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鐘妍
(秦皇島市第四醫院,河北 秦皇島 066000)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健康的身體和強壯的體魄是學習、工作和生活的基礎條件,沒有健康的身體,擁有其他一切將沒有任何意義。2018年,國家衛健委下發了《進一步改善醫療服務行動計劃(2018-2020)的通知》,通知中對革新傳統診療流程及智慧醫院建設進行了全面部署。以“互聯網+”為依托,全面開啟智慧醫院建設,及進行醫療服務信息化已是大勢所趨,這既是建設健康中國的客觀要求,又是維護人民群眾健康權益的應有之舉[1]。本文以醫院作為研究對象,以醫療服務信息化作為研究切入點,客觀分析了推進醫療服務信息化的重要意義,指出了醫院在推進醫療服務信息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對此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為普及醫療服務信息化提供一些參考建議。
醫療服務信息化是指醫療服務的數字化和網絡化,通過計算機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為醫院各科室及部門提供患者的信息,以節省患者排隊等候時間,合理規范就醫流程,科學配置醫療資源,降低醫療成本,提升醫療救治效果,切實捍衛人民群眾身體健康及生命安全。對于醫院長遠發展而言,積極推進醫療服務信息化有助于規范醫療服務療程、完善醫療診療方式、推動醫學模式變革和拓寬醫院延伸服務。
在傳統醫療服務流程中,人工服務是其鮮明特點。從預約掛號、就診、結算、取藥、住院等環節,人工服務貫穿始終[2]。這既不利于節約患者等待時間,又不利于患者及時救治和管理,更不利于整合醫療資源,形成集聚效應,及緩和緊張的醫患關系。而相比傳統醫療服務流程,積極推進醫療服務信息化有利于規范預約掛號、就診、結算、取藥等各環節流程,減少患者就醫等待時間,緩解人工窗口排隊情況,提升患者一體化就醫體驗,提高醫院救治服務能力。
醫療衛生領域是關系民生福祉的重要領域。而醫院傳統診療方式弊端重重,比如老百姓不能就近治病,享受不到優質醫療資源,到大城市就醫成本高昂,導致患者病情被延誤。因此,積極推動醫院診療方式變革,對于緩解“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下沉,提升老少邊窮地區醫療服務可及性,推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落地具有重大意義[3]。
“互聯網+醫療”將是醫療服務領域未來發展方向。AI、5G、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將與醫學領域深度融合,很多前沿信息技術將被廣泛應用,比如機器人導診服務、AI醫生智能分診、影像智能識別、智能診療系統、智慧病房等,將有效提高患者救治效率和準確率,推動醫學模式向智能化轉變,更好地服務于患者就醫。
伴隨現代計算機技術和網絡通信技術的蓬勃發展,“互聯網+醫療”融合發展不斷延伸醫療服務,使得患者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就醫需求更好地滿足。比如醫院可以把信息咨詢、預約復診和慢性病管理等服務提供給隨訪患者,智能可穿戴設備和物聯網技術使貫穿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檢測成為可能,大數據技術也為醫院對患者數據進行實時采集,動態監測,提供了可能。
醫療服務信息化普及是一項系統的復雜工程,不能急功近利,只顧眼前,而要統籌兼顧、著眼長遠,瞄準醫療服務信息化之關鍵要素,通過系統聯動,一體推進這項偉大工程的建設。當前,推進醫療服務信息化面臨四大挑戰:一是缺乏優秀的信息技術人才;二是醫療服務信息采集缺乏統一標準;三是國家缺少頂層設計和規劃;四是醫療信息技術安全性有待進一步驗證。這些問題若得不到有效解決,那么推進醫療服務信息化只能是一句空話。
優秀的信息技術人才是有效推進醫療服務信息化的根本保障。而多數醫院尚處于向智慧醫療轉型階段,缺少醫學知識和計算機技術兼具的跨學科人才,加之現有的學科體系中尚未設置類似專業,諸多困難使醫療服務信息化難以短期實現。可見,加強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是醫院加快布局5G醫療的關鍵。
統一醫院醫療服務信息標準是推進醫療服務信息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很多醫院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三甲醫院信息化水平整體較高,而對于基層醫療機構而言則比較低下,這些醫療機構診療服務太過單一,電子病歷的使用并沒有進行普及,與其他醫療機構尚未實現數據共享。此外,有些醫療機構管理者對醫療服務信息標準統一缺少重視,沒有設立獨立的信息管理部門,機房運營安全管理存在較大安全隱患。再有,很多醫院雖然建立了信息系統,但是這些系統數量繁多、版本不一、信息采集不一致,這使得不同醫院之間進行信息交換和共享難以實現。最后,“互聯網+醫療”對軟硬件要求甚高,落后的軟硬件設施不利于推動醫療服務信息化。
醫療服務信息化是一個系統過程,既需要國家頂層設計和整體規劃,又需要醫院主動作為、積極謀劃和跟上步伐。俗話說:“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完善的頂層設計需要政府、醫院、互聯網企業等主體參與,才能構建起資源共享和協同并進的發展大格局。而頂層設計的缺失則會導致醫院在制定5G醫療發展戰略時方向不明,在推進醫療服務信息化層面缺乏統一行動,在醫療服務信息化投入上難見效果。由此可見,國家從整體上進行頂層設計和制定規劃,對于明確醫療服務信息化推進方式、實施方案和實踐路徑,對于統一思想、凝聚力量和達成目標上大有裨益。
成熟的醫療信息技術是推進醫療服務信息化的技術保障。而當前由于很多新技術與醫療的融合尚處于嘗試階段,在技術支撐、服務模式和落地方式上都還不完善,加之現有技術持久性穩定性有待進一步驗證,這使得醫療服務信息化普及近期不大可能完成。可見,解決現有醫療技術存在的風險和安全隱患,對于推進醫療服務信息化在各醫院的普及非常迫切。
醫療服務信息化問題的解決是一個系統命題,如果純粹從一個層面上下功夫難以見到效果,只有從多個層面上綜合施策才可能奏效。根據以上分析,醫療服務信息化在醫院推進并普及,需要面臨人才匱乏、標準不一、規劃缺失和技術風險四大難點,據此提出如下解決對策:引進信息技術人才、制定統一信息標準、進行統一頂層設計和驗證關鍵信息技術,唯有如此,方能破解醫療服務信息化推進之難題。
針對國內跨學科人才稀缺現狀,為了引進優秀的信息技術人才,首先面向全球進行招賢納士,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其次,要建立完善的人才招聘、培養和激勵制度,搭建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系統,進行人力資源供求預測,對關鍵信息技術人才進行規劃,加強對員工進行跨學科培訓,使員工盡快成長為一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為醫療服務信息化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再次,醫院附屬院校應盡快設立交叉學科,比如醫學信息學等,并力促該學科在信息系統、電子醫療和輔助決策等領域的廣泛應用,進一步完善現有的教育體系和科研機制,培養跨學科的復合型人才。
統一的服務信息標準是實現醫院之間信息轉換和共享的重要前提。首先,政府要帶頭破除信息技術與醫療融合中的體制機制障礙,積極推動醫療信息系統設計與開發,實現數據在各部門的轉換與共享,推動網絡服務質量及信息安全防護標準的制定。其次,醫院要在醫療服務信息化建設上對表對標,推動醫院信息系統的統一使用,推動CIS和電子簡歷在醫院的推廣使用,破除醫院各科室部門之間人為壁壘,暢通醫療服務信息在各科室部門間的轉換和共享。
推進醫療服務信息化需要加強頂層設計與行業監管。首先,要充分發揮政府在推進醫療服務信息化過程中的主導作用,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醫療服務信息化建設。其次,要制定鼓勵創新、開放包容、綜合安全的政策體系,強化主體責任,狠抓責任落實,加強行業監管。再次,充分利用大數據和5G技術搭建跨省市和區域的信息系統,實現數據互聯互通和共享,消除信息孤島,實現醫療結果實時查詢和互認共享。最后,國家衛健委、工信部要統籌區域協調工作,引入5G技術和大數據技術于醫療領域,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向基層地區下層,保證人民群眾就近接受治療,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4]。
安全可靠的醫療信息技術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技術支撐。當下,如何推進醫療服務信息化在技術驗證上的工作呢?首先,推進醫療服務信息化要解決互聯網技術與醫療領域的架構設計、技術銜接、發展形態和服務模式,促進醫療和信息化協同發展機制研究[5]。其次,醫院要進一步健全監管服務體系,加強對遠程會診、手術、移動查房等諸環節實時監控,切實保障患者健康權益,防范患者隱私遭泄露,進一步守好安全底線。再次,廣泛使用新技術進行病人急救、遠程會診、查房和手術等,學習借鑒“互聯網+醫療”應用示范醫院的優秀經驗,進一步降低患者試用新技術醫療風險,并為更多醫院提供5G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應用示范。最后,推進醫院信息化既要進行整體規劃,設計結合各業務特點的信息系統,又要考慮到患者的實際需求,滿足患者的就醫需要,切實保障患者的健康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