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威
(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浙江 紹興 312000)
老齡化進程與家庭小型化、空巢化、功能性障礙和慢性病化等社會問題是相伴發生的,已經成為影響我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由于老年人機體的衰退以及不健康的心理狀態會導致其疾病多發,給家庭、社會等都帶來較大的壓力,而通過心理護理的開展能夠從老年人的自身出發解決其在晚年生活中遇到的心理問題,使其能夠更加舒適的度過晚年生活,對維護現代社會的健康、穩定以及可持續發展也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心理護理是指在護理過程中,關注護理對象的心理變化、了解護理對象的心理需求,并通過科學、合理的措施解決對方的心理問題,從而可以讓護理對象保持積極健康的心理狀態進行生活。一般情況下,護理對象本身會存在身體上的損傷而需要他人的照顧,并且護理對象還會因為這些損傷導致的活動受限、治療費用等產生一些心理壓力,出現自卑、緊張、焦慮、恐懼等多種負面情緒,這些情緒會影響護理對象的治療信心,出現不配合治療的情況,甚至還會因為心理原因導致生理上出現更加嚴重的變化,一些嚴重的心理疾病還會使得患者出現輕生的念頭,因此心理護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針對老年患者來說,其年齡偏大,身體機能下降嚴重,不良于行的情況比比皆是,需要護理的老年人更多,只有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才能夠使其在晚年生活中保持愉快的狀態。
護理是一個全方位的概念,生理護理和心理護理同等重要,尤其是針對老年人來說,其自身由于身體機能的進退會出現多種疾病,因此日常的生活、社會交往等都會受到一定的影響,一些生活無法自理的老年人更是會因此而郁郁寡歡,還有一些空巢的獨居老人也會產生較大的情緒波動,但實際上,大多數針對老年人的護理往往只關注了其生理護理并沒有重視起心理護理的實施,甚至還有一些老人的子女認為給予老年人物質上的滿足就是合格的護理,忽視了老年人晚年需要陪伴的心理狀態,甚至不少老年人因為心理問題而造成一些嚴重的悲劇。由此可見,心理護理是老年人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要重視起心理護理的實施,將其與身體護理放在同一地位,以便可以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質量。
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發展,人們在享受現代生活帶來的便利的同時也承受著巨大的壓力,工作、家庭、經濟等都會給人的心理造成壓力,尤其是對于老年人來說,其本身已經失去勞動能力,部分老年人還沒有退休保障,一旦身體方面出現問題就會給家庭帶來較大的經濟壓力,甚至有部分老年人會因此喪失治療的信心,自暴自棄,這些問題的出現也會嚴重影響到老年人的晚年幸福。再就是針對養老問題上也會給老年人帶來壓力,尤其是子女的養老態度,本身老年人心理就比較脆弱,如果子女在養老問題上無法達到其實際需求,也會因此產生一定的心理問題,并影響到家庭的和諧與和睦。因此有必要重視起心理護理,關注老年人的晚年幸福并維護家庭的和睦。
公開數據顯示中國有超過1.8 億的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一種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更是高達75%,還有失能、部分失能的老年人約為4000 萬,因此護理工作的開展勢在必行,并且我國的養老途徑也變得多種多樣,養老機構養老、醫養結合等多元化模式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青睞。與此同時,國外先進的養老理念逐漸傳入我國,心理護理在老年人護理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實踐證明心理護理能夠很好地解決老年人多發的一些心理問題,有效地緩解了家庭成員關系緊張的問題,因此加強老年人心理護理是新形勢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些老年人本身工作較為成功,到退休年齡免不了要離開工作崗位,這時候其工作價值下降,意見與想法不被重視,因此極易會產生失落抑郁的情緒,在這些情緒的主導下會將自己的內心封閉,沉默不語,動作也會變得遲緩,悲觀的情緒也會使其生活質量下降,即使有著很好的經濟條件,但是也無法使其心理健康起來。尤其是一些退休干部,從較高的社會地位退下來以后,身份驟然轉變,忙碌的不再是事業,而是家庭瑣事,巨大的心理落差會使其產生嚴重的心理問題。
老年人的晚年以后的關注點會逐漸從社會轉向家庭生活,可以說家庭已經成為了老年人精神、物質和生活的依托,但是因為各種因素,比如喪偶、失獨、空巢等等多種原因會導致老年人長期獨處,壓抑的環境,靜謐的家庭分為會使得老年人產生孤獨寂寞的感覺,再加上親友亡故,自己突發重病等等因素的影響也會使得老年人的性情發生變化,出現性情固執、怪癖任性的情況,甚至直接影響了老年的生活質量,給其晚年生活帶來諸多不利。
隨著老年人年齡的不斷增加,其自身機能會不斷下降,各種疾病的發生也越加的頻繁,尤其是智力水平也會不斷下降,很多老年人會出現健忘的癥狀,不僅自身自理能力變差,還經常丟三落四,甚至出門迷路,給家庭親屬們造成較大的麻煩,來自于親屬的埋怨或者是對自身能力下降的失望都會導致其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不僅健忘,還容易多疑,性情孤僻。
大部分老年人晚年的生活往往會疾病纏身,一些農村老人本身晚年無保障,經濟收入主要是依靠子女,一旦有什么重大疾病,其醫療花費都需要子女承擔,對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來說,很多老年人就會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因此很多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加會產生嚴重的恐懼心理,主要是對重大疾病的懼怕;再就是一些退休老年人雖然有退休金可以使用,但是一些重大疾病的醫療花費也是天價,因此也免不了產生恐懼憂慮的情緒。除此以外,對死亡的恐懼也縈繞著每一個老年人,這些不良情緒會逐漸的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
心理護理如今已經成為老年人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需要家庭成員、護理人員和養老機構等打破思想枷鎖,共同推進心理護理深入老年人護理過程中,以便可以提高老年人護理工作的科學性。同時,還應該開展相應的健康教育活動,一方面是提高老年人自身對心理問題的重視,使其能夠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另一方面也是引導老年人親屬對心理護理知識的認識,使其能夠在老年人護理中充分的關注其心理狀態的變化,以便及時實施相應的干預措施。
隨著我國對養老問題的關注度不斷加深,從事老年護理行業的人員也不斷增多,但是就工作實際來看,不少護理從業者在心理護理上的知識掌握還不足,相關技能應用也不夠熟練,因此還需要其能夠掌握相應的心理護理技能,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從而可以游刃有余地參與到老年人的護理工作中。一是要加強對在崗護理人員的培訓與教育工作,針對老年人心理特征進行研究,結合心理護理的要求落實到實際的護理工作中,從而更好地提高護理質量;二是要積極吸引社會上具有相關知識的高素質人才,不斷壯大護理隊伍;三是要聯合高校教學工作,開設老年人心理護理專業課程,從而培育更多的專業化人才。
環境氛圍的良好營造也會對老年人的心理護理起到促進作用,因此在護理工作中還應該創造良好哦的康復環境,注意居住空間的干凈、整潔、通風、透光等,把病房布置成家庭模樣,使患者感覺的家的溫馨。在護理期間要處處關心、尊重、愛護他們,使其能夠感受到濃濃的家庭氛圍,從而使其擺脫孤獨感,消除失落感,維護自身的心理健康。
大部分老年人需要依靠藥物才能夠維持正常生活,因此在護理過程中還需要提供良好的醫療護理技術,尤其是針對一些心理疾病。比如針對有抑郁的老年患者應該主動與其進行溝通,介紹該病的治療進展,觀察其用藥狀況,避免因記憶力衰退導致錯誤用藥,在治療過程中,還可以提供一些文娛和消遣活動,放松患者的心情。
老年人的護理不僅僅是專業護理工作者的任務,最重要的是家庭成員的參與,不少老年人親屬往往會片面依賴于養老機構,甚至將護理責任直接推給護理工作人員,這就使得老年人缺少家庭的排版與支持,心理問題也會越老越嚴重,因此還應該進一步強化家庭成員與護理人員的互動,在老年人護理工作中加入家庭成員的陪伴與關懷,不僅可以減少其心理問題,還能夠增強心理護理的效果。相關護理工作者也可以通過與親屬的溝通更加了解老年人的實際需求,從而更好地應用各種心理護理方法。
隨著我國老齡化趨勢的不斷加強,養老問題已經成為國家治理的一個重要社會問題,在其護理工作中,心理護理的地位越來越高,要想充分發揮心理護理的價值,還需要進一步提高社會關注度,以便為心理護理的實施營造良好的生存與發展氛圍,從而實現群策群力,更好地讓廣大護理工作者們以及老年人的家屬們認識到心理護理在老年人護理工作中的重要性,確保心理護理能夠在老年人護理工作中得到貫徹落實。因此相關部門也需要就老年人的心理護理制定科學的規章制度,并結合區域養老的實際情況不斷落實,從而提高老年人的晚年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新形勢下老年人護理工作質量不斷提升,心理護理已經成為其護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不管是家庭護理、社區護理、養老機構護理還是醫院護理都需要重視起心理護理在老年人護理工作中的應用,廣大護理工作人員也要積極學習相關的護理技能,強化與老年人家庭患者的溝通,為老年人群體營造一個健康、和諧的晚年生活,不斷提高我國養老事業的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