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陽 崔 丹
(長春光華學院,吉林 長春 130117)
在201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明確提出要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改革,在信息化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基礎上,創新人才培養體制,實現智能化教學,在規模化培養的同時,堅持個性化培養。《審計學》課程作為高校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是結合了理論與實踐雙重培養需求的綜合性學科,隨著信息化手段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傳統的審計課堂教學模式已經無法適應學生個性化能力的培養,也無法滿足應用型人才的教育目標。因此,在信息技術背景下,高校《審計學》課程如何確立合適的教學轉型方向,如何開展教學轉型就顯得尤為重要。
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學轉型并不是單純地改變教學手段、重組課程內容,而是要從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評價等多個維度進行改變,而圍繞這些因素變化的主體都是教師和學生及其二者產生的行為意識,因此在對教學改革時,首要任務就是把握好教與學二者之間的聯系,從而作為教學轉型的價值取向。
教學活動,一般由教師、學生和教學行為三方面組成。在傳統教學中,教學活動往往都是以教師教授知識為主,這種形式的開展是以教師作為核心,而學生則只能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被動地擔任行為的客體,使之成為教師教導和改造的對象,缺乏對學生自主學習和創新思維的激活過程。
在“以教定學”模式下,課堂教學的形式容易受到限制。教師作為課堂中的主導者,在課堂教學中會運用大量時間來進行知識的單向傳達。雖然傳統的教授知識確實可以幫助學生快速地對一些不易理解的知識點進行認知和學習,從成本效益上來解釋,省時省力且精準快速。但是這種以傳授為主的教學模式并不能匹配各種形式的知識,同時教師在教授中也很難兼顧個別學生的學習動機和學習情況,學生只能被動地接受教師教授的內容和定制的教學目標,缺少自我個性化的發展空間。
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指教學活動中把學生作為核心主體。雖然教師確實是傳授知識中不可替代的一個主體,但是從行為邏輯上來看,其傳授的對象和傳授知識的目標是激發學生主動產生學習行為,而非被動學習,也就是說教師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并不能以學生的身份實現學習行為,學生才是學習行為的直接產生者。學生行為作用的對象和其目標是:通過主動進行學習,以個人主體身份實現與教師的信息交換、組織、加工、重建等全過程[1]。
傳統的以教為中心,其教學目標是將知識準確傳授給學生并確保其掌握。而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活動中,教師不再局限在傳授知識的層面,開始更多關注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習態度、學習行為等,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思維發展作為教學目標,而教師本身在課堂教學中只是充當知識的引導者和輔助學習的基礎動力。教師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就必須要通過多種多樣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加大與學生的互動,從而激發學生潛在的興趣和能力,如采用任務驅動、探究研討、小組合作等。在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教師的教學手段更加豐富和多元化,通過運用計算機、互聯網等終端可以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阻礙與學生實現有機互動,在很大程度上拓寬了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途徑,也提升了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
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其身份決定了教師在教學轉型中的關鍵作用,想要實現課堂教學從傳統的“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進行轉變,首要任務就是教師要改變過去的教學理念。根據《審計學》課程的學科特質和當前市場對審計人才的需求,確定審計人才的能力維度,樹立以學定教的教學目標,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問題引導、任務驅動等形式組織學生思考,注重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的想法,將課堂的主動權交到學生的手里,促使學生個性化成長。
同時,在信息技術的背景下,高校要加強教師信息化互聯網+思維的培養,加大對教師互聯網應用能力和教學能力的提升,推動教師在課堂教學前使用MOOC、微課等網絡資源進行導學設計,為學生創造不同視角的審計仿真情景,或在課前使用QQ、微信、網絡討論區、小程序等形式加強和學生的溝通,從而了解學生學習審計課程的動機和需求,以此來作為課堂內容設計的依據和方向。
目前,多數高校審計課程所使用的教材,都是理論性教材,其在撰寫時主要以《中國注冊會計師審計準則》和《審計法》為依據,因此教材內容相對枯燥乏味。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如果完全依賴線下教學形式,學生在課堂中會因為課堂氣氛沉悶或內容晦澀難懂而產生抵觸心理,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對知識的掌握。所以,在對審計課堂教學的改革中,要充分利用好信息化技術,將線上的優秀資源和智能手段與線下的傳統教學進行融合,形成一個可以貫穿“課前—課中—課后”全過程的線上線下教學模式[2]。
在課前,教師可以通過小程序、APP、在線平臺等途徑發布教學任務,對于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可以通過提前上傳課程資源、音頻、視頻等幫助學生進行預習,為確保掌握學生在課前的學習效果,教師可以通過在網絡終端設置指標作為定量考查依據,例如視頻觀看時間、資源下載完成度等,也可以同時輔助于課前討論、問卷調查、小測驗等形式進行定性考查。通過將課堂活動提前化,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規劃,尤其是學弱群體,可以通過課前的知識碎片化,將重難點知識進行分解從而降低理解難度,而教師的課堂教學過程就是幫助學生將碎片化重組的過程,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師更好地對學生學習動態進行掌握,通過觀察學生群體和學生個體的線上學習情況,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學情,便于及時調整后續的教學方案。
在課中,教師通過引入信息化手段加強與學生的課堂互動,可以激發學生的課堂熱情,例如,有些高校為了讓學生可以提前熟知注冊會計師的工作環境和工作內容,將理論課搬到了計算機實驗室進行授課,教師一邊講授審計工作底稿,學生一邊通過計算機編制審計工作底稿;有一部分高校已經走到了信息化的應用前沿,在審計課堂中融入了VR技術,學生通過可視化的3D手段實現對注冊會計師工作現場的虛擬和感知。
在課后,教師可以通過在信息化平臺布置實踐任務、分享審計操作視頻、討論知識心得等內容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加速將知識從理論向實踐的轉變過程。同時教師也可以將傳統的測試方式拓展到線上進行,為了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轉型,實現學生的全方位發展,要將評價標準多樣化,將學生在線上與線下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態、學習效果,知識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等進行綜合評價,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要進行反饋與跟蹤,真正提升學生審計專業知識的遷移能力。
信息技術正在促進教師將《審計課》課程教學從線下向線上傾斜,充分發揮線上教學的效能,實現師生之間的有機互動就需要高校加快校園網絡建設速度,實現不限時、無死角的網絡基礎配置,同時也需要注重對《審計學》課程網絡資源的開發與投入,才能保證教師和學生有充實的資源加以利用。
高校要大力推動在線開放課程的建設,像《審計學》這類學科核心課程的建設要放在前列。可以通過建設示范課作為模板鼓勵教師參與課程建設,或是加大優質資源投入加快課程建設速度。對于優秀的在線開放課程要允許在高校內部進行資源共享,帶動其他學科共同進行建設,以達到教育資源的最大使用效能。
高校可以自主開發綜合在線平臺,實現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網絡客戶端,例如“互聯網+智能教學”審計平臺,學生入學時就能對學生信息實現全網絡化收集,教師可以在自建平臺中進行網絡課堂的建設和應用,包括審計知識模塊、學習指導模塊、資源分享模塊、評價跟蹤模塊等等,自建平臺的應用可以促進教師從基礎教學逐步轉向教學的開發與研究,同時也避免教師在使用校外APP或其他在線平臺時,無法對學生個人信息進行同步更新[3]。
信息技術在高校審計課堂教學的應用,除了需要教師個人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有所改變,還需要外部的教學環境給予支持。目前很多高校的基礎設施建設水平還停留在滿足基本教學的層次,提供給教師的課堂教學媒介依然是黑板和投影儀,根本無法滿足教師想要使用信息化手段進行課堂教學的想法。
高校要優化審計實踐環境,建立智能化虛擬實驗室。《審計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就當前人才市場的競爭程度,無論是企業還是會計師事務所對于審計人才的專業能力要求越來越高,這就意味著學生如果在畢業時可以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將大大增加就業優勢。因此高校可以通過網絡和信息技術,建立虛擬的審計工作場景,使用仿真審計操作軟件,更有利于學生構建對審計工作的真實感知,體會實務工作的人際溝通、審計程序、風險防范甚至是審計失敗,從而將理論知識快速轉變為實踐能力。對于高校而言,積極構建數字化和智能化實踐環境不僅僅是針對審計課堂教學轉型,也是在帶動和輻射其他學科與信息化進行融合,符合教育發展趨勢[4]。
基于信息技術的《審計學》課程教學轉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包括教學理念、師資人員、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環境等方方面面。因此,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高校教師可以從基礎到復雜逐步進行設計與轉變,充分利用好信息技術,提升學生在審計學習中的能動性,發揮學生的內在潛力,最終推動審計學科、審計課程群甚至專業課程群的共同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