相順應,這個過程,賦予了譯者足夠的選擇權,決定譯文的語用意義與最佳關聯方式。
我們把不同文化間的語言轉換稱之為翻譯。景區公示語,必定承載了一定的景區文化內涵。原語與目標語游客之間的文化差異勢必會引起認知差異,從而影響譯語讀者獲得原語公示語信息準確度的獲取,甚至發生理解錯位。大量翻譯實踐證明,景區公示語翻譯要把處理文化信息作為指導翻譯實踐的基礎,主要涉及以下層面:
不同文化之間的文本轉換,譯者應該著重消除令人費解的成分。涉及文化信息的景區公示語承載著濃厚的原語文化,但是為了實現最佳翻譯效果,非常有必要通過選擇和排斥等途徑,突出目標語的文化色彩,將原語信息轉化為目標語游客所諳熟的譯文,這就是歸化翻譯策略。運用歸化原則翻譯實踐過程中,譯者要把目標語游客的文化需求作為自己譯文的調整方向,滿足目標語游客的期待視野和接納水平,使公示語譯文和目標語游客的理解力盡可能達到高度契合,可以采納增補、意譯、改譯的技巧。比如,在佛廟寺院的景區中,正面的樓門通常被稱作“山門”,這是因為古時的寺院多隱修于山林,因而得名“山門”。當然,后世也有造于平地或者市井之中的寺院,也都沿用了這一泛稱“山門”。每一處這樣的寺院通常設有三個門,象征“空門”“無相門”和“無作門”,所以又有了“三門”之名,所謂的“三解脫門”。就算整個寺院景區只有一個門,也通常冠之以“三門”之名。如果簡單地將其翻譯成Mountain Gate或者Three Gates,只會令目標語游客百思仍不解其意。不妨嘗試以下譯文Main Gate to a Monastery,既可以減少目標語游客理解時的心理投入,也體現了足夠的景區信息。
景區的文化范疇涵蓋面較廣,體現了包括歷史背景、民族傳統、風俗習慣、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的復雜的“文化”內涵。異化原則主要以源語言文化為導向,這就要求譯者對景區文化具有較強的信息儲備能力以及靈活運用能力,加強譯文的信息提示效果,與目標語游客對該景區文化的接受度做好對接,主要以音譯、直譯,或者這兩者與意譯相結合的技巧來完成。如靈隱寺(Lingyin Temple),顧名思義,“仙靈所隱”之地,其另一種譯文有時被直譯為Temple of the Soul's Retreat,保留了原語的文化神韻。隨著具有代表性的名勝古跡越來越為外國游客所喜愛與接納,對于此類景區文本翻譯,音譯和直譯這兩種方式是實現異化、表現景區文化意圖最直接、最有效的翻譯方法。
景區公示語的文化內涵翻譯,始終逃不脫原語和目標語文化差異所產生的思維方式、審美情趣、以及表達方式等方面的制約與限制。對此,眾多文化譯者紛紛從不同角度,補充、完善并且拓寬景區公示語中文化信息的翻譯方法和思路。學者李樂、閆雅瓊、張琰[4],從頤和園旅游文化切入,以零翻譯為指導方法探索頤和園旅游文化的外宣翻譯策略。學者楊鏡雅、韓竹林[5]從旅游文化外宣翻譯原則出發,探究傳神達意理論對旅游文化外宣翻譯的指導作用。學者陳彥[6]結合徽州旅游文化專有名詞“內涵深刻、典故豐富、地方色彩鮮明”的特點,重新定義了以海外傳播為目的的專有名詞翻譯原則,提出 “鑒別詞義,確定詞型;意譯為主,靈活運用;功能導向,精準翻譯”等策略。
作為一種特殊的應用文體,景區公示語譯文應該以目標語游客的接納、欣賞和評判為翻譯依據和標準。目前,對于此類翻譯,我國翻譯界還沒有形成宏觀有效的指導原則和完整的翻譯體系。翻譯實踐應該遠離教條的、感性的、經驗的思維,從而努力促成實現最佳語境的景區公示語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