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曉倩
(濱州職業學院圖書館,山東 濱州 256600)
大數據已伴隨著高科技的發展正式走進人們的生活,信息化、網絡化、智能化這些字眼也不斷地充斥在各行各業。簡單傳統的人為服務不再適應現代社會,各行業逐漸向人性化、創新性的服務方向發展。高職圖書館作為滿足全校師生信息資源需求的服務部門,其管理模式在受到大數據的沖擊時,也逐漸出現了很多問題,這對于圖書館員是否能通過解決這些問題來為讀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機遇。
數據本身具有開放性和共享性特點,它的有效利用體現在及時發現與整合、合理分析與應用,在有效的時間內為用戶快捷提取出有用的信息。而大數據是一種規模大到在獲取、存儲、管理、分析方面大大超出了傳統數據庫軟件工具能力范圍的數據集合,具有海量的數據規模、快速的數據流轉、多樣的數據類型和價值密度低四大特征[1]。
這種技術的戰略意義不在于數據的量有多大,而在于經過專業化處理所體現出的價值含量。通過數據挖掘獲取到有價值的信息,以提升部門的服務水平。所以,大數據已經逐漸成為高職圖書館提供精確化決策咨詢服務的重要工具之一,通過大數據助力高職圖書館信息化發展已是圖書館服務轉型的一個重要部分。
高職圖書館的服務對象是全體師生,教師和學生對信息資源的需求數量大、種類多,傳統的圖書管理模式往往是借助局域網內計算機系統對館藏圖書及讀者的借閱信息進行管理和數據統計,但是無法高效、全規模地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和信息提取,在時效性和精準服務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而大數據的優勢就在于“以人為本”,有針對性地對讀者的需求進行數據分析和篩查,從而獲取有效信息。圖書館作為高職院校的信息集中營,更需要結合信息技術形成一體化的數據服務和管理。所以,圖書館能順應大數據時代的發展,與大數據特點相結合來突破傳統圖書管理模式的弊端,在管理體系和服務體系上進行創新性的改革,會更有利于圖書館的發展。
自20世紀90年代末起,高職圖書館依次經歷了數據服務階段、互聯服務階段直至智慧服務階段,形成了一個與信息化發展相依存的變革軌跡[2]。隨著中國特色高水平高職學校和專業建設計劃的深入實施,高職圖書館作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陣地和智慧校園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充分利用大數據、云計算、智能化、自動化信息技術建立多元化、多樣化的信息和智慧管理平臺,為學校教學、科研提供個性化服務。但是,傳統的高職圖書館管理系統在信息化、智能化方面跟不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在數據處理分析、用戶需求反饋時效以及數據的整體管控方面無法滿足現代大數據社會的需求。同時,因高職圖書館內的各類資源基本上呈分散狀,傳統的落后設備無法滿足高峰期圖書館的訪問速度和服務能力。比如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間,全校師生居家辦公和學習,在校外訪問圖書館資源時遇到了很大的瓶頸,圖書館的服務能力無法滿足全校師生的需求。
大數據包括結構化、半結構化和非結構化的數據。據IDC的調查報告顯示:企業中80%的數據都是非結構化數據,這些數據每年都按指數增長60%。近年來,各高校圖書館為提升館藏資源多元化水平,不僅增加紙質資源的數量,同時也注重數字資源的建設。這些資源包括了傳統的結構化數據,還有文本、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類型的非結構化數據。傳統的圖書館垂直網絡架構已不能對這些多元化的數據進行有效處理。要實現互聯共享服務,需要智能化的信息技術對其進行存儲、檢索、發布以及分析利用,切實滿足圖書館信息的管理需求,保障各項教學科研的順利開展[3]。
高職圖書館信息資源整合能力不足,受網絡等因素影響獲取信息效率較低。目前,很多高職圖書館封閉運營,只服務于本校讀者,與區域內的其他高校脫節,沒有建立完善的數據共建共享機制;同時,高職圖書館忽視了對碎片化信息的整合[4],導致一些有價值的、高效的信息無法被有效利用,阻礙了高校數據化發展的進程。
圖書館服務所發揮的作用中,圖書館的建筑物占5%,信息資料占20%,而圖書館員占75%。一個新的設施可以給人以一時的新鮮感,但是要使之常新,就需要有一種永久的吸引力,那就是高質量的管理和服務[5]。但就目前高職圖書館來看,館員隊伍結構比較單一,缺乏網絡信息收集和處理、高級網絡系統管理以及軟硬件開發等人員,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圖書館員在處理大數據方面的能力,不能及時地處理讀者的需求并反饋,從而降低了服務質量。
高職圖書館資源豐富,可是因為圖書館服務停留在“人找書”的被動服務模式,這種等讀者提出需求再出服務策略的方式無法快捷的將最前沿的信息傳遞出去;同時,僅憑管理人員的經驗去分析和推介信息,這種服務不夠全面和精確,從而影響到對讀者的服務質量。信息化時代的發展使傳統圖書館管理模式受到極大的沖擊,陳舊、被動的服務意識和傳統管理模式導致高職院校圖書文獻陷入被忽視甚至遺忘的境地[6]。
在學科服務方面,傳統的高職院校圖書管理模式與專業教學和科研拉開了距離。圖書館的紙質文獻更新以及電子資源利用率方面難以滿足師生的客觀需要。
高職圖書館的信息化建設應注重整體的規劃和設計。要實現數據化的服務模式,就需要引進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來實現圖書館資源的自動化、智能化、網絡化管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讀者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日漸明顯,這就要求高職圖書館為滿足不同讀者的需求提供更具特色的人性化服務,更新圖書館基礎設施、引進自助借還系統和新媒體資源平臺、依托學院智慧校園建設共建數據共享服務平臺,引入大數據技術實現對各種智能傳感器、社交網絡、移動終端的合理運用,以此擴大數據來源,建設共享數據服務平臺[4]。
大數據時代高職圖書館要升級獲取知識的渠道,除了采購數據商提供的電子資源以外,還要充分利用網絡互聯互通與區域間其他組織建立信息共建共享機制,實現區域內共享資源的實時更新和利用。根據高校專業群學科設置,加入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增加高校之間、高校與專業數據商之間等各信息平臺的橫向信息共享機制,加入更多合作數據商提供的QQ、微信等服務平臺,實現館際互借和文獻傳遞等多項共知共享任務,以加大專業學科師生的借閱效率和知識獲取、更新速度。
結合智慧校園建設,依托云計算的分布式處理、分布式數據庫和云存儲、虛擬化技術等對包括讀者、圖書、學科建設、教科研需求等方面的海量數據進行數據挖掘,并通過統計、在線分析處理、情報檢索等諸多方法來分析出隱藏于其中的有價值信息。
當前,提高服務效率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加強圖書館員數據素養的培訓和大數據技術管理人才的培養。大數據時代下應提高圖書館員的數據素養,通過學習專業知識與技能,充分了解大數據、互聯網、數據庫等體系架構,從而增強數據意識和數據敏感性,能有效獲取、分析、處理、利用和展現數據,并對數據具有批判性思維的能力。系統化培養大數據技術管理人才,在完善計算機網絡基礎知識和技能培訓基礎上將大數據技術運用到圖書館文獻檢索、信息服務等系統中;同時加強圖書館規章制度及職業道德的培訓,努力為高職圖書館營造一個綠色、健康、積極、向上的環境。
高職圖書館的服務模式不能僅局限于“人找信息”,更要實現“信息找人”。要創新服務模式,就必須充分利用大數據技術處理分析一卡通、門禁、座位預約、讀者借閱行為等圖書館系統的基礎數據,形成一個高價值的大數據服務平臺,記憶追蹤讀者的行為偏好和個性化信息,為圖書館的服務提供精確化的決策參考,變被動為主動向全校師生提供優質、公開、高效的精準服務。提高圖書館員的專業素養,加強學科館員團隊建設。結合學院重點專業群建設項目,建設重點學科的專題信息導航,加強多元化數據的分析利用,有針對性地進行科研專業信息推送服務、讀者偏好跟蹤服務以及專業知識關聯服務[7],幫助讀者獲取最新的學術動態和文獻資源,以提高信息資源的有效使用率和檢索率。
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高職圖書館傳統的服務管理模式已不能滿足讀者多元化的需求,大數據技術對非結構化數據的分析處理將給圖書館信息化建設提供新的動力,為圖書館員給讀者提供精準服務帶來機遇和挑戰。只有通過創新服務,提高圖書館員的數據素養,深度挖掘與整合圖書系統中所存在的基礎數據和碎片化信息,形成一個良性的服務環境,才能更好地滿足讀者的信息服務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