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萍
(嵐山區高興鎮堯王小學,山東 日照 286811)
受疫情影響,“停課不停學”線上教學成為保障中小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正常開展的重要選擇。線上教學開始后,學生普遍反映在全英文的課堂上老師說得快,聽不懂。尤其是農村學校學生普遍反映聽不懂線上英語課,主要是聽不清、讀不準單詞。由此引發筆者對英語課堂教學的諸多思考,學生之所以聽不懂,適應不了全英文的教學環境,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全英文的熏陶和英語思維,最根本的原因是缺少沉浸式環境的浸泡。
沉浸式情境教學法(ISTM)是近年來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反響的教學方法,有著堅實的理論基礎,它根據語言學習的機制,通過多場景、單一語境的模擬語言環境的創設,讓學生“沉浸”于豐富、生動、形象的語言環境中,用單一語言去表達,進而全面提高該語言的綜合應用能力。沉浸式情境教學法還有豐富實踐經驗的支撐,它在國際流行多年并有諸多成功范例的語言培訓方法上進行創新和改良而不斷完善的[1]。正是由于沉浸式情境教學法的科學性和實踐成功經驗,它應當、也可以在中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得到推廣和應用。筆者以自己的教學經歷和對線上教學的思考,談談對沉浸式教學法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實施和應用。
語言環境是人類獲得語言能力的決定性因素。自然語言環境對于我們中國學生來說比較稀缺,教師要努力創設課堂語言環境。沉浸式英語教學法提倡給語言學習者提供有利的環境支持,鍛煉英語思維。學生在課堂上沉浸在第二語言(英語)的環境中,學生只用英語進行交流,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的欲望,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下耳濡目染,并養成英語的思維習慣,從而能自然說出流利的英語。
使用多媒體、互聯網微博,微信朋友圈等手段,由教師引領學生進行場景并進行演練。創設與大自然相融合的場景,激發小朋友的興奮點,讓他們進入自然的英語世界當中。筆者在課間休息時常常選擇播放一些緊跟時代氣息或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英文兒歌和英文歌曲,實現全方位沉浸,讓學生如同學習母語一樣自然而快樂地學會英語。
本次“停課不停學”線上課程中,在教授PEP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Part A Let’s try and let’s talk一課時,通過大屏幕出示關鍵詞“holidays”引出交流話題,借微信朋友圈圖片讓學生猜測自己假期去的地方來介紹自己的上一個假期活動,很好地結合互聯網給學生做了示范,引出學生運用句型介紹自己上一個假期的活動。由電話鈴聲引出Amy is calling John.教師提問why did Amy call?引入let’s try 的聽力,John answered a call from Amy.由聽力文本知道John hurt his foot,引出How did John hurt his foot?When did he hurt his foot?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視頻進入文本的滲透,自然創設了輕松的語言學習環境。
作為英語教師應把自己的課堂教學視作沙漠中的綠洲,引領孩子們進入別樣的英語學習之旅。讓孩子們在歌唱、游戲、手工制作等活動的同時學習英語,讓英語學習這一過程與活動或游戲相結合,在游戲中他們能夠獲得角色的扮演,能夠體會到各種社會角色,帶領孩子們去探索這個世界。在教授PEP小學三年級第五單元有關水果的單詞時,筆者通過向學生展示各種水果切開的截面、蒙上眼睛聞水果的氣味,蒙上眼睛品嘗水果的味道和蒙上眼睛摸一摸等方式讓學生或用眼睛看或用鼻子聞,或用嘴巴嘗,或用小手摸等來猜測不同的水果,并根據學生的不同喜好分別詢問作答。
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因素,讓課堂與生活相結合。教師要根據孩子的現實情況不斷總結并驗證,讓學生迅速掌握核心知識點,進入人腦自然習得原理第一階段(識別階段)。在圖像、聲音與圖形反復刺激之下,讓學生加深理解,從而快速過渡至人腦自然習得原理第二階段(轉化)。
在六年級復習方位和地點詞匯時,筆者拍攝了一組自己在假期游覽北京大學的視頻,從北京大學的大門(at the gate of Peking University)到圖書館(Library);從未名湖(Weiming Lake)到博雅塔(Boya Tower),從考古學院(Archaeology)到博物館(Museum)……這一趟北大之旅既讓學生感受到這所高等學府古色古香,湖光塔影的魅力,樹立為之而奮斗的豪情壯志,又讓學生復習了本課的知識點,可謂一舉多得。復習連詞的用法時,根據疫情防控期間如何提高外出防護措施,拍攝了一組視頻,從出門前的洗手操 作(First,let me show you how to wash our hands.)到如何正確佩戴口罩(I’ll show you how to put on the mask.)以及外出時如何保護自己(How to protect yourself when you are outside)做了詳細的介紹及講解,讓學生在學習日常護理常識的同時復習了英語身體部位和連詞等詞匯,寓教于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設計一些與生活相關聯的場景和有意義的任務,增添任務的生活性,能使孩子們覺得要用英語去做事,為學生創造多樣的課堂語言環境和自然語言環境,把教、學和生活統一起來,讓學習生活化,生活化學習,讓學生獲得更多使用語言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英語思維習慣,讓英語成為學生的一項能力[2]。
兒童好動,喜歡模仿,應引導兒童通過觀察,模仿,設疑猜測將英語和物體、動作等進行連接,建立直接的外語思維模式。在輕松愉快的學習活動中,開發智力,發展個性。筆者在教授What time is it? It’s…句型時,設計了只展示時針位置的鐘面,讓學生猜測時間并給予“小鬧鐘”貼畫獎勵,巧妙地與教學內容聯系起來,并在操練中派上用場。利用課件呈現沒有字幕的對話插圖,借助生活常識幫助學生初步感知和猜測對話內容,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提高英語學習的效果。在教授It’s time to …和It’s time for…的用法時,筆者設計了一個“送詞寶寶回家”的任務。給出大量的名詞詞組和動詞詞組,如have dinner,go to bed,go to school,bed,breakfast,English class等讓學生與上述兩句型搭配,然后讓學生自己觀察兩個句型的不同,自己總結用法,學生很快通過自己的發現思考得出結論,這就是孩子觀察和思考的過程,因此也是很有效的。
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開展許多有趣的游戲,如猜謎語、做實驗、讀故事、擊鼓傳花等,將教學內容融入活動中,在活動使用核心語言進行輸入和輸出。如有位教師在教授三年級英語顏色的單詞時,先通過一組有著紅色物體教授red,隨后展示一組有著黃色物體教授yellow,接著用這兩色的顏料混合做了一個實驗,這種神奇的藥水變成了橙色,自然導入到orange詞匯的學習。接著引導學生閱讀繪本故事《小藍和小黃》,(主要內容是講兩個小伙伴小藍和小黃結伴外出游玩,滾在一起,變成綠色,最后雙方父母都不認識自己的孩子的故事),教授blue和green。教師展現了極高的教育智慧和豐富的教學積淀,不僅讓學生掌握了顏色詞匯的學習,而且從中學習了實驗的研究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廣博的閱讀。教師不僅僅是在教語言,更是在引導學生用這種語言去做事和學習。這種教學方式趣味性很強,學生參與的熱情很高。
英語學科教學中的發散思維,就是倡導讓學生自己去尋找,去動手,留給學生知識上、心理上的暫時性“空白”,留給學生思維馳騁的空間,留足學生自由思考的余地,從而突出學生學習的過程,使學生充分享受到“沉浸濃郁,含英咀華”的樂趣。在此過程中,教師的作用“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于相機引導”,不落痕跡地造就教學中的“陰晴圓缺”,演繹精彩的“留白”。英語沉浸式教學可以高效地開發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認知能力。
在教授季節詞匯和相關描述季節的表達時,運用頭腦風暴,先給出中心詞spring,summer,autumn,winter,讓學生思考看到這些詞匯能夠想到的單詞和句子,看誰想得多。孩子們思維很活躍,發散得很廣,這樣在不知不覺中一系列關于四季的表達就應運而生。然后展示很多本地的四季圖片讓學生欣賞,欣賞一番后,讓他們有感而發,開始寫作小練習。課堂上,學生想單詞、寫句子,心靈得到熏陶,思想得到發散。課堂上輕輕的音樂響起,和著學生靜靜地思考。此時課堂流淌著的是真情、是感動、是人性的美。
教師應合理運用文本來創設情境,誘發學生的內驅力,引發學生思考。在教授新版PEP小學英語每個單元Let’s spell時,筆者設計了頭腦風暴活動,讓學生就字母組合如ch,sh,sp等想出盡可能多的英語單詞。在新版PEP五年級下英語第三單元中有這樣的句型what will you do for your mother on Mothers’ Day?I’ll…設計了小組競賽讓孩子們想出自己能為媽媽所做的事。氣氛熱烈,效果尤佳,孩子們很快就自己說出比書本上列舉的更多的短語。在復習鞏固水果詞匯時,設計了“Draw your own fruit baby”的活動。教師先展示自己的設計作品:兩個葡萄當眼睛,一個蘋果當鼻子,一個香蕉當嘴巴,兩個梨子當耳朵,四個橘子當頭發的可愛娃娃造型。然后讓學生設計自己的水果寶貝,邊畫邊說。對于這樣的趣味活動,學生興趣濃厚,躍躍欲試,很好地激發了孩子們想象的翅膀。
沉浸式教學法倡導英語學科采用全英文教學,通過全英的教學環境,讓學生逐漸適應和培養對英語的親切感,這種沉浸式教學方法也是我們每個英語教師在平時的教學課堂中盡力做到的。教師應指導性挖掘和發展學生的語言潛能,在沉浸式教學理念的引領下靈活地設計課堂活動,創造身臨其境的語言情境,注意采用新穎多變的課堂形式,讓英語學習像呼吸一樣自然,可以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