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瑩
(南昌航空大學外國語學院,江西 南昌 330063)
文化是群體共同的理想和原則,如果離開了自己的文化就無法保證自身身份的完整性,因此文化認同是對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的基礎。在英語教學中,中國文化認同也是非常重要的,但實際上在英語教育中,更多的是灌輸西方的文化,對于中國文化的滲透卻涉及的非常少,這樣就會造成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對中國文化認同感不強,形成文化割裂現象。在很多高校英語學習過程中,都存在著文化認同缺失的問題。
語言是承載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標志,在語言文化學習過程中要與母語文化相結合,承載本土文化,促進學生對本土文化的重視和認同。大學英語應承擔起傳播中國文化的責任,讓更多的大學生認可中國文化,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可以構建中國文化認同感,通過英語學習和英語交流,傳播中國文化,弘揚傳統文化精神,樹立文化自信。隨著全球信息交流的深入,英語作為國際語言應發揮傳播中國文化的作用,使每個大學生都可以成為中國文化的傳播者。
大學英語教學中,存在著中國文化認同缺失的問題,從而使學生對國家制度、國家文化認同方面存在問題,影響學生的國家意識。當前,西方文化的入侵影響著大學生,個人主義思想嚴重,報效祖國、為人民服務意識缺失。因此,只有在英語教學中滲透中國文化,讓學生可以對家鄉、對祖國產生依賴感、歸屬感,才能在外來不良文化的影響下堅定自己的信念,發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在英語教學方面更重視知識的傳播,教育部門的相關政策的導向性也更傾向于英語知識和英語技能的提升,培養更多專業英語人才。但是很少在政策中提及對中國文化的承載與傳播,因此在文化認同感培養過程中缺乏政策的引導。近年來,在高校教育改革過程中,更重視國際對話、國際交流,高校逐漸認識到文化傳播的重要性,并積極構建文化認同,將此納入到英語教學目標中。然而,這也只是高校的改革與探索,如果缺乏政策性引導,很難實現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
語言教育是為人服務的,語言學習也需要有文化意識和價值取向。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可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以往英語學習都強調工具性,忽視了語言作為文化載體方面的作用,在英語教材或是在英語教師教學過程中,對語言文化意識不強,從而造成學生對中國文化認同感的缺失,雖然學生掌握英語語言的運用,但卻沒有將英語作為傳播中國文化的載體。
大學英語應將語言教學以及文化輸出的作用進行恰當配合,使得中國文化在英語教學中可以得到體現,將英語教學和中國文化相融合,需要教師在教學中遵循以下原則。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在課堂中鼓勵學生對不同的文化進行對比,在對比過程中并非要分個優劣好壞,而是讓學生發現文化的差異,體現文化的獨特性,從而理性的對待不同文化的差異性。如果只是單純的對兩種文化中的個別片段進行對比,就會使得學生對這些文化帶有一定的偏見,從而在認識文化的過程中思想進入狹隘和誤區中。因此,在兩種文化對比過程中,要讓學生更好的對中國文化進行理解,從產生認同感。
教師在英語課堂中輸入中國文化以及中國文化主題內容過程中,可以在學生日常較為常見的語言中輸出,并加強與教材知識之間的聯系,是學生可以學以致用。語言最終的目的是應用,學生通過語言學習,可以提升文化交際能力,對中國文化進行傳播。教師應及時將原因文化輸入個學生,幫助學生利用英語進行文化輸出和文化交際。還要結合需要輸出的內容確定輸入的內容,兩者要相符合,這樣才能提高教學效果。
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在導入中國文化過程中,也要先從簡單的知識開始,逐步深入話題,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循序漸進的進行文化輸出,設計與學生知識和經驗相符合的主題內容。比如,可以結合中西方的飲食、生活方式、節日等內容,使學生可以對這些內容的共性和差異性進行明確,并分析深層次的原因。之后在逐漸設計一些深層次的文化的不同,探討文化差異背后的價值觀的不同,從而使學生的思想意識,心理情感等方面可以對中國文化更好的理解,逐漸理解和認同中國文化。
大學英語教學中對中國文化的輸入,從方法和容量方面要進行合理規劃,堅持適度性原則。在大學英語中的中國文化輸入過程中,要以提升學生英語能力為基礎,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使學生對中國文化可以更好的了解,克服失語癥問題。在課堂中教師不能將大部分的時間用來介紹中國文化,而將課堂任務和語言學習棄之不管,這樣是顛倒了主次,與課堂教學目標不符。教師應鼓勵學生在課外進行文化的學習和積累,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和獨立探究的機會。
英語在國際交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承擔著傳播文化的重任。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承擔著語言教學,也需要將文化傳播作為重要的教學任務。英語教學中不可避免的會有大量的英美等西方文化的輸入,如果這種輸入屬于單向輸入,將造成學生對中國本土文化的缺失,不認同,一味接受西方文化,最終無法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元素,造成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失語癥。大學教師在教學中應提高學生對中國文化的意識,平衡外語和本土語言文化,促進文化的雙向交流,鼓勵學生對中西文化進行對比,從而發現共性和差異性,提升學生對本土文化的認同感、自豪感,通過英語傳播中國文化,以辯證的方式對待外來文化。
大學英語課程在設置過程中,很少有凸顯中國文化的內容。因此,可以將最后一學期英語課程設置為中國文化英語導讀課程,突出中國文化元素,滲透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系統性的學習中國文化知識。還可以將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進行對比,使學生認識自己民族的文化,并為此而感到自豪。在英語課堂中,還可以加滲透思政元素,從而實現全方位育人的目的。通過思政教學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感,落實立德樹人,使得高校的人才培養符合國家對人才的需求。英語教學中還應不斷提升英語教師自身的涵養,使教師可以利用自身深厚的文化知識素養感染學生,從而在弘揚中國文化過程中可以更加游刃有余。
在中國文化滲透過程中,應體現在英語教學的方方面面,教師可以深度挖掘教學內容中的中國文化知識,尋找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并適當的為學生補充中國文化,加深學生對中國文化的印象。在課堂教學中,比如在詞匯學習過程中,可以在英語單詞含義的基礎上,引申中國文化含義。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可以將國外發生的一些事件與中國文化背景下的事件聯系起來。在對廣告宣傳與講解過程中,可以比較中西方的語言使用情況,引導學生對深層次的文化和價值觀進行探討。在英語新聞講解過程中,可以結合記者的語言、措辭,引導學生對文化身份和立場進行分析。在語言輸入過程中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任務,如演講、朗誦、對話等,其中可以包含中國傳統的哲學、節日和藝術等。在教學中有意識的引進中國文化,使學生理解中國文化,增強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可以學習中國文化,傳播中華民族文化。
在英語課堂的基礎上,還可以延伸第二課堂,豐富組織實踐文化活動,構建積極豐富的英語實踐內容,將中國文化滲透到第二課堂,為構建文化認同提供基礎。使學生可以學習中國文化,認同民族文化。例如,在英語實踐活動中,可以介紹一些中國歷史名人,介紹一些中國傳統節日等,提升學生民族文化的傳播意識,并對自身文化的主體身份的認同。
在民族文化傳播學習過程中,還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通過網絡平臺拓展英語課堂中國文化測傳播渠道,讓更多大學生可以通過英語內容來學習中國文化,傳播中國文化。學校還可以開發相應的教材,涉及更多的中國文化內容,利用網絡教材,資源,將中國文化制作成為微視頻、微課等新的形式,使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在互聯網學習過程中不僅局限于課堂,還可以在課后優化語言和文化的輸入,讓學生在學習中國文化的同時可以進行反思、反饋,相互交流,提升文化輸入和輸出的意識,應用英語表達中國文化,宣傳中國文化。教師還需要在網絡上對學生進行引導,使學生對網絡中的各種信息進行甄別,自覺抵制西方不良文化的影響和侵蝕,使學生可以利用網絡積極的一面,利用英語推廣和傳播中國文化。
在中國文化認同感滲透過程中,還需要教育部門的引導作用,通過政策方面的支持,加強引導,通過英語教學大綱、教學目標等方面的要求,提升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滲透意識,增強對英語教學的宏觀指導,并將這些政策貫徹實施。近年來教育部門也相繼推出了一些中國文化認同方面的政策,今后也會有更多相應的政策在融入到英語教育中,從而使得英語學習者對中國文化認同的規劃更加清晰。
總之,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對于中國文化的內容涉及還比較少,從而導致學生對中國文化認同的缺失,這與人才培養的目標相悖。因此教育部門應加強對文化認同的引導,執行相關政策,學校應開發教材,涉及更多中國文化內容,教師在教學中應采取各種方法和手段,想學生展示中國文化,宣傳中國文化,在學習英語語言的同時可以增強學生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從而利用英語進行跨文化教學,向世界宣傳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