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劍英 賴妍希
(山東師范大學,山東 濟南 250000)
海洋是生命的搖籃,在包含多樣的資源的同時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萊州地處萊州灣沿岸,屬于環渤海地區,憑借其天然的地理條件,與海洋有著千絲萬縷密切地聯系。從文化發展學的角度來看,每一種區域文化都有獨特的、漫長的發展演進歷程,并且在獨特的發展軌跡中逐漸形成自身的特點,萊州的海洋文化也不外如是。萊州海洋文化具有悠久傳統的歷史和豐富內涵。
宋代山東地區的海洋文化商貿相當繁榮,據《宋史》卷85《地理志一》記載:“登、萊、高密負海之北、楚商兼輳”,說明沿海各地的商人常來登州、萊州、高密等地進行貿易。從古至今,萊州的海洋文化不斷豐富發展。
由海洋生成或創造的文化都屬于海洋文化。這一文化的本質,就是人類與海洋的互動關系及其產物。[1]
海洋文化的受眾可以是廣泛的、普遍的,也可以是特定的。面對不同群體,海洋文化教育的效果是不同的。依托獨特的海洋文化,進行海洋文化教育是進行海洋文化建設的探索與實踐。海洋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當海洋教育的對象為學生群體時,這一概念呈現的是狹義的海洋教育,即幫助學生熟悉和了解海洋文化。
海洋精神是海洋文化的精髓,是在人類與海洋的互動中形成的共同價值取向、思維方式、思想狀態和眾多心理品質之和。海洋精神起源于早期沿海居民崇敬海洋和海洋博大、寬容氣概,并蘊涵在民族精神之中,促進中華民族的進步與發展。海洋精神的提煉與概括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豐富完善,愛國、親海、執著、包容、求索、進取、平凡、寧靜……在今天,海洋精神的內涵可以更好地與黨的主題教育活動相結合,將海洋人寶貴的精神財富發揚光大。“小成在智,大成在德。”如何依托海洋文化精神開展德育活動,培育時代“海的兒女”,對沿渤海地區的各個城市與地區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在我國,海洋教育在中小學出現在30 多年前。在大學中,海洋教育也有近百年的發展歷程。當前社會公眾海洋教育逐步建立,有效地激發公眾海洋意識,促進海洋文化傳播,提升大眾海洋文化素養。在海洋教育開展過程中,培養了大批海洋學科的專業人才。但是,海洋教育對海洋精神的傳承和培育在今后的發展歷程中還有待提升。
首先,要挖掘課程中海洋精神教育的因素,構建具有滲透性的學科課程。小學語文課程包括海洋人物、海洋事件及更多的海洋知識。在課程和教學中,講解海洋知識、描述海洋人物、敘述海洋有關事件等,這些都需要給學生情感的渲染和海洋精神的熏陶。并且,中學語文、歷史、地理等學科課程中的海洋精神教育元素也需要挖掘、梳理和系統設計。在此基礎上,構建了中小學海洋精神教育的學科滲透課程。
第二,在海洋教育過程中要加強海洋精神的培養。沿海地區中,一些中小學獨立開設海洋教育學科。這些課程大多是校本課程或本地課程。海洋課程以校本教材或地方教材為載體,已成為中小學海洋教育的主要渠道。要對學生海洋文化知識和素養的系統培養,但還需要在精神層面上加以濃縮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海洋精神。
第三,在海洋教育活動中,海洋精神的培養重點在于海洋情感的培養。海洋教育活動課程是培養學生海洋精神的重要媒介。不同于上述提到的學科課程具體講述海洋精神的傳統課堂過程中的滲透,此類活動課程是將海洋精神的培養落實到具體行動的綜合性實踐活動。例如關于海洋教育的海洋研學活動,在研學游覽的過程中,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在研學基地中有所學、有所思、有所獲。在這一點上,沿海地區的一些學校開展得很好,具有良好的教育效果,形成一系列特色海洋教育活動課程。
第四,要在學校營造海洋教育的氛圍。如在學校中設立海洋走廊、海洋展廳、小型海洋博物館、海洋圖書館、海洋壁畫展等形式,以營造海洋教育場景。
根據近幾年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的問卷調查顯示,大學生是一個海洋意識稍顯不足的群體。當代大學生海洋意識薄弱的原因值得我們深入探究與分析,其中,重陸輕海的傳統觀念是一個根深蒂固的因素。從古老的中華文明來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據主導地位,海洋文明始終未能成為中華文明的主流。“沿海地區”被視為從屬于以傳統農業為主體的不同的農業區。因此,這種重陸輕海的傳統觀念造成了大學生對海洋、海疆、海防、海運、海上貿易等海洋意識的缺乏,甚至是大學生對待海洋的淡漠態度。
高校中的海洋教育屬于高層次的海洋精神教育。其中既包括海洋專業知識、技能的教學,除了專業教學外仍要側重海洋精神的凝練與施教;也包括海洋通識教育課,讓學生普遍接受海洋精神的熏陶,加強對學生海洋人文精神的教育。
近年來,面向社會公眾開展的海洋教育取得一定的成就。以山東省為例,截止2020 年底,我省建成27 家省級海洋意識教育示范基地,將在普及海洋知識、弘揚海洋精神、增強公眾海洋意識方面發揮重要作用。以青島市民超海洋教育館為例,這是一處面積8000 平方米生態園,包括海洋權益廳、海洋生物廳、海洋資源廳、海洋災害廳、海洋科普書屋、海洋生物標本館、甲殼質展廳及多功能廳。通過沙盤、標本、模型、影像、文字、聲光電等多媒體展現我國遼闊的國土資源、領海領空、海洋生物、海洋資源等,將海洋科普、海權教育形象化。在普及海洋知識、喚起公眾海洋意識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然而,在公眾中宣傳海洋精神仍有很多方面有待加強。首先,要為海洋精神的宣傳教育提供環境,提供精煉的海洋精神話語,啟迪公眾,引起情感共鳴。其次是提高海洋教育領域解說員的闡釋水平,一批優秀的講解員可以有效提煉海洋精神的詞語,更好地向公眾傳遞這一寶貴的精神內涵。再次,主流媒體應該密切關注海洋和諧形勢和輿論動態的宣傳引導,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各大媒體在加強海洋精神培育,維護國家海洋安全這一方面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在基礎教育階段,海洋教育主要是通過滲透的方式進行,即將海洋知識教育、海洋意識教育、海洋觀教育的方法和活動課程滲透到基礎課程中。高校海洋教育主要包括普通大學生的海洋教育和海洋專業學生的海洋教育。海洋文化和大學生教育與傳統文化相結合,弘揚海洋文化資源的傳統價值觀相關的創造性轉換的同時,國民海洋意識不斷提高,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質,促進全面發展,加強大學生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培養大學生健康的人格和進取精神,磨煉大學生的意志,以堅毅、開放、包容的胸懷,肩負起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現實歷史責任。
基于東萊地區海洋精神的教育與傳承現狀,我們應大力弘揚海洋精神。這不僅是響應國家強國政策的號召,更是對自我文化的傳承與認同。東萊地區具體而言是一個廣闊的地理區域,這一地區瀕臨渤海,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所以,這里的居民應發掘地區性海洋文化,不斷彰顯其蘊藏的民族美德。認真傳承海洋文化,不斷豐富其應有的時代內涵。大力弘揚海洋文化,不斷發揮其親和的感召作用。要將區域優勢轉化為教育資源優勢,使學校形成新的突出的海洋文化辦學特色,努力走出一條內涵發展的成功之路。海洋就在我們面前,它給了人們更大的想象和發展空間,青少年海洋教育具有跨時代的戰略意義。要有一種海一般的寬容和境界,有一種海一般的寧靜和淡泊,一種更有活力和一種深愛大海那樣寬闊的心境走向未來。
進入21 世紀以來,凝練海洋精神,建設海洋強國是一個重要方面。這體現了當今世界和平與發展的主題。二是體現中國改革開放的新內涵;第三,以海洋強國戰略為主線。第四,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和”的精髓。第五,加入對國家、對世界負責的哲學思想;第六,體現了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內涵。“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體現了海的本質、海的內涵,也體現了新時代人類的追求。它將成為承載使命、激勵人民奮進的海洋精神,必將激勵海洋人民為建設海洋強國、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總書記多次強調“建設海洋強國,我一直有這樣一個信念”,“要關心海洋、認識海洋、經略海洋,推動海洋強國建設不斷取得新成就”;要求“像對待生命一樣關愛海洋”;提出了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重大命題。在這些理論的指導下,我們對海洋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經略海洋”的前提是“關心海洋、認識海洋”,如何落實這些問題,很大程度上就要依靠海洋教育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