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毛倫慶 羅銀華(廣西交通技師學院)
中職學校擔負著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一線技能型勞動者的重任,它對推動國民經濟發展、提高就業率、改善人們的生活水平、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緩解勞動力市場供求矛盾起著積極的重要作用。但是,一些觀念、客觀的原因卻制約著中職學校的發展,因此,必須進行學校的品牌建設,來破解中職學校發展的難題。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經濟不斷地發展,需要大量的人才為經濟建設服務,原來的教育體制不能滿足國民經濟的發展。從21世紀初開始,中國的教育得到不斷發展和改進,特別是高等教育增速,招生人數規模在不斷擴大,這樣就給中等職業教育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壓力和沖擊。特別是2002年頒布的《民辦教育促進法》更是掀起新一輪投資辦學熱潮。辦學成為一個產品,產品就需要投放到市場,有市場就形成競爭。在這種市場條件下,原來的需求得不到滿足,一旦有供給市場就會形成井噴式的增長。高校的擴招,形成對生源的搶奪,優質的生源都流向了高校。這時候中職招生全面放開,招生大戰異常激烈,各學校都為爭奪生源而使盡各種方法。這時,優質的學校因為形成自己的品牌優勢也就更容易贏得社會、家長、學生、企業的認可,也是學校生存與發展的關鍵,中職學校必須樹立強大的品牌意識并認真審視其品牌定位是否符合自身的發展。為了適應經濟的現代化,國家加快了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中等職業教育也是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重要保證,也是現代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為了提高國民素質,提高一線人員的技術水平,國家出臺了許多優惠政策,并為讀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實施免學費的政策,這就大大減輕了家庭的負擔,同時也培養出具有綜合能力強的學生。但還是有很多同學輟學,輟學率偏高,有的學校甚至達到40%以上。好的政策下還有那么高的輟學率,有的中等職業學校還是招不到學生,導致學校的關閉、停招、兼并等現象。中等職業學校競爭越來越大,學校如何教學、學生如何學到知識和技能,需要找到相應的對策,讓學生、家長、社會、企業認可中等職業學校,確保學生招得來留得住,并學到相關知識和技能。
首先,品牌有利于參與中等職業教育市場競爭。這主要是因為:(1)中等職學校品牌具有教育教學識別和區分的功能,為社會了解中等職業學校提供識別區別的標記,具有導向性或指向性的功能;(2)有利于保護中等職業學校的品牌品質產權;(3)良好的品牌有利于開拓中職教育市場,起到磁場的吸引作用;第四,品牌學校的畢業生對用人單位具有強大的吸引力和社會影響力,能夠得到社會的認可,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就業率。
其次,品牌有利于提升中職學校對外公眾形象。品牌是中職學校信譽、質量的外在表現,通過外在的表現可以識別其內涵。如上所述,品牌是中職學校最為重要的無形資產。要想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勝利、生存并能持續的發展,就必須對品牌進行經營。其實中職學校品牌經營的過程就是其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和樹立良好的對外形象的過程,也是中職學校提高其社會知名度、影響度和美譽度的過程。
最后,品牌有利于中職學校品牌擴張。市場經濟的基本功能就是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職業學校也不例外,如何通過品牌實現職業學校資源的優化,品牌不僅對職業學校自身意義重大,對職業教育領域來說也有著巨大的意義。當前我國職業學校眾多資源分配不均,優化不足,如何實現職業學校的優化重組是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按照市場的法則,只有具有強勢競爭力的學校才能更好地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而競爭力需要治理取勝,有質量才能擴張。
中職教育的專業設置必須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來考慮,根據市場主動適應環境。所以職業教育要從市場發展的需求來確定人才培養方案,根據人才發展規律以及社會發展需求確定人才培養層次、規模、結構。從經濟發展規律和對人才需求的匹配角度來說,適應人才需要是中職教育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之道。要根據市場經濟體制、生產力和科技發展、產業結構的變化、行業結構和崗位結構的變化,傳達給學校,最終體現在職業教育的專業設置層次、結構要適應這種變化。因此,中職學校在進行專業設置和課程設置時,應該統籌規劃并合理設置專業群的發展和對應的課程,真正體現穩定性和靈活性相結合的原則。中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應當注意市場發展和人才需求的合理性,為了擴大中職學校的辦學規模,應保持專業的平衡性和每個專業的招生規模,要形成專業布局均衡,不同的專業配置不同的教學資源,配置要跟專業辦學規模相當,不能浪費教學資源或資源過剩并影響到教學質量,既要注重辦學的規模和經濟效益,也要注重專業群的相互發展,達到規模效益。
中職學校品牌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學校與老師來教育學生從而形成品牌,學生的素質主要通過教師的培養,因此,打造中職教育品牌必須進行師資品牌建設。基于中職教育的教育性和技術性,教師就得有更高的規格,應該引導教師提高學歷和提高職業技能水平。首先要建立健全師資培養培訓提升體系,目前,我國專門培養職教師資的學校在數量和實力上都很少,應該成立一些以培養職教師資的綜合型師范院校教育基地。其次要注重“雙師型”或者“一體化”教師的培養,打造理論與實踐都過硬的老師。多派老師到工廠、企業實踐,學習企業用工要求,與企業建立訂單班,充分利用企業的機器、技師等資源來為學校、學生、老師服務,與教學結合起來,促進產教融合。職業學校利用“校企合作”或者校企訂單班的關系,安排教師到企業參加實踐教學活動,鼓勵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
學生品牌需要批量優質學生,所以要全面培養學生的素質、技能、職業道德,同時學校通過畢業生跟蹤調查等方式及時了解企業的用工要求,爭取在制定教學目標時與用人單位的要求一致。或者與對口企業一起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企業根據崗位職責要求學校按照企業的標準來培養學生,學生畢業后直接到企業就業,學校負責培養學生,企業負責安置學生,在這個基礎上校企建立起長期的供求關系,也擴大了學校在社會的影響力。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職業教育的教學任務也會加大,院校之間的競爭也會增大。辦學質量、人才的競爭意識、學校的教學模式也會影響學生的質量。學生的質量需要有一個標準來衡量,而評價學生的質量是企業的用人要求、企業的工位要求,提高了學生質量,社會影響力也會提高。那么就獲得了學生這一品牌,學生質量指標同時也體現了在一段時間內學校教育改革的成效。要進一步挖掘在社會中做出成績的畢業生,總結其成功經驗,一方面教育在校學生,一方面加強宣傳,為品牌建設造勢。
廣泛的社會認同是職業教育健康發展的基本前提。要加大對職業教育的宣傳力度,使人們充分了解和認識職業教育,營造有利于職業教育發展的社會環境。同時要把提高教育質量作為發展職業教育的重點和切入點,把質量放在第一位,視學生的成材為工作的第一責任,讓家長和社會滿意為工作的第一標準。把中職學校打造為既能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又能滿足“人的發展”的客觀需要的平臺,轉變人們教育就是升學、普通教育是唯一出路的成才觀和擇業觀。
中等職業教育的內涵和外延很廣泛——教育、教學、職業、求職、藝術、專業技能、文化素質……不一而足,一個學校所設專業不能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因此,中職學校在專業設置上要緊貼市場,與社會需求對接,根據自身優勢,確定學校的拳頭專業和特色專業,創出“品牌”。教育主管部門要統籌兼顧,合理布局,一個學校辦出一個特色,努力實現“一校一品”。
由于中職學校在招生的時候門檻很低,不需要分數,不需要畢業證,只要報讀就可以,這就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質量參差不齊,在學校的時候不成問題,只要不出事就可以。但是學生最后還是要回歸社會,需要獨立生存,這個時候最為關鍵的就是后期的就業了,中職學校有必要將就業優勢作為自身凸顯的品牌優勢。中職學校只有在全面擁有就業優勢的前提下,得到企業用工的青睞,培養出來的學生供不應求,學生、家長才會真正認同并且接納該中職學校,在此基礎上創建獨有的中職學校品牌效應?,F在很多中職學校采用校企合作與企業一起培養學生,學生畢業就直接去企業就業,這樣就業的優勢非常明顯,還可以帶動相關的專業群就業領域。從全面培育在校生的角度來講,中職學校除了培養學生的職業技能以外,也要致力于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做好知識的積累,做好品質培育,因材施教形成自己的就業品牌,核心在于就業品牌的樹立。
一所學校的文化底蘊是根據學校的辦學宗旨和國家培養人才培養層次的要求來確定的。需要打造優質的校園文化基礎,才能更好地從學校內部進行學校品牌化建設。校園文化應該是一種價值理念的體現,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不僅能陶冶學生的情操,構筑健康的人格,也可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是一種價值理念的體現,優秀的校園文化能賦予師生獨立思考、活躍的精神面貌,能激勵師生不斷提升自己、不斷超越自我。還能體現出團隊的思想價值、學術價值、科研價值。
一個學校的品牌是一個動態的演進過程,存在與否不是由學校自己說了算,而是長期存在于家長、學生、企業、社會認可中。建設品牌的過程就是建立和維護與家長、學生、企業和社會關系的一個動態過程。一個成功的品牌、一個有影響力的品牌它不僅獲得服務對象的信賴和忠誠,還贏得了員工的努力支持和社會的廣泛認可。因此中職學校要在實踐中不斷總結經驗,探索出適合自身建設的路徑,尋求社會的支持與企業的幫助,品牌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隨著教育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誰先把品牌建設好誰就能主導市場,否則就會被教育市場無情地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