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祎 牟海軍 劉英霞
(日照市海洋與漁業研究院,山東日照 276800)
海水養殖是人類社會的養殖工作當中的重要內容。海水養殖工作,一來能夠為我們提供更大量的海水環境當中的產物,二來我們也能夠通過海水養殖而避免人類社會對自然環境的具體需求,盡可能地通過我們的海水養殖行為來減少人類社會對于自然資源的需求,并且進一步減少我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和索取。因此海水養殖行業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不僅僅能夠單方單方面地滿足我們的物質需要,另一方面還能夠減少我們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這種養殖模式是我們為了維持自然環境的長久存在而必不可少的[1]。優秀的海水養海水養殖工作,既能夠解決我們的物質需求,也能夠更好地避免我們的養殖行為對于生生態環境產生過于嚴重的破壞。而不科學的養殖行為,很容易導致我們在養殖過程中所采用的各種藥物對于自然環境產生不可逆的影響。并且這種影響的具體后果我們暫時還不得而知。
養殖物種的生物質量退化,這是在我國當前的海水養殖業當中普遍顯現出來的一個問題。近幾十年來,世界養殖業的發展速度相當迅猛,并且也為我們人類社會提供了更為充足的物質資源。但是伴隨著海水養殖業的巨大發展,眾多的養殖過程當中已經出現了一個普遍的問題——那就是生物質量的退化,這種生物質量的退化的原因,我們一般將其歸結為近親交配和逆向選擇。近親交配,指的是養殖物種由于其本身處在相當有限的養殖環境當中,因此不可避免地產生父代和子代之間的交配融合,并且導致物種出現生物特性上的缺失和退化。而逆向選擇則主要是我們在養殖過程當中,由于始終需要保證一定的物質產出來維持養殖工作,因此其中部分養殖戶不得不對于養殖產品進行不符合生物淘汰規則的逆向選擇。這種逆向選擇的行為保證了養殖生物的產量,但是同時它也對于養殖生物的物種質量產生了巨大的打擊。經過這些年來的養殖業發展,海水養殖產品已經越來越呈現出生長緩慢、抗病能力下降等生物特性。部分養殖物種甚至因為過多的催熟藥品的運用,導致性成熟低齡化。而這種性成熟低齡化的狀態也普遍地導致養殖物種的品質逐年下降。
隨著養殖生物的物種質量普遍下降,當前的海水養殖生物相比以往更加容易受到病害威脅。這也是承前啟后的一種養殖業的具體現狀。正是由于我們在養殖過程當中采取的各項措施對于養殖生物的物種質量產生了打擊,因此當前的養殖生物的抗病能力明顯變弱。養殖生物抗病能力變弱,導致我們當前的養殖業面臨的風險比以往更大。而為了保證養殖生物對于人類社會的物質供應,在養殖過程中所需要采用的藥物也更加多。采用抗病藥物來提高養殖生物的存活率,這是海水養殖業的客觀的需求,同時也是對于人類社會的物質供應的保障。但是這種更為普遍的藥物使用行為,一方面提升了引起養殖生物病害的病原體的耐藥性,另一方面這種藥物在自然環境當中的殘留和積聚也導致了養殖環境一般經過一定的時間以后,其本身變得不適于進行海水養殖。
除了上述兩項內容之外,營養物和藥物對養殖環境會產生直觀的影響,這是近些年來的海水養殖監測工作以及研究工作所產生的結論。在我們的水產養殖過程當中,大約只有10%的氮元素和7%的零元素被利用,而剩余的部分都以各種形式進入附近的環境當中,從而導致養殖地區附近的自然生態環境因為養殖過程中所產生的營養物質的進入而出現急劇的變化。在我國學者的對于海水養殖業的研究過程當中,我們發現,我國沿海地區的赤潮發生的概率和規模與蝦類養殖的產量有著明顯的正相關關系。除此之外,各種各樣的海水養殖行為非常容易使得臨近的海水環境展現出水體富營養化的狀態,并且導致各種藻類植物出現大范圍的蔓延。
由上述內容可見,我國的海水養殖業對于環境的作用仍然需要一定的研究和分析才能夠被完全披露。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為了防止不科學的海水養殖工作對自然環境產生過大的影響,我們需要逐步改善傳統的分散化養殖模式,倡導進行工廠化、專業化的養殖。之所以要改變傳統的分散化養殖模式,是為了防止跨度過大的養殖行為對于自然環境產生多點式的影響。并且分散化的養殖模式也不利于我們統一進行科學的養殖流程。而工廠化的專業化的養殖模式,一方面可以促進我們的養殖工作的標準化,另一方面在牽扯到部分研究行為時,我們也更加容易通過工廠化的大規模的生物研究來提高樣本數量,并且提高研究結果的可靠程度。除此之外,工廠化的養殖也有利于我們在對于養殖模式進行整體層面上的控制。這有助于及時的糾正我們的養殖模式,減少養殖行為對自然環境的進一步損害。
提升養殖管理水平,注重對于自然環境的保護,這既是我們提升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程度的內容,同時也是提升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兩方面元素的和諧程度的內容。為了實現海水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對養殖業的管理方式進行改變,盡可能地減少逆向選擇等行為,從而減小生物物種發生物種質量退化的概率[2]。除此之外,在生物物種病害來襲的時候,也需要對相應的藥物使用數量和使用規模進行控制,以免過量的藥物危害自然環境。在我們的海水養殖行業當中,我們始終要重視我們的養殖行為對于自然環境的影響,更加謹慎地使用各類藥物和營養素,而不能夠僅僅以經濟收益為判斷標準來進行對于養殖生物的病害管理。我們需要認識到,可持續發展是我們能夠在遙遠的將來繼續發展海水養殖業的唯一出路。
生態養殖模式是一種真正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與我們的農業生態系統一樣,海水養殖的生態養殖模式也講究以不同物種在同一生態環境中的融入和參與,來實現生態環境的范圍內的可持續運行和發展。這種生態養殖的模式能夠將我們所構建成的生態系統當中的要素和資源實現充分利用,并且盡可能地減少生態廢物的產生和排出,從而加強生態環境的自給自足的功能,減小對于外部環境的影響。我們需要更加深刻地思考如何進行可持續性的海水養殖工作,從而既能夠保證養殖物種的高質量,又能夠盡可能地保證養殖物種的產量。
我們當前的養殖行業并不能夠在相對固定的自然環境當中實現可持續性的、長時間的養殖工作,而比較傾向于通過輪換養殖區來保證養殖區域的環境質量。藥物的使用也使得周邊環境的動植物體內出現一定的藥物殘留,并且最終通過食物鏈對于我們的人類社會產生影響。水產養殖過程當中環境污染對于人類社會的影響,目前仍然處在不斷研究過程當中。因此在當前時代背景下,需要對于海水養殖過程進行更加科學的預估和分析,盡可能地實現海水養殖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