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哲妍
(華南理工大學廣州學院,廣東 廣州 510800)
近年來由于高校擴招導致就業形勢嚴峻,民辦高校的畢業生就業存在著諸多難題。面對現在的形勢,民辦高等院校應提高對畢業生就業指導教育課程的重視程度,努力探索并改革課程教育內容,提供更嚴謹科學的就業指導課程,為民辦高校的大學生提供更有效的就業指導課程教育服務。
據數據統計,2018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為820萬,2019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為834萬,2020年高校畢業生人數為874萬。其中民辦高校每年畢業生人數也在不斷增加。在大環境下,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辦學體制不同,民辦高校的畢業生在就業方面存在明顯的壓力。
重視就業工作。為了提升民辦學校的辦學質量及學校效益,民辦高校會不斷建立學校與用人單位的合作關系,實行推薦或介紹就業,進而形成良性循環,盡可能地把每屆畢業生順利推薦就業。民辦的辦學目標主要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在教學過程中更重視實操能力,相較之下,公辦大學畢業生理論知識扎實,但實踐能力相對較弱,企業更喜歡有實踐能力、易管理、成本低、可塑性強的民辦高校畢業生。
民辦高校畢業生的社會認可度逐漸提高。在愈發開放的社會中,很多企業對學歷要求逐漸降低,畢業生所學專業對口是基礎,更多的是強調他們吃苦耐勞的精神以及積極端正的態度。
民辦高校的部分學生有經濟基礎。民辦院校的學費較公辦更高,需要學生家庭有一定經濟基礎,這些都會成為正面效應。
創業人數增加。現如今踴躍出許多小型企業,在社會競爭壓力大的背景下,國家為了鼓勵創業出臺了一系列大學生創新創業政策,部分民辦高校的學生家庭經濟情況優良,社會資源豐富便選擇創業之路。
由于高校的擴招,企業與畢業生之間的需求是供過于求,每年還有許多海外留學歸國的學子求職,企業需求的能力與畢業生的實操能力有脫節,使得畢業生就業難。
民辦院校就業指導課程教育不足。民辦高校辦學時間都較短,師資力量不夠雄厚,部分民辦高校沒有專業、系統的就業指導課程,不少就業部門日常工作繁多,導致課程專業性低,使得民辦院校的畢業生在職場競爭中缺乏自信。
社會待遇不高。部分企業和單位存在學歷歧視現象,民辦院校畢業生在面試投簡歷時受阻,自信心受到打擊。
學生自我定位不明確。民辦院校學生對自己擇業定位不準確,對自己工作能力及特長缺乏清醒認識,對工作薪資期望值過高;同時由于就業指導課程缺乏系統、全面、有效的指導,對企業招聘市場認知不清晰;或者在職業選擇上更多依賴學校和父母的介紹,缺乏進取精神,自我推銷意識薄弱。
每年的畢業季都被稱為“史上最難就業季”,近年來許多大型企業采取了諸多措施,例如:高薪引進高學歷、高素質人才,裁老員工。所以對民辦高校的畢業生而言,就業機會和就業壓力是并存的。
現今各種新型行業不斷出現,新型職業也陸續誕生,對畢業生的綜合素質要求更高,在畢業生就業時就會顯示出差異化。由于現民辦院校的就業指導課程教育內容上缺乏時效性、合理性、科學性,內容陳舊簡單。就業指導沒有針對學生的個性去進行。課程內容只局限于國家就業政策推廣、簽訂勞務合同注意事項、就業簡單技能普及等基礎課程內容。無法給以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幫助和支持,從而造成學生職業規劃迷茫。
民辦院校是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是主導,學校內管理工作人員都應為主體服務,為提升就業率、就業質量而服務。但在民辦院校的實際運作中會造成許多弊端:學生積極主動性較差,依賴學校給予的資源,缺乏主觀能動性;學校就業著重抓數據,缺乏站在教師和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阻礙就業指導課程教育有效開展,更阻礙了課程教育的新路徑。
民辦院校的大學生就業指導課程教育中,內容更多是就業的常規理論知識和書本內容,國家政策也是簡單概括,就業發展及形勢沒有更新,學生的簡歷制作及面試技巧也沒有更新換代。此外,由于就業指導教育課程宣傳成本高、范圍廣、經費高,民辦院校會盡量減少在理論課程上的支出,以上不利因素都影響著課程的開展。
民辦院校的就業指導課程教師普遍都是校內思政工作人員,并非專業的就業指導教師,此類教師身兼兩職,沒有時間分析每年就業形勢,無法積累就業指導的教育經驗,較難開展就業跟蹤服務,無法給學生提供全面職業規劃指導。
“校企合作”在民辦高校經過幾年的試點工作,進行了很多新的嘗試和示范,為其他院校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尤其是校企深度合作,進一步推動了企業和學校融合,從學校教師的實踐經驗積累和企業一線人員的技術理論提升等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院校需要了解行業的發展趨勢及有針對性的專業需求,可以邀請企業人事管理層人員到學校給授課教師進行流程化、系統化的培訓,了解就業最新動態及需求。培訓后進行總結,讓實踐融入理論,教師在授課時可以讓課堂更有吸引力,使其提升教學內容,提高任課教師教學能力。民辦院校就業指導課程的師生配比往往是超過正常配比的,導致無法更細致地引導學生進行個性化就業指導,盡量配比高一點,既滿足了課程教育需求,又可有效地進行課程指導。
學生自入校開始便開始接觸就業指導課程教育,但往往大一時期對就業及職業規劃沒有清晰的認知,導致課程效果差。科學嚴謹的就業指導課程教育是就業工作開展的基礎。在學生入校后第一次接觸就業指導課程時,需要讓學生提前了解現如今社會對畢業生的要求及所學本專業的就業前景,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去建立屬于自己的職業規劃和目標。在學生第一次實習或即將畢業時,課程內容需加強國家就業政策和宣傳就業信息,對學生的就業技能進行輔導,對即將進入社會的學生進行心理疏導。能讓學生在大學四年中有一個長期的就業教育,并逐步建立自己的職業規劃及就業目標,增強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為學生就業打下扎實的基礎。此外還能在此過程中使高校教師走出課堂接觸到社會企業中先進的思想,與時俱進,共同成長。
摒棄以往打破單一陳舊的的課堂模式,運用以下多種教學方式:①翻轉課堂形式。讓學生充分了解課程內容并轉述給教師和學生。②案例教學法。通過分析以往就業成功和失敗的案例,讓學生積累案例經驗。③模擬面試教學法。課堂模擬面試場景,給學生們進行多次面試考驗,豐富他們的面試經驗。④線上課堂。利用互聯網連接教師、企業專業人員、學生三方進行線上問答教學。⑤慕課課程教育。運用科技創新教程,增強學生的軟件運用等技能。⑥比賽制教學課堂。通過各種就業內容的比賽,例如“簡歷制作大賽”“面試之星”等活動,提高學生課堂積極性,通過多種方式的教學使學生寓教于樂。
在完成普及化就業指導課程的前提下開始進行個性化就業指導。有針對性地對不同類型的學生進行指導,可根據學生家庭背景、專業、性別、性格、愛好等條件,開展一對一個性化就業指導,幫助學生尋找合適的工作崗位,調整學生心態去努力主動地適應社會需求。
隨著社會競爭壓力越來越大,民辦院校有必要調整就業指導課程教育,使學生在校期間能得到真正的輔導,形成更科學的職業規劃,為學生在離開校園前打下就業基礎,在就業前更適應社會及企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