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瑛娜
(湖南省婁底市第一中學附屬實驗學校,湖南 婁底 417000)
如果戲曲介入小學音樂教學做得比較固化僵硬,會引起學生的理解障礙甚至造成反感。我們需要在了解當前戲曲進入小學音樂課堂困境的基礎上進行突破研究,分析、總結戲曲在小學音樂課堂的推廣,以學生生理和心理學習能力為基礎,依據教學規律研究以體驗為核心,啟發為手段,興趣培養為主導的多樣化教學方式,是學生能對中國傳統戲曲藝術有概貌性認識,引起學生對我國傳統戲曲的興趣,啟發學生的戲曲藝術感知力,提高審美能力,陶冶道德情操。
中國戲曲的內容十分豐富包容,是我國多民族文化藝術的精髓,體現了我國多民族的文化底蘊和審美,其沉淀于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發展史,是組成漢文化的重要部分,對外也產生了十分重大的影響,具有十分重要的傳承價值和文化戰略價值。我國的戲曲種類繁多、題材和內容十分豐富,集“唱、念、做、打”于一體,分“生、旦、凈、丑”四個行當,有豐富且夸張的化妝藝術以及不同樣式的“行頭”。戲曲藝術憑借其悠久豐厚的文化底蘊和重大的藝術價值成為我國民族音樂的核心,是我國幾千年文化發展史的積淀精華,是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 年教育部曾下發《關于開展京劇進中小學課堂試點工作的通知》將京劇納入到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音樂課堂,同時指定了事物首規定曲目,標志著我國戲曲藝術在官方的號召下正式成為我國普通音樂教育的正式課程內容;2014 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推進學校藝術教育發展的若干意見》指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觀點;2016 年中宣部文藝局、文化部藝術司、教育部體衛藝司在武漢召開了全國戲曲進校園交流會,部署了全面推動戲曲進校園的工作;2017 年發布《關于戲曲進校園的實施意見》2020 年明確了戲曲進校園的常態化、機制化、普及化。弘揚我國的民族音樂,可以理解我國多民族文化下音樂文化的多樣性,通過學習我們優秀的傳統戲曲藝術,熟悉并熱愛我國傳統音樂藝術,增強我們的民族意識和家國意識,培養愛國主義情操。
將經典戲曲融入到小學音樂課堂教育當中,可以有效地實現中國優秀戲曲文化的弘揚和傳承,長久以來我國的戲曲藝術退居于戲院和固定的電視頻道,戲曲愛好者的圈子也成了小眾圈子,他們傳播戲曲的地點也多在公園和特定的文化活動,很多學生從小很少在生活中與戲曲朝夕相處,對戲曲鮮有了解,將戲曲加入到小學音樂課堂當中,大大增加了學生與戲曲接觸的機會,可以讓學生在經典戲曲的內容結構、藝術形式當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另,學唱經典戲曲可以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這一點已經得到眾多學者的共識,為此相關學者進行了很多戲曲進學校的嘗試,例如將戲歌加入到小學的音樂課堂,在學校舉辦戲曲社團,將戲曲內容與小學的各學科知識相結合,請專業戲曲演員到學校進行演出,召開戲曲文化節等等,體現出各領域各行業人士對傳承弘揚傳統戲曲的重視。
而事實上,實際的小學音樂教學活動體現出了小學中的大部分學生對戲曲藝術并不十分感興趣,認同感也比較低,細加分析和剖查就會發現,戲曲的節奏大都比較緩慢,趣味性、潮流性不足,也不易模仿傳唱,與當前發展迅猛的網絡娛樂以及影視和小說等等相比其形式比較單一,另外,學生從小的家庭環境和生活環境并沒有對學生產生足夠的戲曲文化影響和熏陶,很多學生并不習慣于欣賞戲曲,并且也止步于欣賞,并沒有機會深入了解戲曲甚至傳唱和體驗,所以學生的興趣不足也在情理之中。各個學校的音樂教師素養也不同,對于戲曲藝術的新的體會和研究能力也不一致,這直接導致了學生接觸到的戲曲文化教育,水平參差不齊。
當前推動戲曲進校園也面臨著許多困境。培養學生的戲曲素養絕非一朝一夕之功,它是一個長期、緩慢的過程。從培養學生戲曲素養所要求的條件來看,小學的音樂課堂足以成為對學生進行戲曲藝術熏陶的長期且穩定的平臺,但仍然需要我們的教師、學校以及相關機構和組織加強交流,為學生進行完善的戲曲教學設置;不是所有的戲曲都適用于小學的音樂教育,在選擇教學素材時,需要根據學生的學唱能力以及理解能力來選擇簡單、易懂、大眾化的戲曲作品;急需對小學音樂教師進行戲曲培訓,加強教師的戲曲教學能力和戲曲審美能力,小學音樂教師的戲曲素養直接關系到學生接受的戲曲教育水平;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戲曲教學的方式還比較單一、枯燥,需要一線的教育工作人員和研究人員對于戲曲在小學傳播的方式進行進一步的探索和實踐。
音樂教師自身戲曲素養不夠高是當前戲曲融入小學音樂課堂實際操作落實中的主要問題之一,大部分音樂教師如果不是戲曲愛好者,那么他們對于戲曲的了解基本都是從音樂專業科班教學中學到的,對中國戲曲的了解也止步于此,所以大部分的小學音樂教師對于戲曲藝術的了解和掌握不夠深,所以在教學時他們也無法真正地將戲曲知識深入淺出地進行講解并教授給學生。在大部分實際教學活動中,教師也只是在課前做功課臨時抱佛腳了解下當堂課程所涉及的相關背景知識,然后在課堂上再傳授給學生,而小學生由于認知能力和思辨能力不高對于不進行分解加工的抽象知識無法有效理解,導致學生學習戲曲的效率比較低。
例如在講解教學二年級下冊《都有一顆紅亮的心》時,培訓教師了解京劇詳細的起源和發展,著重了解京劇的形式和行當,以及領悟體會京劇的“精、氣、神”。播放經典的京劇選段讓學生對京劇有一個較全面的了解,激發對中國傳統戲曲的興趣和自豪之情。對從來沒有真正接觸過京劇的學生來說,演唱是個難題。所以在學唱現代京劇《都有一顆紅亮的心》時,先聆聽感受京劇的旋律特點,教師在課程當中需要著重注意拖腔的講解,讓學生慢慢跟著模仿唱出京味兒,甚至可以引導學生模仿聽戲者“搖頭晃腦”的神情去唱,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加強領會。
戲曲不同于歌曲,每一出戲曲都講了一個故事,所以戲曲演員的唱詞和動作都是有故事邏輯在里面的。小學階段的學生表現欲和表達欲都比較旺盛,基于經典戲曲故事的趣味性,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將戲曲作為情景劇表演出來,以此梳理戲曲故事的因果關系,保證戲曲學習的質量和效率,提高音樂課堂的趣味性,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在梳理戲曲故事的基礎上學生可以在教師的帶領下進行戲曲動作的學習,甚至可以在學習動作的基礎上進行編創工作,有助于學生對于戲曲節奏和內容理解以及創新。例如在帶領學生聆聽、欣賞六年級上冊《包龍圖打坐開封府》時,可以適時介紹《鍘美案》的創作背景及其精彩的故事情節,也可以通過優秀的電視劇作品《包青天》來引入《包龍圖打坐開封府》的內容,在學生欣賞視頻或者音頻的同時教師適時地對經典的戲曲動作進行講解,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隨教師一起跟著視頻或者音頻做戲曲動作,在有了大致了解之后,將《包龍圖打坐開封府》中出現的角色分配給學生,進行戲曲故事的表演,提高學生參與度的同時還加強了學生對于故事情節的印象。還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根據學生自己的理解將故事表演還原出來,師生一起討論不同的版本有什么不一樣的趣味。將戲曲故事通過情景劇的表演形式表演完成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學唱原版的戲曲,加上手部和腿部動作,深度感受經典戲曲的魅力。教師可以在自己以及學生的能力范圍能帶領學生對戲曲進行編創,例如可以將二聲部合唱引入到京劇學唱中,師生二聲部、生生二聲部或者是男女二聲部,先進行節奏的單、雙聲部訓練,在進行簡單旋律的單、雙聲部的訓練,磨合良好之后,進行二聲部學唱,這種音樂訓練的方式可以讓學生擁有成就感,可以要求其他科任教師或者其他班級的學生前來欣賞二聲部演唱的成果匯報演出。將戲曲作為情景劇演出可以選擇比較有趣味性的戲曲作品,如《三不愿意》《老鼠嫁女》《草船借箭》等等,可以在理解故事情節的過程中,使學生深入了解戲曲故事的情節安排,在提高學生興趣的同時了解戲曲文化,又鍛煉了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學生演出情景劇是可以按小組選擇表演自己喜歡的戲曲內容。教師通過以上種種方式可以鼓勵學生接觸戲曲、欣賞戲曲,熱愛戲曲。
小學音樂教師可以通過在戲曲教學當中融入流行音樂的成分,來提高學生對戲曲的興趣和接受度,在少數民族聚居區雜居區,結合當地的人文地理環境、民族文化傳統、具體學情,調整課程內容設置,開發具有地區、民族和學校特色的音樂課程,融入當地的民族民間音樂,尤其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音樂項目,使學生得到民族音樂的熏陶。例如可以引入當前《梁祝》的小提琴曲版本的欣賞和學習,引導學生發現了解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當中的越劇元素,教師及時地補充這首小提琴協奏曲的背景知識介紹,題材時中國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以越劇中的曲調為基本蔬菜,綜合了交響樂和我國民間戲曲的表現手法,按照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情節精心布置,每一個樂章都根據故事情節發展創作而來,有各自的小標題,“草橋結拜”“英臺抗婚”“墳前化蝶”等,在這個部分教師可以將梁祝的故事做簡單介紹。以此引出越劇的長與抒情、優美動聽、真切動人的特點。由此再引導學生欣賞越劇經典《天上掉下個林妹妹》,再次補充介紹越劇的背景知識,如越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一字多音”的戲曲拖腔唱法,讓學生在聆聽欣賞的過程中嘗試捕捉戲曲演員唱詞“一字多音”的地方,教師可以在自己能力范圍內進行“一字多音”的示范,講解演唱過程中緩呼緩吸的方法,引導學生嘗試簡單的越劇學唱。通過補充越劇以及經典選段的背景知識幫助學生明確作品的旋律走向,從而根據旋律進行情感表達。還可以結合當地的地區民族和學校特色進行教學內容設置,如用張家界的地方方言唱苗劇《團結滅妖》等,苗劇瀕臨滅絕,在小學音樂課堂上加入苗劇的教學可以有效加強苗劇的傳承,進行傳統文化的保護,其前身為蚩尤戲,是苗巫裝扮苗族大祖先蚩尤為苗民驅鬼逐疫的儀式。經典的苗劇劇目有《恰相》《大追傷亡》《抱己嘎》等,劇情單一,程序固定,被嚴格安排在祭祀法事中,儀式化程度很高。近年我國的娛樂節目以及許多音樂和舞蹈作品都借鑒了戲曲劇中的特色或者經典戲曲選段,如舞蹈節目《舞蹈風暴》,國樂節目《國樂大典》;舞蹈和演唱領域有進行戲曲元素與街頭藝術融合的嘗試,如說唱和街舞;流行音樂領域有選擇將戲曲內容、元素與流行音樂結合的嘗試,如《花田錯》《刀馬旦》《桃花扇》《西廂記》等流行音樂;還有借鑒不同戲曲種類戲腔的嘗試,如秦腔與流行音樂結合的《緣分一道橋》,將昆曲和戲腔結合起來的音樂作品《赤伶》;還有將民間戲曲樂器與當前潮流音樂融合的嘗試,如將嗩吶與電子音樂和流行音樂結合的改編《the spectre》《囍》等等。教師可以有選擇性地選擇適合小學生欣賞的音樂或者舞蹈作品,在講解不同戲曲種類經典作品時引入當代新作品進行輔助講解,當代作品中豐富的流行性可以極大地吸引學生的興趣和關注,既可以提高學生的接受度也可以降低在小學音樂課堂教授戲曲的難度,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拓寬學生對于傳統戲曲的視野,吸引他們對戲曲的了解,提升他們將戲曲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的審美意識,建立文化自信。
戲曲藝術是我國的傳統文化中的瑰寶,在新時代的文化沖擊之下,我們需要肩負傳播傳統優秀文化的使命,投入到當前的文化宣傳之中。教育一線的教師需要從小學開始做好學生的戲曲啟蒙工作,總結經驗,讓學生切身體會傳統戲曲的藝術性和感染力,深刻意識到傳統戲曲的巨大藝術價值,鼓勵學生勇于嘗試,敢于欣賞和分析,通過增加戲曲教學的趣味性提高學生了解并學習戲曲的主動性、積極性,實現中國傳統戲曲瑰寶的傳承。