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建國
(甘肅省臨夏州和政縣龍泉小學,甘肅 臨夏回族自治州 731200)
在小學數學中融入生活化教學法,對于教學有著重要且顯著性的作用和效果,通過有效的生活化教學手段,能夠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數學知識和生活實際的關系,調動他們學習的自主性,提高學習成效。可以說生活化教學模式,滿足了小學生的學習特點,能夠激發他們的探知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在深化數學知識的過程中能夠完善他們的知識體系,優化教學質量。故而,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可結合教材內容融入相應的生活場景或實際問題來滲透數學知識,這樣既能促使知識變得具象化,亦能活躍課堂氣氛,充分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其全面發展。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普遍存在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口算可以很快得出答案,但是將口算題轉化成應用題,學生便不知從何入手,并且錯誤率大幅度提高。導致這個問題的主要因素,皆是因為學生的生活經驗淺顯,不能深刻理解應用題的含義,而致使思考角度發生偏差。對此,教師可在教學中融入生活化教學,激化小學生的抽象思維,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成效和質量。
生活教育理念是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內容,這一教育理念在信息化時代依然具有一定的參考意義。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少教師應用多媒體設備給學生們構建生活化教學場景,以便于學生更好的投入到情境中并展開相關知識的學習。展開生活化情境教學,一方面能讓學生感受到課堂的親切性,另一方面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也可以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梢栽鰪娝麄兊膶W習興趣與學習主動性,將抽象的數學理論知識同學生們熟悉的現實生活結合起來并利用其來解決一些現實問題,能讓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與學習價值。此外,數學知識教學與生活化情境的結合,還能實現活躍課堂氛圍的目標,學生在這一情境下才能大膽質疑、主動分析,敢于提出自己的想法,長此以往必然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觀察力、分析力、探究力與總結能力,實現數學能力的提升。
在小學數學學習中,一些學生通過自身的觀察雖然可以感知到一些數學想象或一些簡單的數學原理,也能夠推算出一些數學結果。但是對于缺少了從表面現象出發,經過深入研究得出數學結果的這一探究性過程。實際上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部分教師側重于通過問題來吸引學生、教會學生解題技巧,但是卻忽視了引導學生思維運轉對問題深入分析的過程。這對于數學這一科目的教學而言,學生數學思維的構建是十分重要的教學目標,因此教師可以嘗試從生活實際出發,或者是幫助學生構建生活化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從實際問題出發來發現問題、分析與思考問題,最終應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問題,幫助學生構建數學思維,同時在這一過程中也助力學生學習能力的增長。
開展教學的最終目的還是服務于生活,對此在施展數學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生活化授課模式鍛煉小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繼而使其學習知識及運用的靈活性,幫助他們深入把握數學知識。從另一方面來看,在實際生活中,學生是否能夠借助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通常也呈現出了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諸如,將小學的計算問題和生活購物問題相融合,讓學生結合購物單價進行加法計算,看看是否超出自己的購物預算,如果計算結果和實際情況相同,則代表他們對計算法則掌握于心。通過這種生活化教學方式,既展示了數學知識在實際生活當中的運用和價值,且能通過實踐而提高學生對相關知識的運用能力,繼而能夠促進小學生的學習成效,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水平。
基于新課改強調數學教學的生活化要求,在實際數學課堂上,教師逐漸意識到了利用生活實例的重要性和有效性,繼而開始采取數學問題與生活問題相融合的授課模式,致力于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和思考能力。小學生天性愛玩,尤其是熱衷于一些小游戲,諸如在課下喜歡玩折紙,其能夠利用正方形或長方形的折紙疊出豐富的立體物件,如紙飛機、小船、青蛙等等,就此特點教師可將該實際生活和三角形面積教學融合在一起。
首先,教師可向學生發放折紙,并將其劃分為若干個小組,以此指導他們利用折紙去展開對三角形面積的思考。與此同時,教師再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折紙的動態化過程,讓學生根據具象化的動畫內容展開觀察、分析和探討,最后做出總結。其次,老師再邀請各個小組排出一名成員來敘述自己小組的探索思路和得出結論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需要注意的是:本身這個探討和學習的過程就是對問題解決的嘗試過程,因此哪怕學生的思考方式不對或是結論錯了,也要予以積極性的鼓勵,保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自尊心。最后,在了解學生學習思維和探索過程之后,教師可以利用折紙向學生示范:將長方形折紙變成兩個一模一樣的三角形,而后再將兩個三角形組合起來呈現出一個長方形。通過這個過程既能讓學生提起對三角形面積的探索興趣,且能根據實際問題而得出:三角形的面積為底乘以高除以2,大大提高了課堂效率和質量。
在小學數學教材中涵蓋了諸多的概念、理論性知識點,相對偏于抽象化,加之小學生的抽象思維還不夠成熟,并且空間想象力、理解能力相對薄弱,而這就大大加大了學習的難度。基于此,教師需要在課堂上借助生活化教學情境的構建,來幫助他們對抽象化知識的理解,并逐漸構建他們的抽象化思維。在數學教學中,為了促使小學生深入掌握和理解難懂的數學知識,離不開老師的良好引導,在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過程中,還需要老師采取豐富的語言知識,幫助學生揣摩相應情境中蘊藏的數學知識,繼而強化他們的理解深度。
諸如,在學習關于“利息”的知識點時,教師則可創設以下生活情境:假如家里有富余的一萬元,有何方法既能保全這些錢財的安全,又能提升價值?通過這個生活實際問題,來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和發言,就此在活躍的氣氛下導出“利息”的教學內容,并提問道:“有哪位同學了解儲蓄和利息的知識?將錢進行儲蓄有何好處?”在這樣的教學指導下,既能有效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也能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問題緊密相連,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知識,從而優化教學過程,提高對數字知識的掌握程度。
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知識點雖然都是基礎性內容,但是其范圍相對較廣,例如包括了四則運算、認識圖形、行程問題,還包括了幾何圖形周長與面積的計算、統計問題、概率問題等。不同的教學內容所采用的生活化場景必然是不同的,然而小學生的生活經驗有限,教具與教室內可以營造的場景也不足。這就需要家長積極配合帶領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或者是用生活物品給學生制造學具,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數學知識。諸如,在學習三角形時,家長就可以用生活中常見的衣服架來指導學生發現其中存在的數學知識——三角形具有穩定性。教師要同家長多溝通交流,形成教育合力,增強學生的生活體驗,助力數學知識的增長。
小學生的學習生活相對單調,在現實生活中應用數學的機會也相對較少,因此教師可以給學生們創造機會,組織開展一些實踐活動,進而增強其數學應用能力。諸如,在學校組織開展的趣味運動會中,教師可以組織一二年級的學生對體育運動項目、運動器材的數量進行盤點與計算,提升其運算能力與統計能力。又如可以指導三四年級的學生來計算接力跑中每隊學生的平均速度,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實現了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落實寓教于樂的要求。
針對小學階段的學生,正值思維能力及關鍵能力培養的重要時期,加之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想法,對此教師可以借助小組合作學習形式來強化教學效率和質量,使其產生良好的思維碰撞,開拓他們的思維能力。諸如,在涉及“雞兔同籠”的數學題目時,教師組織學生展開小組合作,在此之中學生均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思維方式,提出不同的解決方法,例如有的提出一個數一個數的算,有的利用畫圖的方式計算,有的借助設方程式的方法來解決等。通過共同的討論和總結,最終找出最優的解決方案,在思維激烈的碰撞下,既能強化他們的學習過程,掌握多種解題方式,且能充分鍛煉他們的數學思維,促進綜合學習能力的發展。
綜上,縱觀小學數學教材其中有很多知識點都和生活實際存在密切的關系,對此可在教學中,融入相應的生活化情境或問題,來幫助學生的理解和學習。即教師可以利用生活實例構建生動、有趣的數學課堂,有效導出數學知識;可借助生活化情境,來引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深入思考和探究;可通過家校協作的形式,打造更加豐富的生活化場景;可組織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在小組合作模式下,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數學思維等。旨在于優化教學過程,加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從而提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