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婷
(西安翻譯學院,陜西 西安 710105)
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考察時強調:“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yǎng)成十分重要。”高校越來越重視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問題,從思政課程延伸至校園管理,密切關注大學生價值觀取向。因此研究大學生價值觀嬗變以及重構具有現(xiàn)實意義,通過端正大學生價值觀,能夠引領大學生在正確的道路上繼續(xù)前進。
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必然會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產生影響,同時對傳統(tǒng)價值觀也帶來一定的沖擊和挑戰(zhàn),促使大學生的價值觀由單一向多元化方向逐步變遷。大學生可以通過新媒體,接觸到多種多樣的文化意識、價值理念和生活方式等,而各種媒體信息資源魚龍混雜,其中不乏消極信息,再加上大學生的思想意識、社會觀念還不夠成熟,必然會受到負面信息影響導致在新媒體復雜繁多的價值觀念中迷失自我,出現(xiàn)價值觀混亂、信仰迷失等不良情況,在無形中削弱了傳統(tǒng)的固有價值觀念,甚至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難以進行有效控制,最終導致大學生的價值觀念發(fā)生改變,從而促使大學生形成了多元化的價值觀格局。
新媒體具有即時性、快捷性、便利性的特征,各類信息快速傳播,一些未經證實的虛假信息和錯誤言論,在沒有驗證時已經廣泛傳播,很難及時控制。大學生缺乏社會經驗,存在浮躁的心理特點,極容易受到網絡中虛假信息和不良思潮的影響。最明顯的是,在市場經濟下,大學生的價值核心、價值取向以及價值目標都在向經濟性方向逐漸轉變,同時也在向以自我為中心方向傾斜,極易形成嚴重的個人主義和利己觀念。再加上新舊觀念之間的沖突,削弱了大學生本該具有的理想主義價值觀,促使其極易盲目追求不切實際的發(fā)展目標[1]。大學生本應是社會建設的新生力量,應該有崇高的理想。但目前已經有很多大學生將掙錢當作人生的唯一目標,將當官發(fā)財作為成功的標準,將消費享樂作為人生的追求,價值觀從理想化朝向功利化發(fā)展。
新媒體為學生提供了自我表達的平臺,每個人都成為信息的傳播者,讓學生自我表現(xiàn)欲大大增強。隨心所欲索取信息,互相交流,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局限,讓學生主體性得到大大加強,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同時大學生個體意識得到加強,甚至極度膨脹,表現(xiàn)出以自我中心的傾向。隨著大學生個體意識的加強,他們開始更加重視自己的感受,主動追求獨立個人,崇尚個人主義,將個人主義作為立身原則。大學生在處理社會關系上,容易出現(xiàn)將個人理想和個人需要放在首要位置,而忽略了社會理想和社會利益,養(yǎng)成自私自利的不良行為習慣。
在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的價值觀發(fā)生嬗變,主要受到兩方面的影響。第一,由于新媒體傳播方式的特殊性,將圖像、文字和聲音集合為一體,將電視、廣播和報紙的特征融為一體,將信息的影響無限擴大,成為大學生和社會交流的主要方式。大學生更愿意在新媒體平臺上,以匿名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新媒體平臺上,將信息生產者和傳播者角色融為一體,迎合了大學生追求新鮮感和好奇心的需要[2]。第二,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打破了傳統(tǒng)媒體的信息限制,憑借其開放性、實時性和共享性特點,給大學生打造出多元化的信息交流平臺,加強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而對于大學生來說,由于對社會了解程度較少,對新事物、新文化好奇程度較高,必然會對大學生意識形態(tài)、價值觀念產生影響,甚至會給大學生造成一定誤導。第三,新媒體平臺給大學生社交和獲取信息提供了良好的體驗,使其對網絡的依賴性逐漸加強,大學生將情緒、思想統(tǒng)統(tǒng)放在網絡上傾訴,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大學生逃避社會生活,沉迷于網絡,形成消極情緒和孤僻的性格。
在新媒體時代,想要對大學生的價值觀進行重新構建,首先就要充分發(fā)揮教育的重要作用,對教育資源進行優(yōu)化整合和充分利用,但是必須要對新媒體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特點進行正確把握,在滿足現(xiàn)階段社會發(fā)展形勢和需求的基礎上,積極轉變教育方法和模式,充分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導作用,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促使其自覺抵制各種不良價值觀的誘惑[3]。因此,必須要在明確新媒體技術優(yōu)勢的基礎上,積極構建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同時還要保證體系構建向信息化、數(shù)字化方向持續(xù)發(fā)展。在日常大學生價值觀教育過程中,除了應用傳統(tǒng)的媒體技術外,比如報紙、電視和廣播等,還需要通過實踐調查找出大學生應用頻率最高的新媒體,針對當代大學生特點積極主動地建立滿足大學生精神文化需求的網站或網頁,有利于拓展培養(yǎng)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空間和途徑,同時還要切實做好網站信息資源管理工作,避免出現(xiàn)不良信息對大學生價值觀造成消極影響,在此基礎上還能加強師生之間的情感互動,對大學生價值觀產生潛移默化的積極影響。
高校要主動建立一個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營造立德樹人的良好氛圍。如在校園樓、路牌等命名上融入校訓校史等特殊含義的名字,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起到熏陶作用,營造和諧、積極的文化環(huán)境,更有利于學生的成長。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出榜樣作用,用自己的言談舉止影響學生,營造良好的學風。將立德樹人工作融入教育活動中,如定期邀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舉辦講座,開展高質量學術活動,豐富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思維更加活躍。除此之外,還要加強大學生的媒介素養(yǎng)教育,指導學生對大眾傳播資源進行正確利用,積極培養(yǎng)學生對媒介批判能力,促使大學生能夠對充分利用媒介資源,不斷完善自我價值觀,有利于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huán)境,還能拉近師生、生生之間的距離。同時還能對學生錯誤價值觀進行規(guī)范和指導,加強學生對自我行為和意識的管控力度,推進大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進程。
如今新媒體對大學生的影響力逐漸增加,重構大學生價值觀更要重視培養(yǎng)大學生抵抗不良價值觀的能力。高校可針對新媒體思維設置課程,專門對新媒體運作模式進行分析,通過分析新媒體運作模式,讓學生理解新媒體是如何改變人們的思維的。可選取典型的新媒體案例,讓學生總結發(fā)現(xiàn)如何受到不良思潮影響,從而讓學生逐漸建立中立思維,冷靜看待新媒體中的信息,實現(xiàn)健康上網。為迎合大學生的習慣和偏好,教師開展教學也需要積極使用微博、APP等新型教學模式,用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展開教學,宣傳主流價值觀,指出不良價值觀的錯誤,從而糾正大學生存在的錯誤價值觀。高校也可以積極開展網絡活動,包括網絡創(chuàng)意大賽、VLOG拍攝大賽、社團活動月等活動,利用積極正面的活動對正確價值觀進行宣傳,讓大學生能夠養(yǎng)成良好的上網習慣,面對網絡中不良信息時保持理智態(tài)度。
高校要積極完善立德樹人服務機制,通過建立完善的服務機制,能夠及時幫助大學生解決各種各樣的問題,從而避免大學生走上錯誤道路。如大學生面臨就業(yè)擇業(yè),受到功利主義影響,可能受到違法分子欺騙,誤入傳銷組織。高校需要主動建立就業(yè)平臺,提供就業(yè)指導服務,為大學生簽訂協(xié)議把關,有效避免大學生受欺騙的情況。高校要重視對學生職業(yè)規(guī)劃的指導,全面收集市場信息,告知和學生就業(yè)相關的實際信息,避免受到虛假信息欺騙[4]。從信息、實踐和心理層面上給予指導,讓大學生正確看待自己的畢業(yè)生身份,腳踏實地的就業(yè)擇業(yè)。同時要完善社會實踐平臺,幫助大學生和企業(yè)連接,為大學生提供豐富的就業(yè)機會,提高其社會競爭力。另外,高校要完善心理咨詢服務,積極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情況,提供網絡咨詢、心理疏導、個案訪談等服務形式,便于學生在遇到困難時求助。
關于社會環(huán)境,高校和政府部門要積極倡導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給學生成長營造一個健康的輿論環(huán)境。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建設完善階段,社會中仍然存在很多不良風氣和現(xiàn)象,造成人們價值觀出現(xiàn)混亂和錯誤傾向。大學生的價值觀不僅決定著大學生個人發(fā)展,更關系到國家的未來。因此政府部門需要聯(lián)合網絡監(jiān)管部門、公安部門和文化宣傳部門等,加強對網絡環(huán)境的管理,在負面言論爆發(fā)時,要及時糾正,宣傳社會正能量,讓新媒體平臺成為高校教育的新方向。同時,高校要積極完善校園網絡建設,融入更多時事熱點,增加論壇討論功能,為學生提供一個積極向上的網絡平臺,供學生互相交流。高校也不能忽略學生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和學生家長積極聯(lián)絡,強調家庭環(huán)境對學生成長的重要作用,引導家長能夠以身作則,營造健康積極的家庭環(huán)境,支持學生的成長。家長要重視和大學生的溝通,平等對待學生,而不是以家長權威要求子女,要建立積極的家庭氛圍,形成和諧育人體系,讓學生自由成長。
綜上所述,進入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價值觀朝向多元化發(fā)展,從理想化向功利化轉變,個體意識日益加強。新媒體作為影響大學生價值觀嬗變的主要因素,在潛移默化中產生重要影響。因此高校要承擔起教學責任,在校園管理和教學工作中重視重構大學生價值觀。要加強思政教育力度,打造積極的校園文化,設置新媒體素養(yǎng)課程,豐富校園服務功能,倡導健康輿論環(huán)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